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天之道”就应该这样解读
杨章林文化
2024-05-15 12:00:33
老子的“道”就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一样的,就是一个被众人广泛推崇的 与天紧密相连的"道"字也不能例外。古往今来,人们给“天道”披上了各种神秘的面纱,认为天道是最公正的。“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也有人认为老天缺乏“是非观”,只要遭受天灾人祸,就习惯性地把责任推给天,责怪老天不睁眼。老天菩萨的确也难为人。
许多关于《道德经》中“天之道”的解读,都是“天之道”就是“天之道”,就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基本上没有具体的解读。蔬菜就是蔬菜,白菜萝卜瓜豆都是蔬菜。别人请你去买蔬菜,你就真的去买蔬菜?总得问清楚具体的内容吧?
我们不妨从经典中请出几个与“天”紧密联系的“道“”字,本着句不离篇章的原则,大家一起分析分析看看是不是应该讲清楚具体内容?
一、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九章。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这句话就是一个简单的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这里的“天之道”就是“功成身退”。
老子的这篇文章应该不复杂,甚至可以说一目了然。可分成两个部分,前部分“持而盈之······自遗其咎”。几个分句都是一个意思,先从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谈起,盆子端水,装得越多,走得越急,溅出的水就越多;荷包里揣着尖锐的锥子,露出来是早晚的事。再谈荣华富贵不可能永远伴随你的一生,得意忘形会带来灾难。结尾总结:“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总之,这里的“天之道”就是见好就收、适可而止、功成身退,这些都是社会生存的基本法则。
二、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小议:
智者这篇短短五十来字的文章,可以说是从古到今解决矛盾的经典,痛心的是,被粗心的解读者“淹没”了千年之久,几近消失。
内容简析:
一、首先,提出问题。“和大怨,必有余怨”:解决大的矛盾,必定会有残留。
二、其次,怎么办呢?“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哪怕是处理满是怨恨的矛盾,也要充分体现自己的方式方法,这就是解决矛盾消除怨恨的最好途径。
三、再次,提醒众人。“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因此,有品德有能力的人,就是满身道理也不会一味指责TA人,有德的人讲事实摆道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无德的人以自我为中心。
四、最后,强调在道理面前人人平等。“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在道理的面前没有亲疏厚薄,只站在对的一边,对事不对人。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里的“天道”就是指“道理”。
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内容简析:
一、诚实。“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诚实的交流不需要华丽的修饰,装腔作势的语言往往都是骗人的。
二、善良。“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心存善良的人不会强词夺理,无理取闹的人往往不厚道。
三、智慧。“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有智慧的人不会卖弄渊博,喜欢东拉西扯的人都愚蠢。
四、传播知识。“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品德优秀的人不会把知识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完善自己的美德。
五、总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生命的真谛是要人们不断丰富完善自我,而不是让缺点恶习日益泛滥;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是要当榜样尽可能地教化民众,而不是争名夺利。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里的“天之道”就是指人们应该成长进步,这是生命的真谛。
通过上面的解读分析,朋友们应该不难看出,所谓“天之道”实质上也就是“人之道”。究竟是什么意思?正确的解读得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
应该没有异议!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