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明王朝的评论

岑涛聊历史 2023-05-16 07:37:06

如今,人们对大明有一种说法,叫做“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种说法通常用来形容大明的气魄。

实际上,“皇帝保家卫国”是朱棣在经过权衡得失后的无可奈何的抉择,是一种批判,而不是赞扬。

早在清代,顾祖禹就对将首都迁往北平的做法提出了质疑:

燕都地处偏僻,固若金汤,日不暇给,兵马仓皇逃窜,力挽狂澜。

这名地理学者说的很对,但朱棣确实是被逼无奈才迁都的。更早的时候,朱元璋为了阻止那些立国的人上位,就开始扶持皇族,他觉得老朱家人才是真正的掌控者。

明代以长城作为其边界,将该区域划分为“外防”与“内防”。朱元璋在明初的时候,从内蒙古的河套至辽西一带,设置了大量的边防哨所。

他要借助那些诸侯国的力量,来对抗大草原上的各大部族,而在长城之内,各大诸侯国都在相互制约。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当地的军队会聚集在一起,而萧何又给朱棣制造了一个更好的机会,从而引发了一场叛乱。

朱棣登基后,觉得北疆是最大的敌人,必须要守住自己的国土,而在当时的情况下,把首都迁到北京,也是大明的一种策略。

但是,并非每个人都是以朱元璋为姓,或者以朱棣为姓。时过境迁,世事变迁,到了明代中叶,人们终于意识到,建都南京,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决定。

朱棣将国都搬到了北平,这意味着大明的国力已经向北方移动了一千多里,大明的军事力量也开始从南方转移到了北方。但是,在明代中叶,朱棣将国都迁往北平时,其缺陷就显现了出来。

公元1644年,清朝军队入侵,四十二天前,明代的末代皇帝,在煤山上自杀,这就是所谓的君王死社稷。

清兵进入北京后,打败了李自成,占领了北平,大清王朝成立。

就拿李自成来说,从攻占北京到最终落败,前后也就一个多月而已。由此可见,山海关与北京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也是多么的危险。

古代有句话说得好:“君子不居于危墙之下。”明朝初期建都南京是顺理成章的事情,1356年,朱元璋占领了现在的南京。

从那以后,朱元璋就将这座城市命名为应州,而朱元璋在建国的时候,也将南京作为了自己的首都。。

南京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处于从内陆到沿海的主干道,而南京又是“海丝路”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节点。强大的水运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那就是在战斗中,他们可以迅速得到救援。

在古时候,只要风平浪静,航速也就是30公里左右。

但是,一天四五十公里,就是陆地部队的极限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水上部队的效率要高出十倍以上。

南京的地形是由南北两部分组成的,从南京向南,芜湖,铜陵,池州,安庆四部分组成了一条天然的防御线,而南京就是这条天然防御线的最高峰。

这里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三者相辅相成,这样的地方,在任何一个大城市里,都是找不到的。

明成祖朱棣去世后,明仁宗朱高炽登基为帝,作为皇储,他很清楚南京在南京的经济、政治、军事上有多大的好处。在位时,他命人修缮南京皇宫,准备再次搬迁。

遗憾的是,明仁宗只在位一年便死了,因此“回迁”也就无从谈起。

朱高炽临终前,曾经在临终前,对自己的儿子说过,他要将国都迁移到南京,这是一个很坚决的决定,但明宣宗却不得不推迟了这个决定。

朱瞻基临死前,也没有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后来明英宗登基,将北京改成了大明的首都,所以他想要回到南京的想法,也就不了了之了。

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上来说,从长远上来看,朱元璋对建都南京的决定,其战略视野要远远超过朱棣,为什么这样说?朱棣之所以会选择这一条路作为自己的国都,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国都是以军事为主。

在他看来,如果留在北京,把北边的草原人拦住,那就容易得多了,如果把南京留在那里,那就太耗费了。

前面说过,并非人人都像朱棣一样,可以在北京打退蒙古兵,但是后代就没有这样的本事了。

自从“土木堡”事件之后,大明的都城就受到了来自于北边的草原骑兵的冲击,再也没有过安定的日子。

由于朝廷将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了北边,对南边的经济发展视而不见,到了明朝后期,南边的土地已经被东林党占据了大半。

从这一点上来说,他确实是个聪明人,朱元璋将首都定都南京,既能保证首都的安全,又能保证江南的经济发展,而朱棣却将边疆和首都捆绑在了一起,这对他来说,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3 阅读:87
评论列表

岑涛聊历史

简介:每天更新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