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无信,则无以立身。封建王朝受儒家思想濡染,众人皆遵循三纲五常,而“信”便在这五常之中。诚如古训所言,诚信,自往昔以来便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品质,宛如一颗璀璨的星,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熠熠生辉。
那些位高权重者尤其如此,一旦违背誓言、失信于人,定会被后人唾弃。就像三国时司马懿的洛水之誓,这堪称典型范例,影响后世达千百年之久。而司马懿背誓之后,他的后代也付出了沉重代价。
洛水之誓《晋书》与《三国志》均有记载,当年曹爽放弃挣扎,乃是司马懿以洛水起誓的缘故。洛水之誓在历史上地位颇高,东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洛水立誓,且最终信守承诺,恰似为洛水之誓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
曹爽之所以相信司马懿,正是因为有刘秀的先例在前。后世不少人认为曹爽愚不可及,他手握皇帝与重兵,却仍被司马懿蒙骗。司马懿的心机深沉,连几代皇帝都被他骗过,想当初,老奸巨猾的曹操都被他蒙蔽,足见其演技之高超。
这里必须提及的是,曹爽及其大臣们之所以失败,就在于过度信赖誓言。莫说是他们,即便是放在当今,人们也很难想象司马懿会背信弃义。毕竟众人皆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古人犹如深陷泥沼,难以跳出这种固有思维的窠臼。
司马懿的出尔反尔,竟使洛水这原本神圣之地沦为一条平凡的河流。在司马懿之前,洛水犹如黄河般神圣,它可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对着洛水起誓,就仿佛向着妈祖和佛祖立下庄重的誓言。
后果兵变之后,司马家的野心已是昭然若揭,彼时曹魏的大臣们都洞悉了司马家的真实意图。此后,大臣们对抗司马家的行动持续了十几载,毕竟司马家此举可谓师出无名。想那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又有洛水之誓在前,他不但诛杀了曹爽全族,更是将魏国的大权揽入囊中。
接下来,司马懿也得收买人心,毕竟他不能把魏国的大臣都杀光嘛。他首先去安抚镇守淮南的王凌,还封其为太尉。这太尉可是三公里最尊贵的职位,司马懿的诚意不可谓不足。不过,年逾古稀的王凌又怎会看不透司马懿的心思,就像老猎人能识破狡黠狐狸的伪装一般。
司马懿试图收买他,可他心如磐石,丝毫不为所动。在他心中,忠诚于曹魏政权的信念坚如磐石,他对司马懿满心都是轻蔑。于是,他暗中谋划起兵之事,意欲拥立楚王曹彪为帝。嘉平三年,司马懿亲自率兵征讨王凌,王凌力不能敌,在被押解往洛阳的途中饮恨自尽。
此次征讨让司马懿精力耗竭,所以他返回洛阳不久便溘然长逝。虽说他除掉了王凌,可司马家仍无法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众口。仅仅过了三年,中书令李丰就与张缉开始密谋诛杀大将军司马师。
司马懿虽已离世,可整个国家依旧掌控于司马家之手。有件事值得一提,张缉乃是皇后之父。此事被司马师知晓后,他即刻将李丰等人满门抄斩,其心狠手辣之处,较司马懿有过之而无不及。
司马师旋即废黜曹芳,改立曹髦为帝。左右皇帝的废立之事,这岂是常人所能为?董卓才刚逝去,尸骨犹寒。司马师此举,无疑是向整个魏国昭告了自己的野心。次年,征东大将军、扬州都督毌丘俭因不满司马师,于淮南举兵起事。
司马师出兵前去镇压,此番起兵的结局自然也是失败。司马师,就如同他的父亲一般,征战之后便溘然病逝。朝廷本想趁着这个时机收回司马师的兵权,可这计谋却被钟会看穿了,朝廷就只能无奈地把兵权交予司马昭。
司马昭相较于其兄与父亲,可谓是更胜一筹。时隔两年,征东大将军兼司空的诸葛诞于淮南再度举兵讨伐司马昭,诸葛诞此番是铁了心的,还向东吴求援。这一回,司马昭足足调遣了二十六万大军亲征,方才将诸葛诞镇压下去。
司马氏一族着实不得人心。尽管他们获取了大权,可民众心中犹如明镜一般。司马懿背信弃义之举,世人怎会轻易忘却?司马懿的失信,带来的不只是他人的讨伐,更如同报应一般,落在了司马氏家族身上。
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向来被寄予厚望。他本人确实极为出色,政治能力与军事才能兼备,智谋与才华皆出类拔萃。然而,他终生无子,且于四十七岁便溘然长逝。
相传他离世之时死状凄惨,眼珠迸裂。从司马懿的寿命来看,司马家应是长寿家族。不过,司马师并非唯一早逝之人,他的弟弟司马昭亦是如此。司马昭于五十四岁离奇离世,事前毫无预兆。
司马昭倒是有个不错的儿子司马炎,司马炎贵为晋朝开国君主,也是晋朝唯一有能耐的君主。可他育有一个极为愚笨的太子司马衷,司马炎明知司马衷无德无才,却仍传位于他,还给他娶了个凶狠的妻子。
贾南风的存在及其所作所为,间接促使西晋走向覆灭。寿命受影响也就罢了,可随后司马家的后代连智商都受到波及。也许是由于其先祖皇位来路不正,使得整个晋朝都寻觅不出一位德馨卓著的君主。
司马炎离世之后,晋朝便坠入了长达十六载的混战泥沼,此即声名远扬于历史的“八王之乱”。“八王之乱”的硝烟方才散去,“永嘉之乱”又接踵而至,紧接着“石勒之乱”与“五胡乱华”也汹汹而来,宛如一场场风暴席卷中国中原大地,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刻骨铭心、难以磨灭的伤痛与灾难。
司马家的余者只能南渡建立新政权。东晋自开国始,便始终受权臣掣肘,全无自主之权。刘裕得势之后,司马氏一族被屠戮殆尽。
以孝治天下在司马家的事情上,或许李密最有发言权了。想当年撰写《陈情表》时,李密可谓绞尽脑汁,才想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这句话。遍览历史,那些书写王朝的,哪里有说“以孝治天下”的?
李密的这一句话,后世视之为对司马家的嘲讽。古往今来,治国皆推崇以德为本,可司马家哪配得上“德”?想那洛水之誓,司马家背信弃义,残杀孩童,此为不仁之举;欺君罔上,这是失了礼数;如此一来,司马家只剩“孝”这一点了。
司马懿的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可以说,后世那些功勋卓著的老臣,有几人能安享晚年?就像李靖、李善长等,在后续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哪一个是正常退休的?正是因为有司马懿这个前车之辙,才让皇帝们难以放心。
司马懿开此先例,于后世影响甚为恶劣。在司马懿之前,哪有皇帝能料到一位古稀老者竟会起兵反叛?然而自司马懿之后,皇帝们就不得不有此担忧了。李靖在这方面或许最有发言权。
当李世民决意出兵高丽之际,李靖已年逾古稀,且卧病不起,根本无力出征。李世民前去探病时,只一句话,便让李靖哪怕带病也要随其出征:“昔司马仲达非不老病。”结果,行至半途,李靖便溘然长逝。若不出征,李靖或许还能多享几年寿数。
结语后世有人觉得司马家仿佛被诅咒了一般,当然,也有人把这归罪于当年的洛水之誓。洛水之誓,就像一场黑色的风暴,席卷过后,让整个中华大地的诚信倒退了数百年,“自司马氏篡魏起,人不再守信,神不再守灵”。
后人为何如此反感司马懿的行为?这其中有几分是“怒其不争”的意味。司马懿何许人也?他可是四朝元老,受两位皇帝托孤的重臣。倘若他不谋反,其在历史上的名声恐怕能超越诸葛亮,成为名垂青史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