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武鸣县路边豪华庙宇,村民为何劳师动众花巨资修建它?

巧云聊旅游 2025-02-07 19:20:45

正安农场游玩归来途经锣圩,看见路边有一座非常豪华的庙宇,庙宇修建得实在是太奢华而不得不前去参观。庙叫兴锣庙,兴就是兴旺发达,锣则是锣圩,起兴锣庙,想来应该是村民对锣圩镇永远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的意思。不过内心非常有疑问,兴锣庙大型修建的意图是什么,莫非是锣圩镇村民钱多不知道怎么花而修建兴锣庙?

兴锣,有段相当长的时间曾将锣圩镇叫做兴锣镇,说起这段故事还真有趣。锣圩镇的旧名叫铜锣,据传明朝洪武年间有一支迎亲队伍在路边的野泉喝泉水解渴,有位锣手不小心将铜锣掉进出水口的缝隙里取不出来,流水拍打铜锣传出锣声,人们将此泉称之为铜锣泉。铜锣泉不仅是提供路人解渴,同时也是周边村民的饮用泉水,被人们称之为生命之源。

泉水清甜固然让人回味无穷,但铜锣的声音更让人着迷,村民都喜欢在这里聆听铜锣声,路过的人都停下脚步听一听。或许这就是普通人的属性,哪里热闹往哪里凑,铜锣泉的人流量巨大让拥有生意头脑的买卖人嗅到商机,没过多久铜锣泉的正前方就有一家小店,而这家小店就是锣圩镇的雏形。

大杨村的青山兵营是统管武缘县西部的行政中心,为实施清朝廷军政分离政令,青山兵营将部分文官安置在铜锣泉亦称为铜锣泉巡检司。巡检司行政级别不大,但好歹也是官,有官常住的地方就有衙门,有衙门就会有集市,铜锣泉也正因铜锣泉巡检司而形成铜锣泉圩,名字太长人们简称为锣圩,铜锣泉巡检司是官方名称则保留下来。

清朝倒台后巡检司取消,取而代之的则是乡公所,民国时期便有锣圩乡和西区区公所。锣圩乡地处隆安、武鸣交界,是典型的“三不管”山区,土匪猖獗威胁到区公所。西区区长、锣圩乡乡长并非是民选而是由上头任命,区长、乡长则是用金钱买来的官,固有贪生怕死之嫌,为保命保家产将区公所和乡公所搬迁新地并建新圩。

新圩名为新锣圩,旧锣圩则就变成现在的旧圩村,旧圩搬新圩的时间是民国19年(1930),当年为了让村民到新圩赶集,乡长亲自带领民团来旧圩拦截,不让村民到旧圩赶集,可恨的是一把火把旧圩给烧毁了。乡长可能感到心虚,于是就把新锣圩改为兴锣圩,民国时期官方统计为兴锣乡,民间亦称为兴锣圩。

武鸣县解放后兴锣乡改回锣圩乡,主要原因是民国时期的乡长以及地方豪族被清算,兴锣是地方豪族和恶势力团伙起名,是腐朽文化,旧社会遗留下的腐朽之物一律清除,加上新上来的领导是旧圩人,尽管旧圩不在赶集至少能把锣圩这个地名留下来。兴锣乡不能保留,不过兴锣在民间已经叫多年改不过来,于是就有官方地名锣圩、民间地名兴锣的说法。

兴锣庙在民国时期就有,不过历经民国时期的战乱,解放后的“迎四新除四旧”运动以及文化大调整的影响,兴锣庙破坏严重,80年代村民简单修建小屋寄存神位。2024年8月份去灵马游玩,途经锣圩时还没看见新建的兴锣庙,时隔不过半年兴锣庙就建成,足见修建速度有多快。快或许只是表面现象,其核心应该是锣圩镇的村民太富有,钱到位一切都好谈,施工进度就快的原因主要还是加钱了而且是加大工钱了。

兴锣庙的神位也就是财神爷,财神爷上方的则是“国泰民安”四个字,敢肯定的是兴锣庙的修建不是迷信而是对民间百姓的祈福,天下太平、国民安居乐业、村民幸福安康。兴锣庙的施舍也正像村民的愿望一样,每当经过锣圩桥时看到村民在楼廊上葛优躺、尽情的打牌,脸上洋溢着笑容时都有几分羡慕锣圩镇的村民。

锣圩桥楼廊的对面修建一栋现代化的厕所为村民方便,拥有这栋厕所后村民应急不用到小树林里,或者人少的地方去解决个人问题了。新建的厕所环境优雅,而且还有专人打扫,里面蹲个半小时就好比走趟天上人间非常的舒适,路过的朋友有机会路过不到锣圩桥头的这栋豪华厕所方便一番有可能是你人生中最大的遗憾。锣圩镇是个历史底蕴浑厚,村民热情好客的地方,有机会不妨来走走,预祝大家旅途愉快。茶后文,只图一乐,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0 阅读:1
巧云聊旅游

巧云聊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