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年杨立三病逝,周总理不顾劝阻亲自执绋抬棺:否则死人会说话的

这这这哈哈 2024-12-08 12:01:01

54年杨立三病逝,周总理不顾劝阻亲自执绋抬棺:否则死人会说话的

"我们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但不是无情论者。"1954年12月的一个寒冷清晨,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周总理坚定地站在杨立三的灵柩前,不顾众人劝阻,执意要亲自抬棺。站在一旁的彭德怀元帅默默注视着这一幕,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二十多年前的那场生死考验,杨立三不顾自己伤病累累,和战友们一起将重病的周总理从死亡草地中抬了出来。如今故人已去,周总理又何以能袖手旁观?

但在场的人们却不禁陷入深思:为何周总理会说"死人也会说话"?这背后,又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一、生死之交:红军时期的革命友谊

1927年的春天,湖南大地山花烂漫,却暗流涌动。蒋介石背叛革命后,各地反动势力开始大肆搜捕共产党人。那时的杨立三,只得离开洞庭湖畔的家乡,辗转来到武汉寻找组织。

在汉口的大街小巷里,杨立三走了整整三天。这座繁华的码头城市,此时却危机四伏。终于在第四天的黄昏,他在江汉关附近的一家茶馆里,遇到了老乡张德生。

"你怎么也到武汉来了?"张德生惊讶地问道。

"找组织。"杨立三压低声音说道。

张德生立即会意,约定第二天在汉正街见面。就这样,杨立三终于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组织很快将他安排到了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工作。

"你是湖南人?"初次见面时,周恩来亲切地问道。

"是的,家在湘阴。"

"那正好,叶挺同志的独立团正缺人,我给你介绍一个老乡。"

就这样,杨立三认识了陈赓。这个来自湖南益阳的红军将领,后来成为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战友之一。

1932年,杨立三被任命为中央兵站运输部部长,直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工作。那时的中央苏区,正处在第四次反"围剿"的关键时期。运输部担负着给前线输送军需物资的重任,杨立三经常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

有一次,周恩来深夜来到运输部,看见杨立三还在灯下写报告。

"你从早上就在这里?"周恩来问道。

"是啊,这批物资必须连夜送到前线去。"杨立三揉了揉发酸的眼睛。

"工作再急,也要注意休息。"周恩来拿起桌上的报告看了看,说道:"这些我来处理,你先去睡吧。"

就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让杨立三陷入了危险境地。总动员部部长叛变后,有人指认是杨立三放走了叛徒。一时间,议论纷纷。

正当杨立三心急如焚之际,周恩来立即请来了刘伯承同志主持调查。刘伯承没有理会保卫局的结论,而是直接将证人带到杨立三面前。

"这就是你说的接应叛徒的人?"刘伯承指着杨立三问道。

"不是他,我根本不认识这个人。"证人摇了摇头。

真相大白,杨立三终于洗清了冤屈。后来周恩来专门找他谈心:"组织相信你,但这件事也给我们提了个醒,以后工作中要更加谨慎。"

这次风波不仅没有动摇杨立三对革命的信念,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他深深记住了周恩来的话:"革命队伍里,既要有立场坚定的党性,也要有真挚温暖的人性。"

二、草地悲歌:九死一生的担架情

1935年8月的毛儿盖,正值红军准备过草地的关键时刻。周恩来作为红军总参谋长,连续多日奔波于各个军团之间,协调过草地的准备工作。

"周副主席,您的脸色很不好。"一天晚上,警卫员小王端着开水进来时说道。

"没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周恩来摆摆手,继续在油灯下查看地图。

突然,周恩来的手一抖,茶杯掉在了地上。警卫员急忙上前,发现周恩来已经烧得滚烫。卫生员量了体温,惊得说不出话:三十九度五!

消息很快传到了毛主席那里。几位医生连夜会诊后,发现周恩来不仅高烧不退,肝部还出现了严重症状。经过诊断,确定是肝脓肿,情况十分危急。

"必须马上想办法排脓!"年长的李医生说道。但在这荒郊野外,既没有手术条件,也无法进行穿刺。

就在这时,一位当地藏民告诉医生,附近雪山上有冰块。警卫员立即组织人连夜上山取冰,用来给周恩来冷敷肝部。经过七八个小时的紧急处理,周恩来的体温终于有所下降,体内的脓液也开始排出。

但形势不等人,部队必须按计划开始过草地。此时的彭德怀站在帐篷外,面对着茫茫草地陷入了两难:带着重病的周恩来过草地风险太大,可留下来更是危险。

"组织担架队!"彭德怀最终下达了命令。参谋长萧劲光立即从迫击炮连抽调人手,组成了专门的担架队。

"我来当队长。"陈赓主动请缨。就在这时,杨立三也站了出来:"我也要参加担架队。"

"你自己身体也不好,还是跟着大队伍走吧。"陈赓劝道。

"要死一起死,要活一起活!"杨立三坚持道。

就这样,担架队踏上了这段艰险的征程。草地里的情况比想象的还要恶劣。白天烈日暴晒,夜晚寒风刺骨。到处都是齐腰深的沼泽,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去。

担架队的战士们轮流换肩,但杨立三却总是多干几班。他的肩膀很快就被磨破了,裤腿和鞋子被污水浸透,脚上全是血泡。

"杨部长,你休息一下吧。"战士们劝他。

"我没事,继续走。"杨立三咬着牙说道。

周恩来躺在担架上,多次要求下来自己走,但每次都被大家拦住了。第四天的时候,杨立三的双腿已经开始溃烂,但他仍然坚持和战友们一起抬担架。

整整六天六夜,担架队终于走出了草地。这段路程虽然只有短短数十公里,却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后来战士们回忆,在最艰难的时候,杨立三总是说:"只要把周副主席安全带出去,就值得了。"

因为长期浸泡在污水中,杨立三的双腿伤势变得更加严重。但每当有人问起,他总是笑着说:"这点伤算什么,能救出周副主席就好。"然而,谁也没想到,这次的伤病会成为他日后病情的一个重要诱因。

三、隐秘往事:鲜为人知的两次救援

草地的生死患难之外,杨立三与周恩来之间还有着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1934年底的一个深夜,杨立三接到了一个秘密任务。

"周副主席的家属正在上海被特务监视,必须尽快设法营救。"组织负责人对杨立三说道。

任务异常危险。当时的上海,国民党特务密布,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的监控之下。但杨立三二话没说,立即动身前往上海。

他化名成一个商人,在法租界租了一间小屋。通过当地的地下党组织,他逐步打探到了周恩来家属的具体位置。特务每天都在他们住处附近巡逻,想要营救出来谈何容易?

"得找个万全的法子。"杨立三暗自盘算着。

一个月后,杨立三终于找到了机会。他通过关系认识了一位开车的司机,这位司机经常给洋人送货,出入各个租界都很方便。

"明天早上五点,准时在老渔阳里路口等。"杨立三给地下党联络员留下了这句话。

第二天凌晨,天还没亮,杨立三就让司机把车停在了约定地点。趁着换班的空档,周恩来的家属迅速上了车。司机按照预先计划好的路线,把车开进了法租界。

特务发现后立即展开追捕,但在租界错综复杂的街道里,他们很快就跟丢了目标。就这样,杨立三成功地将周恩来的家属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1936年初,另一件更为惊险的任务落到了杨立三肩上。当时,中央红军已经到达陕北,但仍有一批重要文件需要从上海秘密运往延安。这些文件中包含着大量情报信息,一旦落入敌手,后果不堪设想。

"必须找个稳妥的人。"组织上反复权衡后,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杨立三。

杨立三精心设计了运送路线:先从上海坐火车到天津,再转道北平,最后从绥远进入陕北。为了避人耳目,他把文件藏在了一个装满中药材的木箱里。

"先生,箱子里装的是什么?"在天津火车站,检查站的人员问道。

"都是些常见的中药,我去北平做生意的。"杨立三泰然自若地回答。

一路上,杨立三走走停停,装作一个普通的药材商人。白天在路上赶路,晚上就在小客栈里歇脚。每到一个新地方,他都要先观察当地情况,确认安全后才继续前行。

在经过一个检查站时,意外发生了。一个军官对这箱"中药"起了疑心,要求打开检查。

"长官,这可都是贵重的药材啊!"杨立三连忙解释道,"我刚从东家那里提了不少银子,要是耽误了生意可怎么办?"

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一张银票,递给了那位军官。军官犹豫了一下,最终挥手让他过去了。

就这样,经过半个多月的周转,杨立三终于把文件安全送到了延安。当他把箱子交给周恩来时,整个人已经瘦了一圈。

"辛苦了,老杨。"周恩来紧紧握住了他的手。

这些隐秘的任务,杨立三从未对外人提起过。直到多年后,那些曾经参与其中的同志们才陆续讲述出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每一次危机关头,杨立三都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组织和战友。

四、莫斯科诀别:最后的十分钟

1954年7月的莫斯科,阳光明媚却不炎热。克里姆林宫医院的走廊里,周恩来快步走向病房,他正在前往日内瓦会议的途中,特意绕道来看望正在这里治疗的杨立三。

"总理,您不是要赶着去日内瓦开会吗?"杨立三的妻子在门口迎接。

"再忙也得来看看老杨。"周恩来说着,走进了病房。

一个多月前,杨立三因为身体不适住进了医院。起初,北京的医生也说不准是什么病,只是觉得情况不太乐观。周恩来和彭德怀商量后,立即决定送他到苏联治疗。

"去国外治病太花钱了,我在国内治就行。"杨立三当时坚决不同意。

为了说服他,军委的几位领导轮番去做工作。最后杨立三勉强答应了,还信誓旦旦地说:"我争取国庆节前就回来工作。"

"老杨,这段时间感觉怎么样?"周恩来在病床前坐下。

"好多了,医生们都很负责。"杨立三强打精神说道,随即从枕头底下抽出几张纸,"这是我对后勤工作的一些想法,请总理过目。"

"你先好好养病,工作的事不急。"周恩来接过那几张纸,却没有立即看。

"我这个病啊,可能一时半会好不了。"杨立三说道,"这些意见我想了很久,总理您一定要看看。"

原来,从到莫斯科的第一天起,杨立三就一直通过信件指导国内的工作。即使卧床不起,他也要让妻子帮忙写信,把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传回国内。

"常言道,既来之则安之,好好养病,养好身体,我和同志们盼着你早日康复回国。"周恩来握着杨立三的手说道。

这时,秘书轻轻在门口提醒:"总理,再过五分钟飞机就要起飞了。"

"那我先走了,你安心养病。"周恩来站起身,却又坐了回去,"等等,我再陪你一会儿。"

最后的五分钟里,两位老战友谈起了往事。杨立三提起了草地上的那段经历,周恩来则回忆起了上海的秘密营救任务。

"总理,您该走了。"秘书又一次提醒。

"好,我这就走。"周恩来终于站起来,走到门口又回过头,"老杨,我等你回来。"

走出医院的时候,周恩来轻轻叹了口气。他已经知道了杨立三的诊断结果:恶性脑瘤,而且已经到了晚期。杨立三说的那句"国庆节前回国工作",恐怕难以实现了。

这短短的十分钟会面,成为了两位老战友的最后一次见面。即使身患重病,杨立三仍然惦记着工作。直到去世前一天早上,当医生来查房时,他还在喃喃地说:"继续干!继续干!"

五、永恒的怀念:战友情深似海

1954年11月28日,杨立三在莫斯科病逝,享年54岁。五天后,他的遗体被护送回国。在首都机场,彭德怀、贺龙等三百多名将士顶着寒风,静静等待着这位老战友的归来。

"杨部长生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后勤工作。"彭德怀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道,"现在他终于可以安息了。"

按照中央和军委的意图,周恩来亲自安排了葬礼的细节。追悼会当天,当工作人员准备搬运灵柩时,周恩来突然走上前去。

"让我来。"他说着就要去抬棺材。

"总理,使不得啊!"在场的人都急了。

"我们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但不是无情论者。"周恩来坚定地说,"是杨立三把我从鬼门关抬出来的,我现在不送他一程,死人也会说话的。"

这句"死人会说话",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直到多年后,当年在场的一位老同志才道出其中缘由。

原来在1935年的草地上,当杨立三和战友们抬着重病的周恩来艰难跋涉时,曾经遇到过一次险情。那天半夜,担架队走到一处特别深的沼泽地,前面的战士一脚踩空,整个人都陷了进去。

"快退回去!"有人喊道。但后面的路也不安全,担架队被困在了原地。

就在这时,杨立三一个人走上前去,在齐腰深的泥水里,一点点探索着安全的路线。等找到了可以通过的路径,他才回来指挥大家前进。

那天晚上过后,杨立三的双腿就开始发炎溃烂。但他始终咬牙坚持着,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过这件事。

"他救了我的命,却从不提起。如今他走了,这份情谊就让我来说出来吧。"周恩来说完,弯下腰扛起了杨立三的灵柩。

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当灵柩缓缓下葬时,三百多名送葬的将士全都落泪了。他们中间,有当年一起过草地的老战友,有在上海与他秘密接头的地下党员,还有他生前培养的年轻干部。

追悼会结束后,周恩来特意把杨立三生前写的那几页建议找了出来。那是他在莫斯科最后一次见到杨立三时收到的稿子,上面详细记录了对后勤工作的改进意见。

"把这些建议好好整理出来,要认真落实。"周恩来对工作人员说,"这是老杨用生命写下的最后嘱托。"

多年以后,每当有人问起杨立三,周恩来总是说:"革命战友之间的情谊,是用生命和鲜血凝结而成的。有些话,活人不好说,但死人会替我们说出来。"

0 阅读:16

这这这哈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