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拒绝参加玄武门,李世民为何防了一辈子李靖,却重用李勣?

一切回归史 2024-12-27 19:16:39

中国历史上的太子很多,但真正能成功继承皇位的却很少,皇位的诱惑几乎要超过一切,手中的权力,天下的兵马都足以让他们不顾生死,即使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大规定之下,依然有很多皇子凭借自己的实力抢夺皇位,为了那九五之尊的位置,兄弟感情都可以弃之不顾。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开创唐朝贞观之治的太宗皇帝李世民,他和天策府阿訇文官武将密谋发动玄武门之变夺权,不仅成功拿到了皇位,还杀死自己的直接威胁,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这是一场“不成功,便成仁”的夺权行动,也是朝中大臣的阵营选择的关键时刻。

简单来说,支持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的,就是同生共死和效忠一生的体现,同样,如果拒绝参加玄武门,就可能会引来李世民的猜疑,但出于意料的是,同样都没有参加玄武门,为什么李世民防了一辈子李靖,却十分重用李勣?

玄武门之变未曾出现

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是唐朝最重要的一次事件,他也决定了李渊之后唐朝未来的走向,而这次事件的发动者就是李世民,他堪称大唐最全能的男人,无论文治武功都堪称顶尖级别。

李世民从小的表现,就注定他不是一个屈居人下的存在,按照正常社会秩序下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自己是没有资格当皇上的,只不过当时的社会环境太过复杂,李世民还没有考虑过这一点。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割据势力出现,李渊也只不过是诸多割据势力之中实力较强的一个,当时还没有想过称霸天下,但李世民的理想就是如此,所以他勇往直前,带兵四处征战,为父亲李渊平定四方,凭借个人魅力招揽了许多名将。

和世子李建成的想法不同,李世民是为自己扩充实力,而李建成是为李渊招兵买马,这就为后续二人之间的矛盾和玄武门之变的发生了伏笔,毕竟李渊偏爱李建成,现在的世子就注定是后来的皇太子,李世民必须有两手准备。

也就是说,从那时候开始,李世民就有意夺取李建成的位置,后来唐朝建立,李建成顺理成章成为了东宫太子,而李世民因为战功过大,封无可封,李渊只能创造了一个“天策上将”封号给他,地位在文武百官之上,也就是说,李世民有了和太子李建成叫板的能力。

对于李建成而言,被封为天策上将的李世民就是他直接的威胁,但此人功劳太大,太过强势,靠自己一个人的能力或许不能绊倒他,所以就联合弟弟李元吉一同针对李世民,从明面的针锋相对到私下的暗流涌动,双方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

最终让李世民真正决定动手的,是“杨文干事件”之后李渊的表现,在发生这次事情之中,李建成联合杨文干私运兵甲,这对于身为太子监国的他来说是谋反大罪,李渊听说之后大怒,李世民前去平叛,并承诺他太子的位置。

但当事情顺利解决之后,李渊却反悔了,他将这次事件当成一次家庭矛盾,并没有废除李建成太子的位置,李世民自然没有得到,此时才意识到,要想真正坐稳太子的位置,就只有干掉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李渊另立太子。

于是,玄武门事变就在谋划之中,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进行,李世民为了确保这件事一举成功,所以尽可能拉拢强将。

最终在玄武门外埋伏了十大高手,从当时朝中大臣的表现来说,太子府的支持人不少,但秦王府的支持者也很多,需要注意的有两个人,那就是李靖和李勣,面对李世民的拉拢,此二人全都表示自己处于中立地位,既不会帮秦王府,也不会帮太子府。

对于李世民而言,就算不能争取到两个人帮助自己,让他们不帮助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是一件十分不错的事情,所以玄武门事变按计划展开,李建成和李元吉走进那道门之后就再也没有出来过,两人先后被李世民射杀,李渊也被迫将太子之位传给了李世民。

大约在六个月之后,李渊宣布退位,自己成了没有实权的太上皇,李世民成了大唐王朝的新皇帝,为了笼络人心,他颁布了一个对策,对于原本太子府中的人,只要愿意回来,依然会给予重用,宰相魏征就是原来太子府中的幕宾。

从李世民的这种态度来看,对于曾经的敌人都可以这般重用,对于原本中立态度的人,就应该更加可以释怀才对,但真实情况却表现的无比双标,李世民重用李勣,但却十分提防和警惕李靖。

这种情况从当时发生的具体事件就可以看出来,李靖在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一直被外派征战,后来即使病魔缠身,因为脚痛而寸步难行,依然坚持在出征的路上。

这种变相的打压和折磨,说白了就是李世民不够信任他,明明李勣也没有参加玄武门事件,为什么李世民对待二人的差距如此之大?

出身的问题

二人的出身背景是李世民态度不同的重要原因,李靖乃是官宦世家,祖孙几代人都笑面于隋朝,他的父亲乃是临汾郡公,舅舅也是隋朝的重要将领,甚至还曾带兵灭掉了陈,李靖的兵法武功和眼界都是从舅舅这里学来的。

只不过李靖的仕途十分坎坷,长安县担任功曹,直到44岁才当了一个六品官,但还没有来得及施展才华,就被派遣戍边,在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担任驻防,整日面对漫天黄沙,根本没有条件,实现自己心中的远大理想。

随着隋朝走向衰落,各地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也是起义军中的一支队伍,但当李靖知道这件事以后,第一反应竟然要去隋炀帝处告发二人,也就是说,李靖的隋朝官员当到了骨子里,他已经不在乎这个朝代是否风雨飘摇。

尽管李渊和李世民都对他进行了劝解,但他执意不同,依然要赶往长安告发,可惜后来李渊率先赶到,隋炀帝大势已去,朝廷已经被李家控制,随着傀儡皇帝让位,李唐皇室正式走上了历史舞台,按照正常情况,李靖本来应该被斩首,但李渊爱其才,最终让他留了下来。

虽然在唐朝初年他领导了多次战争,并获得了巨大胜利,但李世民始终不可能重用他,主要原因就是他对隋朝的态度,这种对前朝的忠贞和执念让李世民不敢对他赋予大权,毕竟他在归顺唐朝之后三战封神,表现出来的超强能力让人忌惮。

换句话说,李世民很有可能从李靖的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这也是一种潜在的危机感,他不能保证,将兵权交给这个人之后,是否会来一场隋朝的复辟,所以宁愿让他四处带兵打仗征战,也不让李靖进入政治的核心阶层。

而战争对于李靖来说是一种极大的牵制,让他一直奔赴在战场上进行消耗,根本无法回到朝廷,这种潜在的威胁才会被消除。

李勣则完全不同,他为人十分忠诚,武德二年,魏征劝解李渊说徐世勣是纯臣,赐李姓,李世民也曾告诉李勣说“朕思数幼孤,无易公者,公昔不遗李密,岂能负朕哉”,大致意思是,曾经的你都不放弃自己的主帅,现在又怎么可能放弃我?

简单的一句话,表现出了李世民对李勣无比信任,这一番言论点出了李勣曾经十分在意自己的主帅李密,让出了归唐大功。

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李靖和李勣的根本不同,他们虽然都是其他阵营的将领,但一个忠心于朝廷,不识时务,无论这个政权存在与否,他都十分忠诚,这就给李世民造成一种随时都可能谋反的错误感觉,李勣则是忠于自己的主帅,与阵营和朝廷没有任何关系。

简单来说,曾经的主帅李密让他打谁他就毫不犹豫地对谁发起进攻,归顺唐朝之后,发号施令的就是李世民,李勣也会义无反顾执行他的命令,李勣后来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当李世民说完那番话之后,李勣咬破手指,对天发誓,至死也要效忠李世民。

而从资治通鉴中的描述看,李勣十分孝顺自己的姐姐,亲自为她煮粥做饭,对曾经并肩战斗过的兄弟,李勣表现为“大义”,王世充被抓之后,李勣要让出自己的爵位为他求情,李渊并未答应,李勣在无能为力之下嚎啕大哭,后续还收养了他的儿子。

这种情谊放眼整个历史都不多见,但是李勣做到了,对于李世民来说,他没有任何背叛的可能性,堪称为人处世的楷模,所以才会对他十分重用。

这两人虽然都没有参加玄武门事变,但原因不同,后续的表现也不同,李世民更加放心的是李勣,所以才对他重用有加。

参考文献

[1]刘菲.马邑走出的战神李靖[J].映像,2023,(02):98-103.

[2]白亦辰.吴湖帆藏《李靖碑》研究[J].上海博物馆集刊,2022,(00):452-470.

[3]程浩芯.通行叙事和地方叙事的互动——以李靖形象在晋东南的形变为例[J].民族艺术,2022,(04):66-76.DOI:10.16564/j.cnki.1003-2568.2022.04.015.

0 阅读:0
一切回归史

一切回归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