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三国,给人印象最深的除了英雄辈出,就是那些扣人心弦的各种谋算,尤其是那些改变历史走向的谋算。
何为“谋算”?往难听了说,就是阴谋诡计;往好听了说,就是足智多谋。
英雄辈出,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就不在此多作赘述了,这里主要讲讲那些特别吸引人的谋算。
表面看,这些谋算似乎都带有浓浓阴谋的味道,但实质上却大都是阳谋,或许说阴谋的本质就是阳谋。
下面,就来看看这些改变历史走向的各种谋算案例吧。
曹操谋徐州曹操攻打虎踞徐州的吕布时,由于战役持续较久,将士疲惫,就想退军。但是,郭嘉却对曹操说:“吕布有勇无谋,此时已气衰力竭,不久败亡”。
因此,曹操继续强攻下邳,果然不久就攻克了下邳,并擒杀了吕布。
这里,算的谋的都是主将吕布的“有勇无谋”。如果,把吕布换成刘备,他可能真就要无功而返了。
这里,与其说是郭嘉的阴谋算计,不如说是他明着针对吕布的性格缺点。

▲曹操
后来,刘备占据徐州,曹操想先灭了刘备这个身后大患,却又担心自己攻打刘备时,袁绍趁机攻打自己,这样一来自己就会受到前后夹击。
但是,郭嘉却对曹操说:“袁绍向来优柔寡断,反应迟钝,不必担心,只需要迅速攻打立足未稳的刘备即可。”
结果,正如郭嘉所料,袁绍还未作出反应,刘备就被赶出了徐州。
这里,郭嘉针对的是袁绍的性格缺点实施的阳谋算计。当然,刘备立足未稳,也是一个很明显的劣势,直接针对即可。
曹操谋袁绍官渡之战前,曹操担心自己不是兵强马壮的袁绍对手。
对此,荀彧针对曹操和袁绍二人的性格优劣提出了“四胜四败”论,而郭嘉则提出了更加全面的“十胜十败”论。
从而,使曹操对于战胜袁绍有了十足的信心。
然而,到了官渡之战僵持之时,因曹军粮尽,曹操便想要打退堂鼓,但是贾诩却用曹操“四个方面”胜于袁绍的优点,从而消除了曹操的顾虑。

▲郭嘉
同时,官渡之战期间,曹操担心江东豪杰孙策偷袭自家的许都根据地。但是,郭嘉却根据孙策的性格缺点,预测其必然死于刺客之手。
结果,孙策真就被许贡三门客所杀,从而解了曹操的后顾之忧。
最终,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此战的谋算,更是不带一丝的阴谋味道,一是明着针对袁绍的性格缺点,二是明着针对孙策的性格缺点。
曹操谋冀州官渡之战后,曹操进攻袁绍的两个儿子袁潭和袁尚,起初连战连捷,于是曹军诸将都想乘胜一举击破袁氏兄弟。
但是,郭嘉却针对袁氏兄弟之间、谋臣之间素来性格不合的缺点,建议曹操静待其变,然后轻松可定。
结果,袁氏兄弟真就自己打起来了,于是便宜了观望的曹操,从而轻松谋取了冀州。

▲袁绍
袁尚、袁熙逃入乌桓(今辽宁锦州一带),曹操打算出军远征,却又担心刘备挑唆刘表在背后发难,趁机袭击自己的根据地许昌。
但是,郭嘉却断定:即使留下一个空空荡荡的许昌,刘表也不会听从刘备的提议。
结果,正如郭嘉所料,并顺利消灭了袁氏兄弟。
这些谋算,算不算也是阳谋呢?
曹操渭南谋马韩211年,以韩遂、马超为首的十部十余万西凉联军,据守潼关对抗曹操。
贾诩针对马超的性格弱点,向曹操提出了写书离间马超和韩遂之计。
曹操采用后,果然造成马韩联军内乱。随后,曹操趁机发起进攻,从而大胜。
这看起来很像阴谋,但实质还是针对性格缺点的阳谋。
贾诩帮曹丕谋世子位217年,曹丕求计贾诩,谋求世子之位。
有一天,曹操突然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贾诩闭口作深思状,于是曹操又问他为什么不答,贾诩这才说道:“我在想袁绍和刘表”。

▲司马懿
其观点不就是在说,废长立幼是取乱之道吗。
曹操听了此言,于是决定立曹丕为世子。
贾诩此谋,其实与当初刘备在下邳谋吕布、曹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君不见丁原、董卓之事呼!”只是不知,贾诩此谋是否借鉴了当初刘备之智。
郭嘉、程昱谋刘备灭亡吕布后,刘备随曹操一同来到许都。当时,郭嘉、程昱都曾对曹操说,刘备此人不会甘居人下,一旦放其离开,必成心腹大患。
但是,曹操并没有听进二人之言,反而对刘备更加亲近。
有一天,刘备听说郭嘉、程昱都不在曹操身边,又听说曹操想要攻打袁术,于是他趁机向曹操提议,说自己愿为其冲锋陷阵,攻打袁术。

▲刘备
曹操不疑有他,便放刘备离去,结果刘备还真成了自己的心腹大患。
在这里,郭嘉、程昱针对刘备的枭雄本色,劝曹操软禁刘备;但是,刘备却利用了曹操重视人才的弱点,从而实现了蛟龙入海,飞鸟离笼的目的。
其实,所有的谋算,都只不过是在利用对手的弱点而已。
刘备谋西川刘备在决定进入西川前,刘璋的手下张松和法正,都曾对其说过“刘璋暗弱”之言。
同时,诸葛亮也对刘备说过“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这样的话。
因此,刘备才决心入川,并最终占据了西川。
如果,刘璋没有“暗弱”的弱点,刘备也不敢进入西川,或许根本就没有机会。
说白了,这同样也是阳谋。
司马懿谋诸葛亮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前,他曾派使者给司马懿送去妇女衣饰,想以这种羞辱之法逼迫龟缩不出的司马懿出战。
谁知,司马懿却从诸葛亮使者的口中得知诸葛亮操劳的饭都吃不下去,并很健康堪忧。
于是,他算到诸葛亮活不长了。从而,更加坚定了他熬死诸葛亮的决心。
司马懿谋曹爽司马懿之所以敢发动高平陵之变,说白了就是他认定了曹爽就是个“驽马恋栈豆”的货色,根本不足为惧。
期间,当司马懿听曹爽的知囊桓范逃出了洛阳城,必然辅佐曹爽与自己对抗时,有些担忧。

▲关羽
但是,更加的了解曹爽的蒋济却安慰司马懿:“桓范的谋算再怎么高明,曹爽也不会采纳的。”
结果,当桓范提出拥立魏帝曹芳前许都,然后号召天下兵马讨伐司马懿之计时,毫无魄力的曹爽不但没有采纳,反而主动向司马懿投降。
即使,司马懿兑现了洛水誓言,以曹爽的性格也根本没有翻身的机会。
陆逊谋荆州在吕蒙白衣渡江取荆州前,陆逊就已将关羽的性格弱点摸的一清二楚,“羽矜其骁气,陵轹於人”。
孙权通过采纳陆逊的建议,先是让吕蒙装病,接续任命并没有多少声望的陆逊代替吕蒙。
陆逊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针对关羽的性格缺点,给关羽写了一封言词谦卑、歌功颂德以及表达仰慕之情的书信。
关羽看信后,果然上当,将防备东吴的主力部队调往对抗曹军的前线。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关羽却对陆逊一无所知。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关羽既不知己,也不知敌,胜败的结果便早已注定。
所以说,在你不了解自己对手的情况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陆逊夷陵谋(刘备)孙桓虽然,陆逊很难在刘备身上找到性格弱点,但他却对孙桓的性格优点非常的清楚。
当求胜心切的刘备派前部督张南围攻夷道的孙桓时,吴军诸将纷纷请求陆逊派兵增援,但是陆逊却认为,以孙桓的能力,一定能够坚持到自己打败刘备。
如果,陆逊分兵去救,很可能遭到刘备的围点打援,甚至攻破陆逊的夷陵防线。
结果,正如陆逊所料,孙桓还真坚持到了自己打败刘备,也没有丢失夷道要塞。
陆逊之谋,与后来司马懿熬死诸葛亮的谋算几乎如出一辙。只要自己能够守得住,最先漏出破绽的一定是进攻的一方。毕竟,无论什么样的战役,在双方实力并不那么悬殊的情况下,进攻的一方都是很难长久的。

▲陆逊
陆逊与刘备的对抗中,陆逊对刘备非常的了解,深知自己不是对方的正面之敌,所以只能扬长避短进行坚守。
可是,刘备却犯了一个与关羽一样的错误,或许知己,却不知彼,即使军队实力有所优势,但成功的几率也是大打折扣。
即使,夷陵之战大败后,刘备也不愿承认自己会输给陆逊,并且将之归于天意,“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
其归根结底还是他不了解陆逊,可陆逊却了解他。自然,陆逊成功的几率无形中就提升了好几层。
至于,备受世人所关注的赤壁之战,真实的历史可能并没有演义中那么的精彩,各种智谋对决也几乎看不到,所以不提也罢。毕竟,东吴一方说是周瑜火烧赤壁败曹,曹操一方却说是因疫情自焚战船而退,各有说法,或许二者都有,也就很难看出双方是如何谋算的了。
从以上来看,似乎历史上所有高明的谋算,并非都是阴谋诡计,反而可能都是堂堂正正的阳谋,而且这些阳谋都指向了一点,那就是一把手的性格弱点。
也就是说,谋事的本质还是谋人,尤其是一把手的性格弱点越明显,越容易被敌人或最亲近人的所利用,甚至击败。这也正应了一句俗语:“性格决定命运!”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