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校内学习时长越来越长,作业越做越晚,补习班越填越满时,教育变成了一场拼个人身体素质的竞赛。
“四年级考英语KET,五年级考英语PET”
“三年级学scratch,四年级学C++,六年级考CSP-J”
在一系列的补习,考证,比赛中度过的中小学,学生到底得到了什么。

如果内卷,最终是为了工作,那么,我们何不尝试换一下思路:
不断花钱内卷,不如教孩子赚钱。
这不是让孩子提前功利,而是让孩子明白:教育,有很多可能性。
生活就像一场游戏,有的人把读书当成晋级的方法,有的人用艺术修养来提升自己,也有的人用赚钱来武装自己。
归根结底,这一场游戏,没有固定的结局来定义胜利。
教育内卷:缺乏战略的努力
如果在奥运会上,只能看到一种比赛,这还是奥运会吗?
教育方向上,只剩下一种努力目标时,这不是工业生产吗?
机器可以代替体力劳动,AI可以实现大量同质化生产,而人类应该错位竞争,成为那个创造型的角色,在科技进步的环境中做引领者。
我们的教育现状是:
孩子努力学习知识,争分夺秒做作业,却失去了情绪管理能力、金钱观和高品质的喜悦能力。
沉浸在高分的喜悦中,沉沦在7寸的屏幕里,却对大千世界毫无兴趣。
学习是生活的终点,没有了“安排”就寸步难行,毕业就无法就业。
所以,我们今天的教育,不能跟机器比体力,不能跟AI比记忆,更不能跟同类比成绩,所有的进步都应该集中在个人成长上。
个人成长,应该是多样性的,而非单一成绩的。

教孩子赚钱:从本质上理解生活
原始社会中,我们用捕猎来维持生存;农业社会中,我们已经能用生产来实现温饱;而工业社会,我们能以分工合作来实现高效生产。
这一切的进步,都是在实现生存到生活的过程。
教育在其中担任的角色,就是让我们拥有更全面的技能来实现更好的生活。
赚钱,交易,实则是生活的必修课。在教育赚钱这件事上,看似功利,实则为了让教育回归生活的一种途径。赚钱这种行为,起到的作用是让孩子从消费者视角转化到生产者视角,可以多维度地观察和理解生活。
这个行为如果能够被父母渲染回学习这件事上,孩子就能够知道学习知识不是为了考试,人不应该成为知识的奴隶,而应该让知识成为我们成长的重要养料。
《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书中,有一个章节叫【一个游走的财商养育大篷车】,讲述的就是木耳娘给木耳做的财商教学以及试验。
从定义商品、物料准备、成本分析、定价策略、推广手段、记账方式到现金收益和利润的计算,都由孩子们自己来完成。
《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到
在发挥创想、培养财商的同时,也助力公益,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在销售冰淇淋的试验失败中,木耳学会了提前勘察场地,还意外发现新商机。在这些试错和反复验证过程中,孩子增加了对商业行为的理解,更加对钱有清晰的概念。这样的教育在当下内卷且盲目的现状下,显得尤为重要。
赚钱跟教育一样,不是目的,只是实现生活的一种手段和过程。

如何设计“赚钱教育”?
从家庭场景开始。先让孩子理解什么是义务劳动,什么是有偿劳动。
义务劳动,从高频且必需的生活日常中定义,例如做家务。
作为家庭生活的一份子,应该要担起为这个家庭做贡献的责任。
《培养孩子从做家务开始》一书告诉了我们一个现象:爱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会更有出息。
有研究数据呈现,爱干家务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后的就业比例为15:1。
做家务这件事带来很多好的结果,例如心情更好、成绩更优、更独立、有责任感……
有偿劳动,可以从不常出现,但有需要的场景设计,例如大扫除。
在沟通有偿劳动的过程,需要尽量去实现劳动付出的量化表现,让孩子对劳动价值有概念和有定价标准。
走出家门。现在流行地摊经济,家长可以把一些课外辅导课变成家庭创业课,做一些手工或烘焙等容易实现的买卖。在过程中尽量让孩子参与到成本核算,制作,和营收统计,以及经营复盘等工作中。让孩子在这些活动中做一个思考分享。
帮助孩子在赚钱这件事上明白解决问题比赚钱更重要,越具备解决问题能力就越能实现更大的赚钱可能性。
教育面向未来
为什么我们现在出现学生毕业无法就业,就是因为我们缺失面对不确定性的教育。
生活没有固定态势,当我们不再盲目在成绩的输赢上一较高低,我们就能在其他方面绽放精彩。
从做题,到解题,生活就是不断地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循环往复。一场买卖,没有标准的定价,也没有标准的流程系统,都是在不断试错过程中实现迭代。
输得起才能赢回来。生意场上没有永远的赢家,也没有永远的输家。谁把握住时势变迁,谁就更有机会在变化中获利。
知乎有人说过:学习就是为了生活,现在系统的教育为什么不教生活的技能?
我觉得我们太依赖系统教育了,当系统教育脱离现实时,作为教育第一责任人——父母——应该及时思考教育的出路,而不应该困在内卷当局。
我们这么努力,不就是为了赚钱嘛。
但不是所有人的分数都能换成钱的,所以我们可以从目的出发,换个玩法。
变数
不如别读书了 省下钱就能做生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