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明
平生醉里颠蹶,
醉里却有分别。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赏析】
这是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中所记载邢台开元寺僧法明的圆寂偈。
法明,落魄不检,嗜酒如命,还常赌博。每次喝酒醉了时,就唱柳永的词。因柳永词大多数是情意绵绵的慢词,所以周围的人都瞧不起他。人们请他去举行斋蘸,他常不去,而请他去喝酒,他却从不耽误。喝到高兴的时候,就唱几阙柳词助兴。十多年来他就是这样生活,大街小巷的孩子们都喊他"疯和尚"。
一天他忽然对开元寺的众僧说:"明日我该死了,你们不要外出,看着我去。"
大家笑着说:"哪有那样的事?"
次日早晨,法明竟然整理好衣服坐在那里,忙对大家说:"我该去了,并留有一偈颂。"
众僧惊愕,急忙赶去听他说些什么。法明见众僧来了,就高声唱道:
平生醉里颠蹶,醉里却有分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刚一唱完,结跏趺坐而逝。这时大家才相信他是当真的,为此赞叹不已,因而隆重地安葬了他。有关法明的事,在《五灯会元》也有这方面的记载。
喝酒吃肉的和尚在历史上也不少,且都是一些像济癫类人们所喜欢的和尚,因为他们虽不重小节,但心里始终有一定的尺度。就如法明一样,
"平生醉里颠蹶,醉里却有分别。"虽然平时醉意朦胧,甚至还耍点酒疯,但同样的醉,却是不同的,有人醉得心里糊涂,而法明醉得心里清楚,这种区别才真正显示出他的德行,所以他最后坐化,受到众僧的赞叹。
法明喜欢讴歌柳永的词,这也是一件雅事。
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后更名永。他一生坎坷,地位低下,但他对北宋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是第一个大量地制作长调慢词,并善于描写羁旅行役、离情别绪方面的题材。它的作品流传很广,影响很大,《避暑录话》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故此,法明喜欢柳词也并不奇怪。
法明喜欢柳词是骨子里喜欢,在他一生的最后时刻,还引用了柳永的《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句。今天夜晚当酒醒了的时候,我又在什么地方呢?那一定是杨柳岸旁,晓风微吹,残月斜照,真是我要去的好地方。
法明把生死离别、人生之憾事轻松地比作旅途送别之常情。法明和尚对生死之事,已经参透,恰如一次旅行。已经行到人生的终点,该走就走,别无留恋。只是他对柳永词的痴情,确实让人有点感动。
法明和尚这首圆寂偈,虽然说酒,实是说空,并巧妙地借用柳永的名句表达了证禅悟道,使得偈语感情丰富,情调别致。既有欣赏价值,又有领悟意义。
有关对待生死之观的诗也有许多,但写得感人肺腑、流传后世的也不多。记得明朝才子唐伯虎在生死仿佛之际吟出:
生在阳间有散场,
死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
只当漂流在异乡。
诗中虽然表示了对生死的无奈,但勘破生死,"只当漂流在异乡"。能面对,能正视,没有留恋,没有恐惧,这也算得上是一种人生态度。
据说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因苏州"哭庙案"蒙冤被囚,并判处斩刑。临行路上,作诗曰:
天悲悼我地亦忧,
万里河山戴白头。
明日太阳来吊唁,
家家屋檐泪长流。
也许是当时的天气感染了他,使他的临刑路上,豪气冲天,生死无怨,死有所值,生有所得。
常人好生恶死,往往一厢情愿地追求;禅者不离生死而又超越生死,往往不生不灭。所以当他们面对生死的时候,多了份常人难有的洒脱和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