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穆宗李恒是唐朝第十三任皇帝,唐宪宗李纯第三子。其父李纯登基后,李恒被封为遂王。元和七年(812年),惠昭太子李宁去世后,李恒被册立为太子。元和十五年(820年),唐宪宗李纯被宦官陈弘志刺杀,李恒在宦官梁守谦等人的拥立下继位。当时,唐穆宗果断,流放制造丹药的方士,罢黜宰相令狐楚、皇甫镈。
不过,因为宦官打毬堕马,李恒内心受惊,致患风疾,双足不能履地,这导致宦官继续执掌唐朝大权。。长庆四年(824年)正月,李恒因故驾崩,享年三十岁。值得注意的是,在唐肃宗李恒去世后,他的6个儿子中,有三位先后称帝,这是古代历史上比较少见的情况。
一、唐敬宗李湛
唐敬宗李湛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唐穆宗李恒长子,母为恭僖皇后王氏。长庆二年(822年),李湛被册立为皇太子。长庆四年(824年),在父亲去世后,李湛即位于柩前,时年十六岁。李湛在位期间,礼遇朝臣,耽于玩乐,特别是沉迷蹴鞠和打夜狐,不处理朝政。于是,李湛任由权宦王守澄勾结宰臣李逢吉,排斥异己,败坏纲纪,这促使唐朝的国力进一步下滑。
当然,唐敬宗不仅在历史上的评价偏向于负面,最终也落下了不得善终的结局。宝历二年十二月初八辛丑日(827年1月9日),李湛为宦官刘克明等所弑,年仅十八岁。李湛被杀后,谥号“睿武昭愍孝皇帝”,庙号敬宗,葬于庄陵。
二、唐文宗李昂
唐文宗李昂是唐朝第十五位皇帝,唐穆宗李恒的次子,母为贞献皇后萧氏。在长庆元年(821年),李昂被封为江王。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在兄长唐敬宗被弑杀后,李昂被宦官拥立为帝。即位后李昂厉行节俭,对宦官篡权“心愤仇耻,志除凶慝。”太和九年(835年),李昂与重臣李训、郑注等,发动“甘露之变”,企图消灭宦官势力。
不过,非常可惜的是,在这场兵变中,李昂遭遇了失败,乃至于被宦官软禁起来。开成五年(840年),李昂抑郁而终,年仅三十二岁,谥号“元圣昭献孝皇帝”,庙号“文宗”,安葬于章陵。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李昂生性仁孝,恭俭儒雅,勤于朝政。虽承父兄两朝奢弊之政,然时刻想着恢复初唐朝廷的权威,以重振大唐帝国的雄风。当然,因为种种原因唐文宗未能成功。
三、不详
因为史料记载的匮乏,不清楚唐穆宗第三子的姓名、生卒年等信息。
四、李溶
李溶的墓志铭显示为唐穆宗第四子。李溶的生母在《旧唐书》中记载为杨贤妃,墓志铭载为杨太妃。公元821年,唐穆宗将未封王的诸子和诸弟封王,李溶被封为安王。唐文宗在位时,李溶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公元840年,李溶去世。
五、唐武宗李炎
唐武宗李炎是唐文宗之弟,唐穆宗与宣懿皇后韦氏之子,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开成五年(840年)正月,唐文宗病重,李炎被诏立为皇太弟。唐文宗去世后,李炎即位。次年,改元会昌。李炎即位后,对宦官的权力进行了剥夺,有力打击了宦官势力。并且,唐武宗还成功收复昭义镇,削弱了藩镇割据势力,这对安定社会、巩固唐朝的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
特别是唐武宗主导的“平昭义之乱”,是唐王朝干涉地方藩镇割据的最后一次胜利。战争结束后,各地的割据藩镇重新遵守朝廷命令,唐朝在形势上获得了统一。除了削弱藩镇,李炎还派兵击败了回鹘,稳定了漠北,谋划了西域,稳定了边疆。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唐武宗是唐朝后期非常有作为的皇帝。
不过,非常可惜的是,李炎晚年因服用方士所炼的金丹,性格急躁,疾久未平。会昌六年(846年),李炎去世,葬于端陵(今陕西三原东北大程镇桃沟村)。
六、李凑
李凑是唐穆宗第六子,年少时雅裕、有寻矩。长庆元年三月,李凑被封为漳王。太和九年正月(835年),李凑去世,被追赠为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