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中,粟裕绝对是特立独行的存在,他不仅能够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环境中生存,还能再这样的环境里与敌人的较量中大获全胜,他善用奇谋,敢用险招,屡出奇兵,总能打得敌方主将措手不及。我们今天要讲的车桥战役,便是粟裕奇谋、险招、奇兵并举的一场战役。他令日军军官直呼:“粟裕了不起”,更冷毛主席称赞不已。
粟裕为何要发起车桥战役?1944年已是强弩之末的日军不甘心就此失败,仍做无畏的挣扎,他们试图打通中国腹地的交通线,不断的从华中地区抽调兵力南下,日军为缓解苏中、苏北地区兵力不足的问题,遂收紧防区,加强对沿海地区的控制。
与此同时,新四军第1师遵照中共中央关于集中兵力打击日伪军,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的指示,改善苏中军区的斗争局面,加强苏中与苏北、淮南与淮北各地区的战略联系,决定于1944年3月发起车桥战役。
车桥的地理位置显著,是连接苏中和苏北的枢纽,坐落在淮河两岸,东西全长2里,南北约1.5里,河道上有5座桥梁,从高处俯瞰全镇,因形如繁体的“车”字而得名、它位于淮安县城、泾口、泾河、曹甸镇之间,距淮安城东南20里,南靠苏中水网地区,北接苏北平原,西临运河、洪泽湖,是新四军苏中、苏北、淮北、淮南四块根据地的交界处。
其实对于发动车桥战役,粟裕早就在脑海中酝酿许久了。早在1943年6月前往新四军军部开会时。他就对车桥以及周边的敌情、地形进行过反复勘察,车桥有多少据点、据点里的兵力分布、装备比例、周边的旱路、水路如何通行,甚至连当地的生意好不好做,都调查的一清二楚,俨然了却于胸。
车桥火力网密集,想要一举拿下,只能使出奇招可是要想拿下车桥,并非易事。
首先车桥城外围布满了深壕,越过深壕之后,里面是密密麻麻的围墙,绵延的围墙里构筑了53座碉堡,还有许多暗堡封锁地面,形成了密不透风的火力网。
新四军攻打车桥,如果里面驻守的全是伪军,则难度减半,若有日军在内,难度就会增加一个档次,而且日军都冥顽不灵,宁愿战死也不投降。而在日军为威迫之下,伪军肯定不能,也不敢投降。
再有车桥据点,除驻扎了伪军大队600人的伪军外,还驻扎着一个40余人的日军小队。另外,车桥还是驻扬州的第64师团和驻徐州的第65师团的联络部,淮安则驻守着第65团所属的独立步兵65大队,这些日军随时都可能增援车桥。
综上所述,日军一直将车桥视为自己的囊中之物,料想新四军即便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对车桥发起攻击。
然而,这些并未吓到粟裕。
多年的游击战争,使得粟裕总结出一条经验,那就地“敌人越认为不可能的地方,往往存在着最大的可能。”
更何况今非昔比,如今新四军的力量早已突飞猛进,已不是“吴下阿蒙”。截止到1944年初,所有苏中主力加一起已有20个团,共3万余人。而且经过新一轮的冬季练兵,技战术水平都提升了一个台阶。
只要行动部署得当,车桥据点不难攻克。增援方面,两个师团部都距离车桥甚远。粟裕料定他们不能远道而来。唯有淮安方向的援敌要考虑在内。
粟裕集结5个主力兵团,远距离奔袭车桥粟裕调集了5个主力团,即苏中军区教导团、第4分区特务团、第1团、第7团以及第52团。这些军团可都是苏中新四军的王牌战力,随便拉出一个团都是独当一面的存在,再加上地方武装和民兵的配合,如此大规模的作战,在苏中抗日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粟裕之所以投入如此规模的兵力,就是顾虑到车桥周边的援敌,新四军势必要一边攻坚一边打援。
算多则胜,算少则败,一场战役的胜负手,并不取决于战役当中,而是取决于战前的谋划。
自黄桥战役后,新四军对日作战基本是以游击战为主,现在又要再次转型,在游击战里掺入运动战。粟裕不敢有一丝丝的大意,他在前期勘察的基础上,对部队的集中时间,攻击路线等都做了精密的计算。
粟裕认为此战的取胜关键就在于各部的协同,这5个团平时都是各自为战,风格各不相同,粟裕便把彼此熟悉、作战风格相近的部队,临时组成一个建制,共组建了3个纵队,一个总预备队,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部队的建制和干部。
“老虎团”第7团被编为2纵队,负责攻打车桥,粟裕专门把老7团团长彭德清叫到身边,言之凿凿地对他说:“全局成败,均系于此”哪怕敌人的防守固若金汤,你也要给我啃开它。
彭德清
修路、打桩,筑起大坎,大练精兵,誓要一举拿下车桥车桥一带受制于水网的困扰,粟裕便发动3万多名民兵与群众,在车桥四周修路、打桩。筑起了穿越湖荡,绵延30里的5条大坎,以便部队隐蔽接近车桥。
此时的新四军在苏北早已根深蒂固,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可谓振臂高呼,万人响应。除筑坎外,粟裕又调集了数十条船,把部队、云梯,担架队都运到了车桥附近。
战前十几天,粟裕又差人前往车桥再次实地勘察,同时通过演习,再次进行了练兵。
日军突然发起“扫荡”,打了粟裕一个措手不及,他该如何应对?正当战士们情绪拉满,积极请战之时,情报部门送来的一份电文却打了粟裕一个措手不及,日军要向根据地“扫荡”,此时距离车桥战役发起还有2天,由第7团组成的第二纵队已经奔赴车桥。
大战来临之际,最怕滋生意外,但这个意外,正好为粟裕所用。
他将师直属机关分为前后两个纵队,令其中一个纵队北移,他亲率一个纵队南下,用以迷惑日军主力。
此举果然奏效,无论是正忙于“扫荡”的日军官,还是第65师团部,都对粟裕的这一作战意图及部队的调动感到无比困惑。
新四军攻击地堡受阻?粟裕早就备好了攻坚利器1944年3月5日凌晨1点20分,二纵队总指挥陶勇一声令下,从南北两个方向直扑车桥镇两翼。
粟裕早就为二纵队准备好了攻坚器材,连环云梯、单梯、三角钩、爬城沟等不计其数,突击队隐蔽抵近到外壕后,借助这些器材爬过围墙,对通往街心的碉堡展开攻击。
粟裕采用的是“掏心”战术,率先进入“街心”,占领镇内的所有街道,然后四面开花,分割包围,对四周的碉堡逐一攻克。截止下午2点,镇内所有伪军均被歼灭,碉堡被尽数炸毁,唯独剩下日军坚守的被称为“堡中之堡”大堡。
陶勇
面对日军的大碉堡,陶勇决定启用“炮群”攻击。
新四军原本没有什么攻坚利器,7团通过斜桥伏击战后缴获了日军掷弹筒,粟裕就将这门掷弹筒送到师部,供军工部研究。一师军工部部长程望是上海同济大学机械造船系的高材生,在军工领域属于是“天才型”选手,他最终为新四军研制出了最新型的迫击炮。
日常的迫击炮都是曲射功能,但“程氏迫击炮”却拥有曲射、平射两种功能,这着实让日军震惊不已,误认为又是“俄国造的新武器”。
迫击炮并不是什么耀眼的利器,因此粟裕提出了“炮群”的概念。所谓炮群,就是将所有炮集中摆放,不分大小,不论种类,按需分配,有的打碉堡,有的打飞机,有的打坦克,尽可能发挥最大战力。早在此战之前,粟裕就给程望下达了指标,要求军工部加班加点生产迫击炮。
程望在地下党的帮助下,从上海购置了机床和钢管,并先后动员150多名技术人员不分昼夜赶制,到1944年1月,共生产出各类迫击炮300多门以及大量的迫击炮弹。
300多门迫击炮和一门日式山炮组成的“炮群”威力果然不一般。陶勇先用迫击炮打掉外围,又用山炮干掉了大碉堡,日军小队一般应声倒地,不过有的仍旧冥顽不灵,剩下的20多门日军,依旧龟缩在角落里做困兽之斗。
剩下的日军据险以守,援敌近在眼前,粟裕却不慌不忙这20名日军枪法奇准,致使新四军在冲锋时伤亡惨重,炮火又够不着,急得陶勇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与此同时,日伪军的援兵近在咫尺,可是粟裕却不慌不忙,他早就制定了“围点打援”的战术,并且围点的只有一个纵队,打援的却有两个纵队,而且还有不计其数的地方部队。
正如粟裕所料定的那样,第64师团和第65师团,都因距离问题而没来增援,来的只是驻扎在车桥周边据点的敌人。
率先有情况的是3纵队警戒方向,一共有百余名日伪军前出增援,不过这批人运气实在不佳,粟裕在战前就组织民兵,借助夜色在主道上埋了地雷,想不踩到是不可能的。
这批日伪军原本就不想来,一路上磨磨蹭蹭,加上3纵队的迎头痛击,觉得意思到了,对上面也有交代了就原路返回了。
真正紧张的是1纵队这边。
得知车桥生变时,独立步兵第60大队迅速在淮北集结部队,淮北地大物博,据点分散,各个据点都需要人看守,仓促间也集结不了多少日军,最后还得拿伪军充数,并且是集结一批走一批。
1944年3月5日,坐镇前线指挥的叶飞得到情报,淮安日伪军乘坐7辆卡车,于3点15分到达周庄附近。
这来的只是第一批。
叶飞根据卡车数量以及卡车的运载量估算,首批来的日伪军约有240人。
叶飞
打援地形都是粟裕精挑细选的。三纵队设伏区域呈狭窄口袋型,南面是一条河,由于水势迅猛,援敌很难徒步通过,北面是一片草荡,中间芦苇密布,底下全是淤泥,一不留神就会陷入寸步难行的境地。
能供卡车行走的,只有中间的一条路。在卡车行进入伏击阵地500米时,新四军一跃而起,轻重机枪火力全开。仓促间,日军卡车闯入了公路以北的坟地,而哪里全是事先埋好的地雷。
触发雷、引发雷,爆炸声此起彼伏,日军为被炸得血肉模糊。
打援战斗打响时,天空突然狂风大作,黄沙弥漫,吓得日军魂飞魄散。这不是北方,这是江南的车桥,这么怪异的天气,还是第一次见到,紧接着,第二、第三批援兵接踵而至,两批加一起约300多名,但由于战士们作战太过勇猛,他们不得不撤到韩庄重新集结。
晚上7点,在大队长山泽干夫的指挥下,重新整合的日军一口气第发动了数次进攻,但都被我部击退。
杀声阵阵,枪声四起,1纵队愈发的神勇,对日伪军发起了反冲锋,从四面八方攻向韩庄。
新四军攻入韩庄后,逐屋争夺,血肉横飞的肉搏战随即而来,日伪军当场被刺死60多人。
晚上10点,一名身挂战刀日军指挥官被俘虏。当时他身负重伤,满身挂彩,但依旧狂妄无比,不愿意放下武器。在被治疗时,已经没了呼吸,经过查证,此人就是山泽。
一战歼敌441人,日军官直呼:“你们滴,粟裕了不起”1944年3月6日,韩庄日伪军已是强弩之末,惊慌失措下,有人竟然阴差阳错地跑到了纵队指挥所附近,被巡逻的士兵抓了个正着。
车桥据点残存的那20名鬼子福大命大,在第4批援兵的接应下,还是让他们逃出了车桥镇。不过此战的目的已然达到。战前有人提议“攻坚打援并举,以打援为主”但被粟裕否决了,他说车桥战役的目的,就是要拔掉车桥这个据点,打援不过是顺带手。
至此,车桥战役顺利结束,此役我军一共歼灭伪军483人,俘虏168人;歼灭日军大佐以下465人,俘虏24人;创下了我军俘虏日军的最高纪录,是抗日战以来极少数敌军伤亡远大于我军的战役,战术上值得各部借鉴。
日军被俘炮兵中尉山本一山感叹道:“这一仗,我们犯了轻视新四军的错误。”
说到这里,他突然正襟危坐,一脸敬畏:“你们的,粟裕了不起!”
车桥战役,粟裕的用兵奇在何处?1.运筹帷幄,敢打强敌:捡弱旅打,是我军从井冈山时期一直延续而来的歼敌原则,而且屡试不爽,但车桥战役,粟裕却反常规用兵,明知车桥据点有日军驻守,而且战斗力不俗,敌人可以随时呼叫援军的情况下,却敢派出最强战力组成攻坚和阻援两个纵队,最终取得战役胜利。
2.敌人越觉得安全的地方,越有可乘之机:车桥的地理位置相当险要,日军用据点、火力网将其分割为两个战区,并对苏中根据地和苏北根据地加以封锁,此外还派出了伪军和日军组合的防守阵容,援敌随时可以夹击。因而,日军一直将车桥视为万无一失的据点,料想粟裕、新四军也不敢长途奔袭来攻。但粟裕恰恰就利用了敌人的这个心理,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达到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
3.日军突生变故,粟裕将计就计:车桥战役是粟裕精心策划、组织的一场战斗,然而就在战役发起的前两天,日军突然要对根据地发动“扫荡”,面对这一变故,粟裕并未惊慌,而是将计就计,将师直属队分为两个纵队,分南北两个方面佯动来迷惑敌人,敌人果然被粟裕牵着鼻子走,从而确保了车桥战役的有力执行。
4.算无遗漏,乃战神也:作为指战员不能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要总览全局,走一步看三步,粟裕恰恰具备这样的品质,在此次战斗中,粟裕可谓算无遗漏,先是事先计算好了攻击时间、攻击路线。在战役发起时,早就为陶勇的二纵队准备好了云梯、单梯、爬城沟等所需的利器。
在攻击日军大碉堡受阻时,陶勇之所以能够及时使用“炮群”攻击,全因粟裕事先的精心谋划,是他让军工部提前加班加点生产了300座迫击炮以及大量迫击炮弹。这才能够打掉日军的大碉堡。
而在谋划“围点打援”的作战计划时,有参谋提出“围点打援并举,以打援为主”时,粟裕否决了这一计划,明确提出此战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虎口拔牙,打掉日军位于车桥这个重要的枢纽据点。而且在对于如何打援他早就提前做出了谋划,并料定日军第65师团和64师团不能来援。并提前埋好了地雷,选好了伏击地点,这才有了车桥战役的大获全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敢出奇谋、敢用奇兵,粟裕乃战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