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深,大反转了!

白话财经专栏评 2024-05-01 10:39:12
作者:余飞01 | 人口,三个反转

人口画风全变了。

2023年5月,本号就2022年主要城市人口变化,写过一篇《罕见!北上广深港,人口集体减少了》的文章。

当时的数据是,2022年,深圳立市以来人口首次减少,减少了1.98万人。广州人口也历史性减少,减少了7.65万人。上海当年人口减少量全国第一,减少了13.54万人。北京减少了4.3万,香港减少了6.83万。

除此之外,2022年还有很多历史性画面。比如广东在2022年人口历史性减少,减少了27.2万人。

此外,一向人口增量强悍的珠三角九市,在2022年几乎全部沦陷,只有珠海的人口保持微增长。

时隔一年,局势全面反转了。

反转一:广东人口从2022年的负增长,变成了2023年的增量第二。

数据: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局;其中西藏、黑龙江未公布数据

反转二,一线城市全线增长。

近日,深圳市公布了2023年常住人口:2023年年末,常住人口1779.0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83万人。

随着近日深圳市公布2023年常住人口,一线城市人口局面彻底反转了。

2023年,北京常住人口增加1.5万人,上海增加11.56万人,广州增加9.29万人,香港增加9.29万人,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反转三:珠三角九市,公布人口的7个城市正增长。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02 | 反转背后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三个反转?

要了解这一点,首先要了解清楚2022年,为何会出现广东省、深圳市、广州市人口历史性减少,北上广深港五大一线城市人口集体减少。

2022年,上海、广东、北京、香港都是疫情影响严重的地区。

动辄核酸和封控,再加上去年工厂动辄停工,无事可做,赚不了钱还得花钱,让很多农民工选择回家乡发展。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在外出农民工中,跨省流动7061万人,比上年减少69万人,下降1.0%;省内流动10129万人,比上年增加87万人,增长0.9%。

跨省农民工减少,省内流动增加。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2022年广东、山东、上海、北京人口在减少,江苏、浙江人口增量也在减少,反倒是部分2021年人口减少的中西部省出现了人口增量,比如江西、山西、内蒙古、甘肃、陕西、云南等。

最夸张的是云南。云南2021年人口减少了30.93万人,2022年人口增加了3万人。

到了2023年,随着防疫措施放开,黑天鹅结束,人口开始回流,人口继续东南飞。

所以我们看到,另一种局面:

中西部地区原本因为疫情回流的人口,继续涌入东部沿海地区。

数据: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局;其中黑龙江、西藏未公布数据

浙江省增加了50万人,2022年人口历史性减少的广东,增加了49万人,海南增加了15.98万人,上海增加了11.56万人,江苏增加了11万,北京增加了1.5万,天津增加了1万。

与之对应的是,中部人口集体减少。

河南人口减少57万人,湖南减少了36万,山西减少了15.36万,江西减少了12.97万,安徽减少了6万,湖北减少了6万。

山河四省中,河南减少了57万人,减少量全国第一。山东减少了39.82万人,减少量全国第二。河北减少了27万,山西减少了15.36万。

山河四省2023年常住人口合计减少了139.18万人,取代东北,成为人口减少量最多的地区。

03 | 合肥增量全国第一

目前,重点城市(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与首府城市、GDP过万亿的地级市)中,除了烟台、哈尔滨、贵阳、南宁、太原外,均公布了数据。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可以看到:

省会城市增量都不错,增量前四都是省会城市。目前公布人口数据的24个省会与首府城市,人口增量合计148.37万。合肥增量全国第一。

凭借着21.9万人口增量,合肥常住人口规模超越温州,成为长三角人口第四城,仅次于上海、苏州、杭州。

人口增加多寡背后,一定是产业在较量。

合肥过去十年在产业布局上开启了豪赌模式,凭借着出色的眼力和魄力,最终合肥不但收获了经济和产业,也收获了最佳风投的称号。

2005年合肥‘工业立市’的战略出台之后,就开始寻找新的产业发展路径。

成功的第一步,是绑定了京东方。

2016年,合肥与兆易创新一起出钱建设专攻DRAM代工的合肥长鑫项目。

2021年中国大陆城市集成电路竞争力排行榜中,合肥位列全国第六,而智能手表、彩电、笔记本电脑等终端产品产量也进入全国、全球前列。

同时,由于当年接收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所国内和国际排名均非常高的大学,给合肥带来了一大堆基础科研设施,还给合肥带来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头衔,量子计算机已经成为合肥响亮的名片。

之后,合肥又抓住了时代风口的新能源汽车。

合肥人口增量的优秀表现,并不是运气好,所有的运气背后都是自身努力的结果。

相比于其他城市,合肥没有太重的历史包袱,这些年轻装上阵,勇往直前,而且敢于豪赌,又眼光独到,凭借这些,合肥已经聚集了“芯屏汽合”、“集终生智”八大新兴产业体系,未来潜力非常大。

也正因抓住了如今最时兴的产业,合肥这些年经济增速进入了狂飙状态。

合肥增量不错背后,还有另一个因素,就是虹吸全省。这一点,郑州、成都以及排名在后面的长沙、西安、武汉、南昌亦是如此。

2022年长沙常住人口增量第一,但湖南全省人口减少了18万人,湖南除长沙外的其他城市,全部在减少。

2023年,同样如此。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再看安徽,2023年安徽只有合肥人口增量最显著,芜湖、马鞍山微增,其余城市人口在减少。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陕西亦是如此。由于陕西大多城市未披露2023年数据,仍以2022年数据来看,西安增量一骑绝尘,其他城市基本都在减少。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再看江西,同样如此,过去几年,除了南昌有显著增量外,其余不是基本不增长,就是减少。

2023年,连省会南昌的增量都不再显著了。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再看河南。河南省目前只有9个城市公布了数据,郑州增量一骑绝尘,其余基本都在减少。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从过去三年的人口增量来看,二线省会城市已经接棒一线,成为人口流入主阵地。

当然,在全国人口通缩加快的宏观大背景下,重点城市即便还有人口增量,增量基本也都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04 | 深圳增量一线第一

内地四个一线城市中,深圳人口竞争力再次回归第一。

深圳过去四十年人口竞争力都是最强的存在。七普数据显示,从2010年至2020年十年间,深圳常住人口增加了713.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70多万人,相当于增加了一个特大城市的人口。

这种增速势头,到2021年全国人口增量创新低,叠加黑天鹅因素,才戛然而止。

不过,随着黑天鹅结束,2023年深圳的人口竞争力再振雄风。其背后,是深圳经济增速强悍。

2023年,深圳GDP增长了6%,领跑一线城市,且是四个一线城市中唯一一个增速跑赢全国大盘的城市。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2024年一季度,深圳GDP增长6.4%,再度领跑一线。而且,深圳一季度进出口突破了万亿,占全国进出口十分之一。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深圳经济强悍背后,是对工业、产业、科创执着的结果。

1979年宝安撤县设立深圳市,1980年深圳设立为国家经济特区,当时深圳只是一个南海边的小渔村,一穷二白,人口只有30多万,GDP只有1.96亿元。

当时中央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没有钱,只有政策给到深圳,让深圳大胆闯,大胆探索。在这种背景下,深圳以香港为师,开启了飞速发展,创造了深圳速度。

过去四十多年里,深圳的经济发展路径也不断变迁。

最初是依靠出口代工,依靠“三来一补”的加工出口特区,开启了城市化序幕,并积累了原始资本。深圳当年作为经济特区,其实没有获得多少中央财政的加持,中央主要是给予了政策,让深圳放开手脚闯。

在积累了原始资本和原始技术之后,深圳迈向了“深圳仿造”阶段,也就是山寨阶段,当时华强北的山寨电子产品遍地都是。但仅靠模仿别人,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

于是在2005年深圳提出了“四个难以为继”,也即土地空间难以为继、资源能源难以为继、人口承载力难以为继和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所以,从这一年开始到2019年,深圳逐渐升级产业模式,摆脱以往的复制模式,走向自主模式,迈向了“深圳制造”。这段时间内,深圳土生土长的企业华为、腾讯、中兴、大疆、比亚迪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也正是在“深圳仿造”到“深圳制造”这段期间内,深圳加入了一线城市阵营,与老牌的北上广,组成了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阵容,并在这段期间内,GDP先后超越了香港、广州,位居内地第三。

2019年深圳被冠以“双范”城市,经济动力再次转型,由“深圳制造”升格为“深圳智造”,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其实早在“深圳制造”过程中,深圳已经积累了强大的创新能力,在2019年之前深圳就被视作中国的科创之都。

深圳统计局披露:

2023年,深圳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14489.68亿元,比上年增长8.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1.9%。

强大的科创、强大的高新技术产业让深圳在最近两年的全国出口困境中逆势狂飙,这是深圳经济如此体量之下依旧快速,人口竞争力依旧不俗的根本原因。

0 阅读:0

白话财经专栏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