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陈桂芳,今年67岁,出生在四川一个小山村。我们村虽然偏僻,但山清水秀,小时候的记忆里,总是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我是家里的老大,下头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因为家里穷,我只念到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学会了干农活,帮父母减轻负担。那时候的日子虽然清苦,但一家人和和美美,心里倒是踏实。
18岁那年,经人介绍,我嫁给了邻村的李建平。
他比我大两岁,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婚后,我们有了两个孩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李伟比女儿李丽大两岁。
为了让孩子们过得好一点,我和丈夫省吃俭用,靠着地里的庄稼养家。后来改革开放了,丈夫跟着村里人进城打工,我则在家种地、带孩子。那些年虽然辛苦,但我们夫妻俩都觉得,日子是奔着希望在过。
等到孩子们长大了,丈夫也干不动了,我们就回了老家。靠着年轻时攒下的钱,我们盖了一栋小楼房,想着安安稳稳过完下半辈子。
丈夫在几年前去世,留下我一个人独居。好在我身体还算硬朗,每月5500块的养老金也足够用,生活过得简单但不算差。
可人老了,最怕的不是孤单,而是 亲情渐渐变了味道 。这几年,我发现,女婿周建波对我的态度越来越让我寒心。
事情还得从腊月初说起。当时,周建波打电话给我,说最近手头紧,想让我帮忙周转点钱。我一听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心里顿时不太舒服。
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前年女儿女婿在城里买了房子,首付是我和亲家母各自出了10万块,贷款是他们自己还。
我本以为他们会省吃俭用,好好过日子,可这两年,女婿总是隔三差五打着“生意周转”的名义找我要钱。靠着我这点养老金,他们的窟窿填得了吗?
腊月十五那天,他又打电话来了,语气比以往还急:“妈,这次真是没办法了。驿站这边生意不好,房贷又压得喘不过气来,您能不能每个月给我们4000块钱补贴一下?对您来说,这点钱平时用不上,可对我们来说,是救命钱啊!”
一听这话,我心里顿时火冒三丈。这话说得轻巧,我的养老金是用不上的吗?我年纪大了,留着这点钱是养老的,哪天要是生病住院,靠谁?
我压着火气,冷冷地回了他一句:“建波,这钱是给我养老的,不是给你们还房贷的。年轻人再苦也得靠自己,别老想着伸手跟老人要。”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又传来他的声音,冷冷的:“妈,这点钱对您来说,真的不算什么,但对我们来说,能救急。既然您不愿意帮,那我们自己再想办法吧。”
我放下电话,心里又气又堵。 他这话是怪我不帮他们了?可我凭什么要帮?我辛辛苦苦一辈子攒下的这些钱,难道都要贴给他们?
接下来的几天,家里冷冷清清,女儿女婿再也没主动联系过我。眼看着腊月二十了,别说女婿,连女儿也没给我打电话。我忍不住开始胡思乱想:他们这是打算过年都不回来了?
我心里又气又酸,气的是女婿的不知分寸,酸的是女儿的沉默。其实,我知道,丽丽从小就懂事,结婚后日子也不宽裕,可她怎么就变了呢?是不是被女婿带偏了?
我还记得,前年女婿第一次找我借钱时,丽丽在旁边一句话没说,脸上满是为难。
事后,我问她:“丽丽,你是真愿意让你妈拿出这点养老钱,给你们去补窟窿吗?”
她低着头不敢看我,半天才憋出一句:“妈,我们是真的没办法了。”我听了这话,心里既心疼又失望。 我这辈子省吃俭用,为的就是不给你们添麻烦,可你们倒好,反过来拖累我。
腊月二十一那天,我终于忍不住打电话给女儿。电话响了很久才接通,那边传来她疲惫的声音:“妈,有事吗?”
我压着心里的怒气,问她:“过年你们回来吗?总不能让我一个老太婆守着空房子吧?”
她沉默了片刻,低声说:“妈,今年我们可能不回去了,公司年会忙,驿站那边也离不开人……”
听着她的解释,我心里一阵发凉。女儿的语气里带着几分愧疚,但更多的是无奈。我没再多说,只是轻轻“哦”了一声,挂了电话。
晚上,我坐在沙发上发呆,耳边是邻居在商量过年置办年货的热闹声。我翻出一张旧照片,照片上,丽丽还扎着两个羊角辫,正笑着拉着我的手,那时的笑脸是多么单纯啊。可如今,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亲情怎么就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一周前,儿子打电话来说,他腊月二十八回来,陪我过年。我顺口问起了丽丽的事,他叹了口气:“妈,建波那个人我早就看出来了,他就是个算计人精。您别太上心,丽丽可能是被他拖累了,等过完年,我再跟她好好聊聊。”
我听着儿子的话,心里酸酸的,点了点头。
腊月二十一,女儿终于发来一条短信:“妈,对不起,今年过年可能不回去了。您自己保重身体,等我们忙完了再来看您。”
我看着短信,心口一阵发堵。抬头看着窗外,远处的烟花已经开始零星绽放,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这些天,我反复在想,**亲情到底是什么?是无条件的付出,还是彼此的体谅?**我可以心疼丽丽的难处,但我也不想让自己变成一个被榨干的“提款机”。
过年还有几天,我不知道女儿一家能不能改变主意,但我知道,这个年,注定少了几分团圆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