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c3bd8c4952cc20619bf64861780dde8.jpg)
●赖大舜
故乡的年,在记忆中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历久弥新,永不褪色。
腊月二十五,故乡人称为"入年界"。入了年界,年味就浓了。人们开始忙碌起来,积极为过年准备,整个村庄氤氲着年的味道。此时,要数厨房最热闹了,家家户户蒸年糕、制腊肉,灶台亮堂,热气腾腾,香味萦绕。如果你向村庄观望,你家的炊烟,他家的炊烟,交织在村庄上空,欢腾群舞,烟雾缭绕,宛若仙境。
赶年集,买年货,是故乡过年又一道亮丽风景。腊月二十七是故乡的年尾圩,是一年中最热闹的圩天。这一天,集市的每个角落都被挤得水泄不通,穿镇而过的公路两侧全是商贩,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年货。年货中最具年味的应是年画和春联了,色彩缤纷的年画和大红的春联,顿时让人觉得年来了。寒冬腊月,色彩单调,艳丽的年画让人眼前一亮,大红的春联,令人心生喜悦。
集市上的年货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有钱人家出手阔绰,看见啥都要买,红红火火过年。没钱人家平时节衣缩食,一分钱都要算计着花,可过年了,也要阔气一回,奢侈一把,买些必备的年货来犒劳全家。穷也过年,富也过年。
大年三十是最忙碌的一天。家家户户忙着杀鸡宰鱼,早早备好三牲果茶,置放在厅堂的神位上,斟几杯米酒,摆几对香烛,虔诚地敬奉天神。然后挑着供品,上山头祭拜各路神仙,再折回祠堂敬祭祖先。面对神灵,妇女们焚香叩首,嘴里念念有词,祈祷来年神灵庇佑,无病无灾,丰衣足食。
年三十还要贴春联,挂年画。那时候,故乡的房子都是泥墙土屋,木门上贴上一对门神,厅堂上贴几副鲜红的春联,开裂的土墙上挂张喜庆的年画,一下子就能让灰暗的屋子亮起来,满堂生辉。贴完春联年画,还要贴红纸剪成的小条幅。箩筐粮仓要贴"五谷丰登",牛栏猪圈要贴"六畜兴旺",犁耙轱辘、树木花卉则贴上条形红纸。故乡人称之为"上红",寓意来年红红顺顺。
除夕之夜,万家灯火,合家团圆。故乡人称的"过年",其实指的就是除夕夜全家团圆吃年夜饭。年夜饭是一年当中最丰盛的佳肴,辛辛苦苦劳作了一年,不能亏待了家人。鸡鸭鱼肉、年糕肉圆是必备的,肉圆是团圆之意,鱼寓意为年年有余,年糕代表着家庭年年高升。除夕夜,走出家门的游子,风尘仆仆赶回家,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欢声笑语满天飞,度过一个欢乐的除夕夜。
吃完年夜饭,一家之主还要对着一年的开销账本,计算一番。居家过日子,总有钱不够凑手的时候,难免会向村里邻居借钱帮衬,在困境中能借你钱的是你的恩人。到年三十了,这天大的恩情,不管你有没有能力偿还,都得赶在新年来临前,与恩人对账讲明,表明你没有忘记这笔恩情。家乡人常说,账不跨年,一年一账。况且,亲兄弟,还要明算账呢。
除夕夜,满屋的灯火,通明至天亮,故乡人称"守岁"。守岁之夜,长辈给孩子发"压岁钱",孩子往往开心得睡不着觉,把红包压在枕头底下,然后带着美梦入睡。甚至有的孩子,早早穿上新衣,到睡觉时,仍舍不得脱下,穿着新衣,等待天亮。
过了子夜,家家户户要选吉时开门纳福,"开门"仪式异常隆重,厅堂、大门要点上火红蜡烛,焚香拜礼。时辰一到,鞭炮声此起彼伏,遥相呼应,万炮齐鸣,汇成一片。人们竞相欢叫,比赛谁家的炮仗放得响,放得久,好不热闹。整个村庄就用如此隆重而神圣的仪式,迎接新年的到来。
天亮就是大年初一了,终于把年推向了高潮,整个村庄沉浸在喜庆祥和的海洋之中。年初一,全家早起,鞋帽穿戴一新,晚辈给长辈拜年,祝健康长寿,长辈也祝晚辈快高快大、四季平安。亲友拜年要留客品尝新年酒,酒是自家酿的米酒,醇香可口。同在一个村子,大年初一,互相走动,相互拜年,从村头走到村尾,村东走到村西,逢人便说新年好。平日里,乡亲乡邻之间,难免有鸡毛蒜皮的小摩擦,趁着拜年的机会,一声新年问候,往往就化干戈为玉帛了。
过了初一,开始出门做客,要走亲访友去拜年了,村庄与村庄的道路上,尽是来来往往去拜年的人。家家户户饭菜飘香,酒气袭人。年初二"转外家",做媳妇的要回娘家拜年,表达亲人间最尊贵的礼节。回娘家,要带上鸡腿、果包、年糕等孝敬姻亲。回到娘家,近亲设宴温酒,款待女婿,让女婿喝得东倒西歪、醉态百出,常醉倒在家门口。
年初三以后,便是一般亲戚朋友之间的走访拜年了。亲戚朋友多的家庭,日程紧凑,持续多日。故乡有句俗语:"有吃有吃,料到正月二十",意思是正月二十以前还是过年,属于走亲访友的日子,一般不安排农事活动。
过了正月二十,年味渐渐淡了,像潮水一样慢慢退去。你得把一颗东奔西窜的心收回来,开始准备春耕播种,一年之计在于春,谁也不能荒废了这宝贵的春光。
如今,又过年了,儿时故乡悠长的年味,已无法触及,但故乡的年,永远是我记忆中一抹最鲜亮的色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b22b04a22b53b53e75ff613ad9683c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