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抗大、党校都有入学考试,遭陈赓抵制,大家都拍手称快?

这这这哈哈 2025-01-08 10:44:40

抗战时,抗大、党校都有入学考试,遭陈赓抵制,大家都拍手称快?

世人皆知陈赓将军是我军著名的将领,却不知他还曾经做过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抗议"之事。1938年春,在延安抗大的一场入学考试中,这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将军竟然在试卷上大大地写下:"考要进抗大,不考也要进抗大!"

几年后,他又在党校入学考试时交了白卷,潇洒地说了声"goodbye"就扬长而去。这是何等的豪气干云!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的这番"任性"之举不但没有受到批评,反而赢得了众多同志的赞许和支持。

究竟是什么样的考试,让一向严谨的陈赓将军如此"反常"?为何他的这种看似"不守规矩"的行为,却能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这背后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革命队伍的特殊性

要说这支革命队伍,那可真是独一无二!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时,参加革命的战士们大多是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说来有趣,当时有位叫张发奎的将军曾经感叹:"这支队伍里面,能写会算的人屈指可数啊!"

1934年,在江西瑞金的一次统计显示,红军战士中,完全不识字的占了八成以上。即便是到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新四军和八路军的文化程度也普遍不高。

有一件事最能说明问题。1935年,在遵义会议召开前夕,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曾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就连在军官队伍中,能写得了自己名字的也不到一半!

说到这里,想必有人要问了:既然文化水平这么低,那革命队伍是怎么打胜仗的呢?

这里头大有门道。在战场上,许多战士虽然不认识几个字,可人人都有一身过硬的本领。比如说,1936年在陕北的一个连队里,有个叫老王的战士,虽然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全,可是能在晚上凭着北斗星的位置带领全连穿过敌人的封锁线。

还有位老红军,名叫李德胜,连队里的人都叫他"神枪手"。此人虽然不识字,可是能凭着敌人枪声判断出对方使用的是什么武器,有多少人,藏在什么位置。这样的本事,可不是读书就能学来的。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曾说过这么一件事。有一回,他问一个战士:"你们连有多少人?"那战士掰着指头数了半天,最后憨厚地说:"报告首长,俺数不清楚,但少一个人俺都知道。"这种实践经验,在战场上可比识字管用多了。

1940年,在晋察冀根据地,八路军某部有个叫老李的班长,平日里虽然看不懂报纸,可是能用土办法制作简易地雷。他发明的"连环雷",一次就能炸毁敌人好几辆汽车。这样的能人,在革命队伍中可不在少数。

这支队伍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们都是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很多人十五六岁就参加了革命,有的甚至更小。比如说,1932年在闽西根据地,就有一个十三岁的小战士,人称"小老虎",专门负责给部队送情报,立过不少战功。

二、抗大考试风波始末

1938年的延安,正是春寒料峭的时节。抗日军政大学的教室里却是一派热闹景象。这一天,来自各个根据地的学员们正在参加一场特殊的入学考试。

世人皆知延安抗大是革命圣地,却不知这考场上竟然还闹出了一段趣事。那天,试卷刚一发下来,教室里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议论声。只见考卷上写着:"唐、宋、元、明、清,五朝中分别是哪几个外族和本族执政?"

说来也巧,就在这时,陈赓将军来到抗大视察工作。他本是来看望从太岳根据地来的老部下,不曾想正赶上这场考试。监考人员见是陈赓将军来了,忙请他也参加考试。

要说这陈赓将军,那可是个有来头的人物。他年轻时曾留学苏联,精通俄语,还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样的历史知识对他来说,那不就是小菜一碟吗?

可谁知道,陈赓将军接过试卷后,二话不说,提起笔来龙飞凤舞地写下了八个大字:"考要进抗大,不考也要进抗大!"写完后,还郑重其事地签上了自己的大名。

这一举动立刻在考场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人竟从考场里传出话来:"陈将军这是在替我们说话呢!"

要说当时考场上的情形,那可真是各有各的难处。有的战士握着铅笔直敲桌子,有的东张西望不知所措,还有的干脆趴在桌上呼呼大睡。这些来自前线的战士们,哪里见过这样的阵仗?

那时候的抗大教室里,还真有不少有趣的故事。据说有位从晋西北来的战士,看到试卷上的"朝代"二字,还以为是"早点",还跟旁边的同志说:"咱们晋西北可没这么讲究的早点!"

更有意思的是,还有个老八路看到"外族"二字,连声说道:"外族?那不就是鬼子吗?咱们现在不就是在打鬼子吗?"这话说得,倒也不算错。

陈赓将军的这张特殊答卷,很快就在延安传为佳话。不少人都说:"这陈将军啊,是真懂得咱们这些当兵的苦处。"

后来有人问起这事,陈赓将军说了一番话:"咱们的战士,有的是在战场上学认字的,有的是在打仗空隙里抽时间看书。让他们答这些故纸堆里的问题,这不是为难人吗?"

这场考试风波过后,抗大的领导层也开始重新思考入学考试的问题。毕竟,像陈赓将军这样的意见,不能不当回事。一位抗大的老教员后来回忆说:"那场考试后,我们确实改变了不少做法。比如说,考试内容更多地考察实际能力,而不是纯粹的书本知识。"

三、教育平等的深层思考

说起革命战士们的求学热情,那可真是一段令人动容的往事。1937年冬天,延安下了场大雪,可抗大的教室里依然挤满了学员。有人统计过,当时从各个根据地赶来上学的战士,平均每天要走四五十里山路。

世人都说陈赓将军是个有学问的人,却不知他对革命教育还有一番独特的见解。1939年春,他在一次座谈会上说了这么一件事:"前些日子,我看到一个战士,白天打仗,晚上趴在战壕里用手电筒认字。这样的同志,凭什么不让他进抗大?"

要说这陈赓将军的教育理念,那可真是独树一帜。他常说:"革命教育不是筛选人才,而是培养人才。"在他看来,考试不应该成为挡在战士们求学路上的绊脚石。

1940年,在延安的一次军事会议上,陈赓将军和几位教育工作者有过一场精彩的辩论。当时有人说:"没有考试,怎么知道谁适合学习呢?"陈赓将军立即反问:"那么,没上过学的红军战士,是不是就不适合学习了?"

这番话一出,在场的人都沉默了。确实,像董必武这样的革命前辈,年轻时不也是在私塾里一点一点学起来的吗?

有意思的是,陈赓将军还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观点。他说:"与其考入学时的文化知识,不如考考谁打过仗、谁立过功、谁对革命更有贡献。"这话说得在理,当时就有不少人表示赞同。

1941年夏天,一件小事更能说明问题。有个叫老张的战士,参军前是个放牛娃,识字不多。可这人枪法准得很,在战场上打过十几个敌人。按照当时的入学考试标准,他肯定是考不上的。但陈赓将军坚持说:"这样的好战士,正是我们要培养的对象!"

后来的事实证明,陈赓将军的眼光是对的。那个老张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还成了一名出色的连长。这样的例子,在延安的历史上可不在少数。

记得有位抗大的老教员说过:"在延安,最动人的不是那些考试成绩,而是战士们求知的眼神。"这话说得一点不假。当年在窑洞里,经常能看到战士们围着一盏煤油灯,争相学习的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陈赓将军的这些教育理念,在延安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学校开始改革考试制度,更注重考察实践能力和革命精神。就连后来的干部培训,也都沿用了这种做法。

四、党校白卷风云

1944年的延安,党校里又上演了一场堪称传奇的考试风波。这一次的主角依然是陈赓将军,只不过这回他玩的是更大的"花样"。

说来也巧,当时担任党校副校长的是彭真同志,教育长是黄火青同志。这天一大早,党校的教室里就坐满了前来参加入学考试的同志们。陈赓将军也在其中,可他的表现却让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

世人都说陈赓将军是位雷厉风行的人,这回可真让大家见识到了。试卷刚发下来,他连看都没看,就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潇洒地说了声"goodbye",扬长而去。监考老师赶紧喊他:"陈将军,把试卷答完再走啊!"谁知陈赓将军头也不回地走了。

这件事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延安党校。彭真同志听说这事后,立即找到陈赓将军,两人还就考试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那天的场面可真是精彩。据当时在场的同志回忆,彭真说:"考试是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啊!"陈赓将军却说:"要考就考实际本领,考那些书本知识有什么用?"

更有趣的是,陈赓将军还举了个例子:"我们部队里有个叫老李的战士,打仗时能一口气背着三挺机枪爬山,可让他写文章,连标点符号都分不清。按照现在的考试标准,这样的好同志岂不是要被挡在党校门外?"

这番话一出,连彭真同志也不得不承认有道理。后来他在一次会议上说:"陈赓同志的白卷给了我们很大启发,考试制度确实需要改革。"

这件事在延安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人都说:"陈将军这回可是为大家办了件好事!"果然,从那以后,进党校学习的同志们再也不用参加文化测试了。

有意思的是,这场"白卷风波"还影响到了其他学校。据说有个叫张子华的同志,原本在八路军学院当教员,听说这事后,也开始改革考试方式,更注重考察实际能力。

这事过后没多久,陈赓将军在一次谈话中说了这么一句话:"革命队伍里的同志,有的是拿枪杆子换来的笔杆子,有的是在战火中学会的文化。这样的同志,比那些只会考试的强多了!"

这场"白卷风波"的影响可不小。从此以后,延安的各个学校都开始重新思考考试的意义。有人说:"这哪是交白卷啊,分明是给教育改革交了一份满分答卷!"

五、革命教育的启示

说起延安时期的教育改革,那还真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1945年初,在一次整风会议上,有位老同志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从前咱们选拔人才,总是看谁考得好。可自从陈赓将军那场'白卷风波'后,大家才明白过来,真正的人才不是考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

世人都说延安是革命圣地,却不知在这里,连考试都经历了一场悄然的变革。从1944年下半年开始,党校、抗大等学校纷纷改变了选拔方式。有意思的是,他们开始注重考察学员的实践经验。

要说这变化有多大,还得从一个叫王大勇的学员说起。这位同志在1945年春天进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按照新的规定,他不用参加文化考试,而是要讲述自己的革命经历。结果这一讲,可让在场的人都惊住了。

原来这位王大勇同志虽然认字不多,可是在晋察冀根据地带领群众搞地下工作时,愣是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建立了一套情报网。他用不同颜色的布条传递信息,红色代表敌人要来了,黄色表示有重要情报,蓝色则是安全的信号。这样的实践智慧,哪是笔试能考得出来的?

1945年夏天,延安的各个学校都开始推广这种新的教育方式。有人说这是革命教育的一大转变,可实际上,这才是真正回到了革命教育的本质。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改革后的课堂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满脸沧桑的老八路在讲台上分享打游击的经验,台下的同学们认真做着笔记;一位年轻的文化教员在黑板上写算式,一位上了年纪的战士则在一旁聚精会神地学习。理论与实践就这样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后来有位教员回忆说:"那时候的课堂氛围特别好,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有文化的同志教没文化的识字,有经验的同志教年轻人打仗。这样的教育方式,才是真正的革命教育。"

到了1946年,这种教育方式在延安已经相当普及了。据统计,仅在这一年,延安各个学校就培养了数千名干部。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为了解放战争时期的骨干力量。

有一件小事最能说明问题。1946年底,延安一个青年干部培训班结业时,学员们不用参加考试,而是要写一份工作计划。这份计划不是写在纸上,而是要在实践中完成。这种考核方式,可比考试强多了。

正如一位老同志所说:"革命教育,就是要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不能只重视一样,要两样都抓。这才是真正的革命教育。"

0 阅读:30
这这这哈哈

这这这哈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