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最后的筹码:乌克兰销毁核武后,强悍的军工产业何去何从

青梦聊国际 2024-05-30 01:53:39
作者|宁镜诚

俄乌冲突在很多人看来,本就是一场实力不均衡的对抗。

一边是军事实力强悍,有普京坐镇的俄罗斯;一边是军队管理混乱,喜剧演员(泽连斯基)“跨界”领导下的乌克兰。

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后来的局势果然不出所料,俄罗斯用强大的实力将乌克兰按在了谈判桌上。那么事到如今,乌克兰果真一点回旋的余地都没有么?

实则不然。

本期文章,笔者将会详细分析,为什么乌克兰在销毁核武器后,其手中的最大筹码是强悍的军工产业。而仅仅拥有这一筹码还不够,学会利用资源也是一门“技术活”。

“天赋异禀”的乌克兰

很多人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彼时,乌克兰的国土面积为60.37万平方公里(包括克里米亚地区),就国土面积而言,乌克兰在欧洲是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国家。

同时,乌克兰有着超过4500万的庞大人口。不仅如此,向来被誉为“欧洲粮仓”的乌克兰,拥有大片肥沃的黑土地,这片土地上还蕴藏着70多种珍贵的矿藏资源。

此时的乌克兰,用“天赋异禀”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拥有这样得天独厚的资源,乌克兰人只要好好把握,那么他们的经济腾飞指日可待。

不仅如此,乌克兰还是原来苏联中4个拥有核武器的加盟共和国之一。苏联解体之初,乌克兰原本想要保持核威慑力,毕竟它从原苏联的战略武器库中继承了130枚SS-19和46枚SS-24型导弹。

而且,当时乌克兰境内还有约170个核弹发射井,是世界第三大核储备国。

如果把乌克兰拥有的各类战术导弹和核弹加起来,总数超过3000枚。上述这些,再加上乌克兰的70万陆军和一支黑海舰队,这样的军事实力放眼全世界,都是不容小觑的。

我们来对比一下同一时期,英、法拥有的核弹数目:

当时,法国有500枚,英国有200枚。这样算来,乌克兰拥有的核弹头总数就超过了英法两国。就这样,乌克兰强大的军事实力逐渐引起了欧美等国的不安。

后来,经过欧美等国的不断施压,1992年,俄、乌、哈、白四国外长与美国签订协议,乌克兰承诺将在7年内销毁核武器。

两年后,俄、美、乌三国总统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销毁乌克兰境内全部核武器的三方协议。协议规定:乌克兰会在未来7年内将核武器运至俄罗斯销毁。作为交换,美国会为乌克兰提供上亿补偿和经济援助。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允诺了乌克兰一些好处。

就这样,乌克兰按照协议,销毁了所有核武器和能够携带核武器的轰炸机。

很多人后来评价说,乌克兰此举其实在“自断臂膀”。因为只要保留核武器,乌克兰的军事实力就会提升一大截。即便后来俄乌爆发冲突,俄罗斯在动手之前也会对乌克兰的核武器忌惮万分。

但是有人却认为,当年乌克兰决定销毁核武器是一种明智之举。因为相对欧盟和俄罗斯而言,乌克兰的势力显然更弱。

以此为背景,乌克兰如果拥有强大的核武器,对其自身而言也并不是一件好事。简而言之,即便乌克兰后来继续持有核武器,因为经济基础薄弱等其他原因,反而是一种累赘。

终归结底,乌克兰最终还是销毁了核武器,它也失去了这个能够震慑俄罗斯的筹码。

失去核武器的乌克兰,仅剩的“筹码”

乌克兰销毁核武器之后,就开始谋求加入北约。因为北约共同防御条约规定,一旦某个成员国被成员国以外的国家侵略,那么所有的成员国都会共同对付入侵国。

所以,在乌克兰看来,加入北约就相当于多了一道安全屏障。

可是,时至今日,“乌克兰加入北约”一事仍是悬而未决。俄乌冲突发展到如今这个局面,乌克兰人可能也渐渐开始明白:一味地依靠别国,其实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

那么,乌克兰手中最后的筹码到底是什么呢?没错,就是它的军工企业。

众所周知,乌克兰是苏联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从苏联继承了令全世界艳羡的军工产业。当时乌克兰国内的军工企业多达3594家,职工多达百万人。这些军工企业生产包括火箭、大型运输机、军用舰艇在内的各类陆海空高级装备。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装备的性能大部分位居世界前列。

可是,乌克兰的这一优势让俄罗斯感到如芒在背。

后来,不断吵着要闹独立的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个地区,就是乌克兰国防工业最有价值资产的所在地。虽然苏联已经解体多年,但是,乌克兰国内的多家军工企业形成的产业链,仍在持续不断地生产运输机、发动机和其他军需用品。“巧合”的是,俄罗斯军队正是这些公司的重要客户。

正如莫斯科《国防简报》杂志介绍的那样:“无论从军事还是经济的角度来看,收回乌克兰南部乃至东部地区,对俄罗斯都非常有益。”

而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乌克兰是全世界第八大武器供应商。同时,俄罗斯是全世界范围内、乌克兰国防产品的第四大买家。

那么,乌克兰的军工产业到底有多强?

首先我们都知道,乌克兰的舰艇制造工业曾是苏联军工产业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时苏联30%的造船厂都集中在乌克兰。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苏联几乎所有大型的水面舰艇都是在乌克兰的船厂完成的。例如,国人后来熟知的瓦良格号航母以及库兹涅佐夫号航母,都是由黑海造船厂建造完成的。

虽然有着如此辉煌的历史,但在苏联解体后,因为产业链等问题,导致乌克兰造船厂订货量锐减。这些船厂后来被逐渐私有化,沦为民船生产商,其军工产品也已经奄奄一息,多家造船厂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即便如此,“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些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和生产能力仍是不容小觑的。

除此之外,乌克兰曾是苏联主要的坦克装甲车辆研制与生产基地之一。1991年苏联解体前,乌克兰生产坦克装甲车的数量占苏联整体的30%。

20世纪60年代,乌克兰的莫洛佐夫设计局曾制造出当时最为先进的T-64坦克,开创了主战坦克的先河。直到20年后,西方国家才研发出可以和T-64主战坦克抗衡的坦克。

由此可见,乌克兰在坦克装甲车辆研制方面,确实很有实力。

如果说上述两个领域是乌克兰军工企业中的翘楚,那么以乌克兰南方机械制造厂为代表的航天工业,更是乌克兰军工产业的一颗“明珠”。

早在20世纪50年代,乌克兰南方机械制造厂就主导了苏联第一枚制导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和第一个航天器的研制工作。这其中的“含金量”,不需要笔者多言。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大约1/3的航天工业。以南方机械制造厂为例,该企业生产的SS-18重型洲际弹道导弹,可携带10个55万吨分导式核弹头和40多个诱饵,破坏力惊人。

时至今日,乌克兰仍以“天顶”、“第聂伯”、“旋风”三类系列运载火箭位列航天大国行列。

除此之外,乌克兰还通过研发制造安-124和安-225这两种超大型运输机,成为除美国之外,第二个可以独立掌握超大型航空器制造的国家。由此证明,乌克兰在超大型飞机设计以及先进航空材料制造方面,确实领先世界。

即便对军工领域不了解,我们也知道,一个强大的发动机在这个行业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而安-124和安-225上装载的D-18T涡扇发动机,就是由国人熟知的乌克兰发动机制造商——马达西奇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研制的。

简而言之,散落在乌克兰8个地区的军工企业不仅是乌克兰军工产业的支柱,也是其军队建设的坚实基础。

据乌克兰《国防快报》介绍:80%的俄罗斯核武器来自乌克兰的工厂,而且还有很多武器配备了乌克兰制造的导航系统。

美国《商业周刊》也撰文称:“莫斯科离开乌克兰的奶酪、糖果和铁路车辆仍然能过得不错,但武器是另一码事。即便两国之间冲突不断,但它们在1993年缔结的贸易伙伴关系并不会被轻易切断。”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013年12月,俄罗斯政府还与乌克兰前总统亚努科维奇签署了一份价值150亿美元的协议,内容主要针对于两国国防工业的进一步合作。

可是后来随着克里米亚脱乌入俄,乌克兰为了报复俄罗斯,决定冻结其中的20多个相关项目

据估算,如果这些项目被冻结,那么乌克兰每年将会损失6亿美元的收入,而俄罗斯如果想要找到同等的替代品,其国防预算会上涨20多亿美元。

对于俄乌两国而言,这绝对是两败俱伤。

相比之下,俄罗斯承受的损失要更大一些。因为如果得不到乌克兰军工企业的供应,那么俄罗斯的一些武器系统就会出现非常严重的问题。例如,俄罗斯如果得不到乌克兰制造的发动机,那么俄罗斯新型直升机的生产工作就会进入停摆阶段。

留给乌克兰的时间不多了

笔者之所以会花费大量的篇幅介绍乌克兰的军工产业,就是因为乌克兰可以利用强悍的军工产业,对内发展经济、建设军队;对外提高话语权,争取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众所周知,经济是军事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战期间,德国占领法国后,整个欧洲都被其收入囊中。但因为德国国内石油储量堪忧,海上的资源仍被英国控制,所以德国只能选择攻打苏联,获取能源支持。(当然,这只是德国攻打苏联的一部分原因)

由此看来,经济才是基础,军事是上层建筑。

基于上述分析,可能有人会问:乌克兰境内的油气管道,能成为其手中的筹码吗?

答案是:不能。

因为随着北溪1、2号和跨黑海直通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南溪油气管道的开通,乌克兰的油气管道的重要性已经今非昔比,乌克兰早已无法将油气管道作为筹码,要挟俄罗斯。

所以,乌克兰手中仅剩的筹码,就只剩其强悍的军工企业。那么,它又该如何利用手中的资源?

金一南教授曾说:“乌克兰的出路在于乌克兰的中立化。”

在此,笔者需要介绍一个概念,也就是人们熟知的“芬兰模式”。芬兰模式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一场辩论。指的是一个国家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不去挑战更为强大的邻国,这也通常指代芬兰在冷战时期,应对苏联的策略。

这一模式意味着基于现状,在尊重别国主权和决策权的同时,也希望别国对自己的权利予以尊重。

对于乌克兰而言,它可以借助手中掌握的军工产业,西边和欧洲接轨,加强与西方国家关系;东边和俄罗斯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解决乌克兰国内的能源问题。总而言之,就是保持中立。

基辛格曾说:“如果把乌克兰视为东西对抗的一部分,就会毁掉在今后数十年里把俄罗斯与西方(尤其是俄罗斯与欧洲)纳入国际合作体系的希望。”

也就是说,乌克兰不应把自己当作欧洲和俄罗斯对抗的“前沿阵地”,而是应该尽可能充当双方沟通的桥梁。

由此看来,乌克兰现在的办法就是制造一种相互制约的平衡,继续保持在俄欧之间生存的这种“夹缝”状态。这样一来,乌克兰和别国的军事合作就能突显其独特价值,结合双方合作的长远态势,乌克兰可以不断发展其经济和军队,从而加强其话语权。

可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留给泽连斯基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一一END一一

0 阅读:0

青梦聊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