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斯大林向美国驻苏联大使哈里曼坦言,苏联的工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的帮助和技术援助。回顾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尚未成为西方世界的领导者,世界阵营也不明朗,技术也没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当时,大多数技术和设备都可以自由流通,在西方技术的帮助下,苏联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期与西方世界的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
从1928年到1932年,苏联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而从1929年到1933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在此期间,苏联迫切需要各种材料、设备和技术的支持,而西方世界则面临材料和设备堆积如山的问题。两者需求的完美结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仅仅十年相对落后的苏联就迅速崛起为欧洲第一和世界第二大工业大国。
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历史背景苏联是一个建立在沙俄帝国上的落后农业国家,与美德、英国和法国相比并不具备优势。以1928年为例,尽管苏联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恢复了工农业生产,但其总产值甚至超过了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但当年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只有美国的1/8,全国99%的耕作仍需依靠畜力或人力完成。钢铁和电力生产也很落后。苏联在汽车、飞机制造、化学合成、大型机械设备制造等新兴大型工业领域几乎一片空白。
列宁和斯大林深知苏联的落后,他们渴望实现苏联的工业化。然而工业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财富积累,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发展。显然,苏联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此,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只能依靠国内资金和外国技术援助来寻找捷径。
苏联工业资金的原始积累来源于农民苏联工业化的初始资本主要来自农民,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和工农剪刀差,从农业和农民那里筹集了大量资金。此外,通过向外国出口粮食换取外汇也是一个重要的资本来源。在技术援助方面,苏联主要依赖引进西方设备、技术和人才。列宁和斯大林都认为这是必要的。列宁曾说过:“马克思义社会是如何实现苏维埃政权与苏维埃管理机构与资本主义最新进步的结合的。”他还说:“苏维埃政权加普鲁士的铁路管理体系加欧美技术和托拉斯组织加国民教育=马克思义社会。”斯大林也认为苏联落后于西方至少30年,如果不利用自己的原材料换取西方国家的机械设备,就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工业、组织运输并实现城乡产业电气化。
1928年10月,苏联启动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接下来的四年零三个月里,一千五百多家采用先进技术设备的大型企业相继建成。这些企业的建设主要集中在电力、钢铁冶炼、机械制造等行业,实际上是在弥补第二次科技变革的不足。在实施五年计划之前,苏联的整体工业水平仍处于第一次工业改革阶段。实际上,斯大林时代的工业化进程是苏联的第二次科技/工业变革。
苏联的五年计划有三个显著特点。首先,重点是重工业建设。这种策略相当罕见,意味着扭转世界。主要目的是建立强大的国防产业,确保国家不受外国欺负和颠覆。其次,该计划强调高速建设,全民加班,充满活力,充分发挥热情,在4年零3个月内完成整个五年计划。斯大林曾经说过:延迟意味着落后,落后就会被打败。最后,该计划的重点是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自力更生的转变,这也是下一步的重点。
与欧美的贸易联系1921年,为了与苏联建立贸易联系,美国商人哈默进入克里姆林宫与列宁会面。列宁为恢复战争创伤和应对西方封锁而苦恼,于是欣然同意了哈默的建议。经过哈默的游说和桥梁,30家美国大公司组成了美国联合公司,与苏联贸易,将美国的粮食和工业产品运输到苏联,然后从苏联运回原材料和矿产品。虽然当时西方政界对苏联持敌视态度,封锁苏联,但商业交流还是比较自由的。苏联在实施“新经济政策”时,也吸收了外资和技术。随着一五计划的推出,苏联加快了引进外国技术设备的步伐。例如,在1928年,苏联花费了100万金卢布邀请美国麦基公司设计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的蓝图。450名工程师夜以继日地工作,精心设计和考虑了螺丝、螺母、螺栓等细节。就工作量和准确性而言,这是前所未有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建成后,立即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钢铁厂,也是苏联第一五计划中最大的项目。
1929年,就在苏联实施一五计划的短短一年后,纽约股市突然崩盘,开启了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不久,银行倒闭,生产急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危机迅速从美国蔓延到苏联以外的整个世界。
这场经济危机深刻地改变了20世纪30年代的政治经济格局,极大地影响了历史发展趋势。为了摆脱危机,一些国家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一些国家试图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危机;苏联将资本主义世界危机转化为自身发展的“机遇”。
在西方工业国家经历经济危机期间,大量产品滞销,促使他们竞相降价寻找市场。而这一时期,大量的熟练工人和工程师因工厂停工或破产而失业。这为当时的苏联提供了引进西方技术、设备、人才等资源的绝佳机会。
1929年,美国有1123家公司通过美苏贸易公司与苏联签订了供应合同。次年,英国也与苏联签署了贸易协定,为苏联的贸易往来打开了方便之门。在1931年,德国工业代表团访苏后,双方签署了从德国购买机械设备的贸易协定,其中还涉及到德国向苏联提供贷款的事宜。在这段时间里,苏联成为了世界上进口机械设备最多的国家。具体来说,苏联在1931年进口了世界市场三分之一的机械设备,而在1932年,这一比例增加到了一半。与此同时,美国和英国也向苏联出口了大量的机械设备,其中50%在1931年出口到苏联,到了1932年,这个比例更是高达90%。
这些引进的技术和设备,极大地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发展。以钢铁、拖拉机制造等行业为例,他们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苏联的三大钢铁厂: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钢铁厂和扎波罗热钢铁厂,从美国引进了全套的机械设备和技术。而苏联原有的20家钢铁厂也利用这些西方技术和设备进行了改造和升级。此前,据美国专家估计,苏联的高炉建设技术比西方落后了50~75年。
苏联工业化过程中的建设成就在拖拉机制造业方面,苏联的三大拖拉机厂:斯大林格勒厂、哈尔科夫厂和车里雅宾斯克厂也都是依靠西方技术和设备建立起来的。其中,斯大林格勒厂基本上是完全复制了美国拖拉机厂的设备与技术。到了1932年,苏联的拖拉机产量达到了世界第一,这一领先地位一直保持到了苏联解体。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拖拉机制造商不仅制造拖拉机,还制造坦克和自动火炮。
在汽车制造方面,苏联也有着巨大的进步。苏联的三大汽车制造商:高尔基汽车制造商、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制造商和雅罗斯拉夫尔汽车制造商,构成了二战前苏联的汽车工业的基础。其中,高尔基工厂是完全模仿福特汽车厂建立起来的。自1932年以来,这里每年都有10万辆嘎斯巴士和卡车下线,而其他两家老工厂也通过使用西方的工作母机进行了设备的重新配置和规模的扩大。
然而,在引进技术和设备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以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为例,由于当时苏联工人的操作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新进的焦炉只用了几个月就似乎要用上十几年之久。原本的设计使用寿命是20年,但实际上只用了45年就不得不进行更换。此外,高尔基汽车厂和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分别有35%和23%的传送带因为管理和操作水平的问题而处于闲置状态。这些问题都需要依赖高水平的外国专家和熟练工人的指导,然后逐步地学习和改进来解决。这说明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改进的过程。
在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中,其迅速提高工业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苏联面临着工人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苏联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技术和管理水平。
自1928年以来,苏联开始大量引进外国专家和技术工人,这一数字在1932年达到了2万人。这些外国专家在苏联的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从中央部门到工厂、车间甚至团队都有他们的身影。
以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为例,该厂聘请了620名外国专家进行指导。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也有250名美国专家全程参与生产指导。第聂伯河水电站的建设更是依赖于美国的设备和专家。1930年,美国人莫里茨·卡恩带领25名专家组成参谋团队,帮助苏联成立设计局。苏联国家建筑委员会的主管是美国专家斯克林杰,全苏建筑托拉斯的经理是美国专家聂梅茨。
在苏联的棉纺织技术方面,几乎所有的技术都来自德国。美国著名灌溉工程师戴维斯指导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灌溉工程建设,并被任命为苏联棉花管理局的总顾问。
对于为苏联做出杰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苏联政府给予了丰厚的奖励。例如,美国专家卡特尔被称为“解决苏联困难的专家”、“俄罗斯的非凡人物”,并被授予列宁勋章。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和哈尔科夫拖拉机厂的美国总工程师斯沃简也被授予列宁勋章。聂伯河水电站的六名美国工程师获得了劳动红旗勋章。
同时,苏联并没有停止向西方学习的步伐。仅在1928年,就有208个专家组被派往美国学习先进技术。从1929年到1930年,超过1000名苏联人进入美国学习,其中约90%是为了掌握美国的技术,并将其转移回苏联。
1933年,苏联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在讲话中指出:“过去,我们没有钢铁、拖拉机、汽车、机床制造、大型现代化工、真正的大型农业机械制造和航空工业。”可以说,西方机械设备和技术输出在苏联工业化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用户10xxx00
俄国是有工业基础的,只是技术理论都落后于欧美并不是一穷二白
用户14xxx41 回复 02-27 10:34
确实,沙俄比起美英法德这些发达国家是落后些,可也不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可比的,一战前就能自己独立制造战列舰,制造飞机,就能诞生门捷列夫这种伟大的科学家的国家怎么能说是落后国家。
帝國統帥
来到这里
云卷云舒
现代工业始于西欧和美国
中街超市
斯大林厉害
逆我者 天下共诛之
趁着西方金融危机,抢光乌克兰粮食换机器,乌克兰饿死多少老百姓[不开心]
坐看云卷云舒
为二战的胜利奠定基础。[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