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计划的原则: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昆仑云曦 2024-09-15 19:27:22

《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天还没下雨的时候,就要修补好门窗。这体现了一种提前规划、做好准备的思想。

首先是远离完美主义。对自我的要求:我必须很好,要获得别人的认可,否则我就一无是处。其他人就应该对自己体贴、善良、公平地对待我,否则自己根本无法忍受。完美主义导致拖延症,迟迟不去行动解决问题,时间和机会稍纵即逝,没有绝对的完美,只有相对的完善。

我们提倡的是先完成后完善。遇到问题,理清最低要求,先完成,再完善,然后利用其他时间补充细节。

《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狡猾的兔子会准备多个藏身的洞穴,以确保自己的安全。这可以类比为 ABZ 理论中的多计划准备。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种选择上,要有多个备用的方案和途径。就像兔子的多个洞穴一样,当一个计划遇到问题时,还有其他的选择可以保障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以前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板。这个理论的底层逻辑就是完美主义——只有补齐最短的木板,整个木桶才完整。但今天,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这个理论。

ABZ 理论是 LinkedIn 创始人里德・霍夫曼提出的一个职业规划理论。虽然这是一个现代的理论概念,其实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和行为中早就有这种观点。

《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在安稳的环境中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变故,提前做好准备。这与 ABZ 理论中的 Z 计划有相似之处,Z 计划就是为了应对最糟糕的状况而做的保底计划,是一种风险控制的思维。古人明白安稳的状态可能不会一直持续,需要有危机意识,为可能的困难提前储备资源和制定应对策略,以保证在困境来临时能够从容应对。

在 ABZ 理论中,A 计划是当前的主要职业或工作,需要不断精进和发展;B 计划是为了未来的机会而培育的新方向或副业。古人的未雨绸缪观念提醒人们不能只满足于当前的状况,要提前为未来的变化做好准备,这与 ABZ 理论中对多种可能性的考虑是一致的。

技艺多了不会成为负担,反而能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这与 ABZ 理论中的 B 计划相关,B 计划是在 A 计划之外培养的兴趣、技能或副业,这些新的能力可能在未来成为新的职业机会或帮助自己实现转型。古人通过学习多种技能,为自己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与 ABZ 理论中不断探索和培育新机会的理念相契合。

0 阅读:1

昆仑云曦

简介:研究老子德道经|研读黄帝内经|研学道医学|研悟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