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小哥去银行存款14万最后却变成保险,这些防骗技巧你得知道!

桐桐看趣事 2025-02-22 17:44:46

在银行办理存款业务,本应是安全、可靠的资金存储方式。然而现实中却存在一些令人防不胜防的陷阱,“存款变保险” 就是其中之一。

不少储户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原本打算存进银行的钱,稀里糊涂地变成了购买保险产品,这不仅可能导致资金灵活性受限,还可能面临经济损失。

沈阳的一位小哥就遭遇了这样的烦心事。他前往当地农业银行,准备存入14万元。在办理业务过程中,不知为何,最终他拿到的却不是普通的存款凭证,而是一份保险合同。当小哥日后急需用钱,想要提前支取这笔钱时,却被告知因为保险未到期,若此时取钱需要扣除相当一部分费用。

而具体扣除的金额,农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却让小哥自行联系保险公司询问。小哥满心疑惑与无奈,当初明明是来银行存钱,怎么就变成买保险了呢?而且如今取钱还困难重重,这让他后悔不已。

其实,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在河南南阳,也曾有人反映自己在农业银行存了30万,原本计划用于理财,可最终却发现自己的理财变成了保险。这种 “理财变保险” 的事件,结局往往大同小异。

银行在销售这类产品时,似乎只负责将其推销出去,一旦储户发现问题,想要退保或者更换产品,银行便让储户去找保险公司。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仿佛存在着一道无形的屏障,让储户在中间来回奔波,却难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为何会频繁出现这种 “存款变保险” 的现象呢?从银行方面来看,售卖保险所获得的佣金是银行中间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银行员工为了赚取更多的中间收入,不惜纵容带有一定欺骗性的保险销售行为。

在部分银保销售过程中,他们将年金险、万能险等保险产品,包装成短平快的理财产品进行销售。他们利用储户对理财知识的不甚了解,夸大保险产品的收益,模糊产品的风险,对储户进行误导。

比如,他们可能会对储户说:“这款产品收益比定期存款高很多,而且到期后也能连本带息一起取出。” 却不会详细告知储户该产品其实是保险,中途退保会有本金损失等关键信息。

对于储户而言,如何才能避免陷入这种 “存款变保险” 的陷阱呢?这里有一些实用的窍门。当你去银行办理存款业务时,正常情况下,办理流程相对简单,在回执单上签字即可,现在大多是电子化签单。

但如果一旦有人忽悠你购买保险产品,那么投保的流程会变得更加严格和复杂。保险产品通常要求签订合同,并且往往需要多次进行书面签字。所以当你在存钱过程中发现签字的环节增多,需要签署的文件变复杂时,就一定要提高警惕,仔细查看自己到底购买的是什么产品。

除了关注签字环节,在办理业务时,还可以多问几个关键问题。比如,询问产品的性质,明确它到底是存款、理财还是保险;询问产品的利率或收益率,并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进行对比,如果收益率过高,超过了正常存款利率范围,那就很有可能是保险产品;询问产品能否提前支取,银行存款灵活性较高,即使是定期存款,遇到紧急情况也能提前支取,只是利息会受影响,而保险产品一般不能提前支取,若提前退保往往会有损失;询问产品的期限,银行普通定期存款期限常见的有活期、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和 5年,若被告知产品期限在7年甚至更久,或者需要连续缴纳几年后再存几年才能返还本息,那基本可以判断是保险产品。

另外在办理业务时,要注意留存相关证据,如业务办理过程中的录音、录像,以及各种书面材料等。一旦发现自己可能陷入了 “存款变保险” 的陷阱,应及时与银行或保险公司沟通协商。在沟通时,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诉求,比如要求解除保险合同、退还本金等。若沟通无果,还可以向相关监管部门投诉,监管部门会对投诉进行调查处理,督促银行或保险公司解决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与银行或保险公司沟通协商可能并不顺利,有些机构可能会推诿责任;向监管部门投诉虽然有效,但处理投诉需要一定时间和程序,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而且如果保险合同已经生效一段时间,解除合同可能会面临一定的经济损失,比如扣除手续费、违约金等。

总之,在银行办理存款等金融业务时,储户一定要保持警惕,增强自身的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产品说明,不轻易相信他人的片面之词。只有这样,才能守护好自己的 “钱袋子”,避免陷入不必要的金融风险之中。

【文本来源@金融八卦女频道的视频内容】

0 阅读:22
桐桐看趣事

桐桐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