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控制下属,看似控制人,实则是在对权力的控制。虽然对于精明的人,不一定起到什么作用,但又有多少人属于精明的人呢?
作为下属,觉得领导手里有权,能决定自己收入、升迁,所以不得不“听话”,哪怕心里不情愿;
作为管理者,需要下属按照自己的意图不折不扣的做事,但越是优秀的人,越有自己的想法,实现思维“同频共振”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所以产生控制下属的想法也正常。
优秀的管理者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有效达成控制下属;愚蠢的管理者只能靠权力强压下属,“敬”与“畏”以及“敬畏”达到效果天差地别。
管理者的困惑这世上最难的两件事:一件是把别人的钱放在自己口袋里,另一件是把自己的思想放在别人脑子里。
前者只要满足相应需求就一定有人为此买单;后者却很难判断,是真心实意,还是很虚情假意,甚至随着利益的变化,很可能发生微妙的变化。
比如,翅膀硬了跳槽了、单飞了,另选赛道(明主)了,作为管理者有种好不容易培养出人才,结果不为自己所用,有种被背叛的感觉。
越是优秀人才,越容易出现类似的情况,甚至会出现有些下属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并不是所有管理者都有容人之量,所以,掌控下属就成为了管理者的必修课。
在控制下属方面,想必每个管理都有自己的一套法则,有些属于“短平快”,有些属于“放长线钓大鱼”,无论作为管理者,还是作为职场人,都无法避免。
“短平快”的控制方式1.发钱作为控制手段
恋爱中人们常说:“不以结婚为目的,就是在耍流氓。”
同理,职场上“不以赚钱为目标的打工人,就是蠢货。”对管理者而言“不以提高下属收入的理想、情怀,就是耍流氓。”
成年人的世界,所有人都不容易,所以,看在“钱的面子”上,也会“自愿”被管理者控制。当然,如果钱不到位,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不过,人的欲望会随着客观情况随之增长,首先,管理者不可能满足无限的欲望;其次,资源有限无法满足所有人;再次,用钱来控制,很可能遭到反噬;最后,对于物质富足的人来讲,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
2.授权作为控制手段
“钱”是基础,却不可能无限满足,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满足了生存的需求,还需要精神上需求,赋予权力,就是控制下手段。
比如,晋升就是双向满足,升职收入增加,相应的权力增加,满足被认可的需求。虽然晋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只要是有机会,就会想办法拼一拼、搏一下。
职场人深知,领导在晋升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上级起到的作用越大,控制力就越强,就像一把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大家都会围着一把手转,哪怕一把手是错的,也无所谓。
升职加薪是大多数职场人都在追求的事情,只要有想法,管理者就有掌控力,最怕的就是那些没啥机会,也没啥想法的人。
3.PUA控制下属心理
职场PUA,是指上级对下级的精神控制,来自于恋爱的“泡学”,职场上只是换了个对象,即领导精准打击员工的信心,以达到从精神上控制下属的目的。
比如,经常说你经验不足,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才能得到成长。看上去是“为你好”,可实际上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又或者经常指出你的不足,还要说“如果不是我用你,以你这样的水平,其他人怎么敢给你机会?”让你陷入自我否定中,还要领上级的情。
类似的方式很多,都是在用看似“为你好”的否定方式,来达到管理者掌控下属的目的。
小结:用“短平快”的控制方式,在一定时间内,起到的效果极佳,也是领导惯用的手段。不过,一旦下属“顿悟”,以更高的视角来看,这种手段不仅起不到效果,还容易遭到反噬。
“放长线”的控制方式1.增加沟通,达到“同频共振”
管理的最高境界,只要自己想到,无需吩咐、安排,下属就能领会精神主动去做,这就需要管理者与下属之间达到“同频共振”。
彼此思维相同,自然步调一致,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下属不让上级失望,上级肯定下属工作内容。
深入沟通是不可缺少的环节,管理者用利他的方式达成自己的目标,下属同样用有利于上级的行为实现自己的价值。
“同频共振”达到的效果就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1+1>2的效果。
2.栽培下属,树立共同“愿景”
如果说“同频共振”是管理的最高境界,那么树立共同愿景就达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就像武侠小说里的一种无我状态。
管理者与下属之间目标一致,事情势必向好的方向发展。很像是划船比赛,大家目标都是赢,目的地相同,每个人都在使出浑身力气向目标推进。
这就像管理者栽培下属,肯定会选择与自己目标相似的人,培养成“自己人”,也可以理解为同路人,当管理者将自己的思想放在下属的脑子里时,逐渐树立共同“愿景”。
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就是个打工的,为什么那么敬业,那么拼命,别以为是他们是生活所迫,实际上,他们所有的努力,是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
一旦树立共同愿景,哪还需要领导可以管什么,就算是领导是错的,下属都能把事情做对,因为不再是为了工作、为了领导而做事,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写在最后行走职场,领导控制下属的手段很多,相对于大多数领导来讲,没有时间和精力“放长线”,大多数都是在采取“短平快”的套路,虽说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也不过是对大多数普通人有效,对于真正的人才,“放长线”的方式,才能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