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5年,这一年在历史进程中意义非凡。当时,魏元帝曹奂当政,是咸熙二年。就在这一年,局势突变,司马炎强势逼迫曹奂让位,而后自己登上皇位,被称作晋武帝,从此,西晋在历史的大舞台上正式登场了。
晋武帝刚继位,就一刻不停地展开了一连串巩固政权的举措。他清楚新王朝刚建立,基础不牢固,所以忙着给人封王爵。每一回分封,都如同在权力棋局中放下一颗关键的棋子,借此把权力紧紧握在自己亲信的手里,使皇室的影响力能够在广阔的地域上拓展。
与此同时,颁布律令是他相当看重的一方面,那些新的法令条款就像细密的丝线一样,构建起新朝统治的架构,对臣民的行为加以规范,这都是改朝换代后的惯常做法。不过,在晋武帝的心里,一直藏着一个宏伟的规划——灭掉东吴。他那犀利的眼神,始终像鹰隼一样牢牢地盯着东吴,就如同猎人紧盯着猎物,充满了觊觎之心。
然而计划的施行并非一帆风顺,时间悄然溜走,直至咸宁五年,即279 年,晋武帝才展开了全方位的伐吴之战。在这被耽误的 14 年里,晋武帝可谓费尽心思,他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建设晋朝的宏伟事业之中。不管是经济的发展,还是文化的昌盛,不管是军事的建设,还是民生的改进,每个方面他都投入了诸多心血。不过朝廷之内并非毫无波澜,他与持反对意见的臣子之间矛盾频发。
发动战争,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讲,都如同一场艰难的较量,就算是像汉武帝这样极具雄才大略的帝王,在决定进击匈奴的时候,也必须要跟朝中的官员展开激烈的争论。晋武帝所面对的情形也差不多是这样。在他的朝堂里,主战的人少之又少,只有杨护一个人竭力提倡攻打吴国。
剩下的多数臣子属于保守派,他们觉得应当让国家休养生息,把伐吴这事往后放放,等国家更为富裕、兵力更为强大的时候再说;另有一些臣子主张保持当下的状况,不管是当下还是以后,都不应向东吴发动战事。这帮保守派官员就如同一群吵闹的乌鸦,在朝堂上不停地嚷嚷着他们的看法,想要左右晋武帝的决定。
他们讲了两个听起来挺在理的主要看法。一个是,东吴靠着长江天险当天然屏障,人家的水军特别厉害,士兵也擅长水战,要是打起来,晋军在水战这块没啥优势,想赢那是相当难。另一个是,像河西鲜卑树机能这样的北方少数民族不停地起兵造反,就跟藏在暗处的毒蛇似的,时不时地出来把局势搞乱,国家内部的乱子还没搞定呢,这时候冒冒失失去攻打吴国,那肯定是两边作战,风险太大了。
他们的考虑确实存在一定的道理,然而对心怀壮志、想要统一天下的晋武帝来讲,这些缘由根本无法使他打消念头。要知道,对于一个已然掌控大半天下的帝王来说,统一天下犹如一块极具魅力的磁石,对他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令他难以抗拒。
咸宁五年,晋武帝果断拍板,不顾众人反对,坚决下令攻打东吴。在这场备受瞩目的战事中,晋武帝尽显非凡的军事战略才能。他清楚地看到晋军在人力和物力上远远强过东吴这一显著优势,并机智地予以运用。他调遣晋军顺着长江展开全方位进击,六路大军恰似六条汹涌的巨龙,浩浩荡荡地顺江而下。与此同时,他还针对东吴防守薄弱之处实施重点攻击,这般两手齐抓的策略使得东吴军队难以招架。在晋军的猛烈攻击之下,这场战争仅历经四个月,东吴就宣告覆灭,天下又一次达成了统一。
这次统一,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恰似一颗耀眼明珠,嵌入晋武帝司马炎的毕生功绩里,是他极为重要的一项成就。可惜的是,这得来不易的统一没能长久维持。仅仅过了30年,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就接连爆发,中原地区又一次陷入分崩离析的凄惨状况,老百姓也再次深陷战乱的苦难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