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史记·高祖本纪》
前195年,刘邦大限将至,吕后就丞相人选征求刘邦的意见。
吕后问:“你死了以后,如果萧何也死了,谁继任丞相合适呢?”
刘邦说:“曹参。”
吕后接着又问,那么曹参之后呢?
“王陵可以。但这老兄稍微有点耿直,不过陈平可以辅助。陈平这个人聪明有余,却难以独自胜任丞相一职。周勃稳重敦厚不事文饰,然而将来保全刘氏的必定是他,可以让他出任太尉(西汉最高军事长官)。”
吕后还想继续追问往后的安排,刘邦说再往后也不是你所能看到的。
刘邦临终遗言如此推崇周勃,岂不是提醒吕后要多加提防?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邦此言是善意劝说吕后呢?还是为族灭诸吕挖坑呢?有时候针对《史记》多层面探问容易把自己绕糊涂了。
今天重点关注王陵,刘邦说此人性格耿直、貌似憨厚。王陵如此性格既瞒骗了刘邦,吕后也没有看出来。然而,却逃不过史学家司马迁的眼睛。
性格直爽心直口快“戆”在《古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刚直而愚”,用现代的话说性格耿直,喜欢钻牛角尖,通俗来说貌似憨厚,性子倔强,还认死理。当然,刘邦在“戆”字前还加了个“少”字,意思为是稍微,略微。
王陵贵为丞相,又是开国功臣,且受刘邦遗诏钦点。但在《史记》中,王陵既没有像萧何、曹参、陈平这些丞相一样单独开篇,也不像张苍等列传集中介绍,而是隐藏在《陈平世家》中。
汉代以右为尊,右丞相王陵隐藏在丞相陈平传记中,多少有点屈居于陈平之下的意思。司马迁为何会如此处理?留着悬疑,我们继续往下看。
“王陵者,故沛人也”,王陵同刘邦一样都是沛县人。“高祖微时,兄事陵”,刘邦身份低微时像事奉兄长一样对待王陵。说明这个老乡颇受刘邦敬重。
在《高祖本纪》中司马迁明确,刘邦经常“狎辱”(轻慢戏侮)或者“易”(轻视)县中同僚官吏。刘邦如此流氓加无赖的性格,为何会对王陵例外呢?
“始为县豪”,这可能就是最根本的原因,王陵早先就是沛县有权势的人家。
“陵为人少文任气,好直言。”(《陈丞相世家》)司马迁对王陵的性格如从此鉴定,为人缺少文雅、含蓄之气,喜欢直言。这与刘邦的“戆”字评价稍微有点区别,缺少了个“愚”。
性格决定命运。此后,王陵因为耿直、直言而遭到吕后排挤。
甘心听从少年谋划“孝惠帝六年,相国曹参卒。以安国侯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孝惠帝六年即前189年,曹参死后,王陵被任命为右丞相,位于陈平之上。“七年八月戊寅,孝惠帝崩”,王陵任丞相不到两年,孝惠帝刘盈驾崩了。
从为刘盈发丧开始,吕太后便一步步为诸吕攫取权力。
“发丧,太后哭,泣不下”,吕太后给儿子出殡,只是哄哄着哭,但是不掉一滴眼泪。权力面前人性丧失,吕太后对刘盈之死并不伤心,或者说权力欲望超越了丧子之痛。
“留侯子张辟强为侍中,年十五”,此话简单却突出几点:其一,张辟强为张良之子;其二,年纪轻轻,仅十五岁;其三,“侍中”是有头衔出入宫中,皇帝身边的近臣。
张辟强揣测了出吕太后哭而无泪的“用意”,又或者是吕太后“授意”,还可能是张良指点了迷津。“谓丞相曰”——张辟强找到丞相一起商量。此处司马迁虽未明确“丞相”是指哪一个,但大家心知肚明,无非是陈平和王陵左右两相。
两位丞相又岂能听一个十五岁孩子叨叨?只能说丞相都知道张辟强代表了吕太后。
他们三人一起商量什么呢?
“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孝惠皇帝刘盈的孩子们尚且年幼,吕太后畏惧你们这些大臣,担心她们孤儿寡母受欺负。当然,这些不过是表面借口,重点在下面的一句话。
任凭吕后夺权“称制”“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两位要向吕太后申请提拔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掌控京师卫戍部队,让姓吕的进入宫中掌权当政。“如此则太后心安”,这样子安排吕太后就可以放心了。
吕太后为巩固君权步步为营,先从夺取军权开始,让吕氏亲戚把控京师卫戍部队。
按说对话就此结束了,可是司马迁又添加了一句:“君等幸脱祸矣”——你们就可以避免灾祸了。作为当朝“丞相”,陈平和王陵会有什么无妄之灾呢?
陈平是有把柄的。因为他曾奉刘邦遗命处决樊哙,所以遭到吕媭的仇恨。吕媭是吕后之妹,樊哙之妻。虽然陈平只是缉拿并未按照刘邦遗命当场处决,但也遭吕媭多次在吕太后面前捏造证据告状。
那么王陵呢?
无论是《吕后本纪》,还是《陈丞相世家》,或者其他传记并没有明确。但是,这并不代表王陵没有问题。
“丞相乃如辟强计”,最终丞相按照张辟强的谋划行事。无须赘言“丞相”包括陈平、王陵,这等于二人与吕太后达成了交易,默许了吕氏大肆培植外戚势力。所以,“吕氏权由此起”——吕氏掌握朝廷大权从此开始。
对于诸吕大肆夺权以及吕后掌握政权,王陵并没有提出任何的反驳意见!
直言反对诸吕封王九月辛丑,安葬了孝惠帝刘盈,接着太子刘恭即位。
“元年,号令一出太后”,如果说刘盈在位时,吕后干预朝政。那么从前187年开始,吕太后已经正式全面掌权,对外发布号令了。汉朝沿袭了秦以十月为一年的首月,从时间上来看吕太后掌权没有再征求大臣们的意见。
在《吕后本纪》中,“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刘盈从此天天喝酒玩乐,不再上朝听政,所以生病退出朝堂。这意味着吕太后接管了朝政大权。此时为孝惠帝元年(即前194年)十二月,也就是“仁弱”的刘盈刚刚继位掌权,吕后不仅毒死赵王刘如意,又让刘盈观赏“人彘”,从而被吓坏了。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制”指自秦始皇开始皇帝的命令叫做制,“称制”指代行天子之权。吕太后代行天子之权,商量封诸吕为诸侯王,向右丞相王陵征求意见。
王陵一根筋性格立马炸了,直接呛了吕太后一句,“不可”。当然,这是《陈丞相世家》的版本。
而在《吕后本纪》中相对丰富一些,“高帝刑白马盟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刘邦曾经杀掉白马歃血为盟约定:不是刘姓诸侯王,天下人都可以反对。如今封吕姓为诸侯王,不符合盟约。
表面上,王陵是正义的,仗义执言维护皇权。王陵真心实意维护刘氏?
明升暗降王陵罢官对于王陵的顶撞,吕太后很不爽——“太后不悦”。
于是,吕太后又征求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的意见。周勃等人说:“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无需翻译白话文,简单来说,谁当皇帝谁说了算,没有什么不可以。
退朝之后,王陵拦住陈平、周勃质问,“当初,刘邦皇帝歃血为盟,你们不在现场吗?如今刘邦死了,吕太后分封吕氏,你们竟纵容太后的欲望,曲从她的心意。将来怎么有脸见刘邦?”
陈平、周勃两人异口同声:“面对面驳斥皇帝,在朝廷上公开自己的主张,我们不如你;但是维护国家稳定,保全刘氏子孙,你不如我们。”
“王陵无以应之”,王陵被怼哑口无言,无话可说。
王陵的举动耐人寻味:吕太后“称制”,王陵没有反对;吕太后提拔诸吕为将军,王陵没有反对;为何分封诸吕为诸侯王,王陵反应如此强烈呢?
“吕太后怒,乃佯迁陵为帝太傅,实不用陵”,吕太后由此发怒,表面提升王陵为皇帝太傅,实则罢免不用。时间大约在前187年十一月,吕太后剥夺了王陵的相权,提拔了“老相好”辟阳侯审食其。
王陵一生气,借口生病辞官回家。“杜门竟不朝请,七年而卒”,王陵回家闭门不出,不再过问朝堂之事,直到前181年去世。早于吕太后一年,先去见刘邦了。
王陵犯颜直谏,辞官回家,闭门不出,郁闷而死,这都是性格使然。正应了这句话,性格决定命运。
王陵梦想裂地封王王陵“抗议争封独犯颜”,好像既不是为秉持正义,也不是单纯为朝廷着想,嫉妒心理应该是主要的,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想法呢?从《陈丞相世家》切入继续分析。
第一,受封较晚事出有因。
“陵本无意从高帝,以故晚封,为安国侯”,司马迁明确王陵“无意”,也就是说并没有跟随刘邦打天下想法,因此分封较晚。
“陵亦聚党数千人,居南阳”,刘邦起义时,王陵也聚集了党羽几千人,驻扎在南阳。与堂邑侯陈婴不同,王陵拥有数千人马,不仅想做领头老大,也想创造一番事业。所以,对王陵来讲封侯拜相不是目标,而裂地封王才是最初的梦想。
为啥这么说呢?毕竟,王陵本来在沛县势力非常强大,所以刘邦都得称一声“大哥”。
第二,与雍齿交好。
王陵“晚封”不排除“以善雍齿”——与雍齿交好的因素。
毕竟,“雍齿,高帝之仇”——雍齿是刘邦最痛恨的人。张良曾问过刘邦“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刘邦说是雍齿。
王陵与雍齿交好,如果说是出于同乡友情,那么追随刘邦打天下的同乡又何止雍齿一人呢?况且,刘邦极度痛恨雍齿这是众所周知的,王陵仍故意结交,肯定另有所图。可惜,司马迁没有进一步点明。
“雍齿与我有故,数尝窘辱我”,刘邦与张良对答,雍齿与刘邦有旧怨,雍齿曾经多次让刘邦困窘羞辱。然而,即使如此刘邦也没有杀掉雍齿。
王陵与雍齿结交,是不是看中了他与刘邦有仇呢?毕竟,借雍齿之手取而代之,比造反叛乱容易得多。这或许也是张辟强所说,王陵在吕太后手中的把柄吧?
第三,被逼追随刘邦。
刘邦还定三秦的时候,王陵才带兵归属汉军。项羽当时也想拉拢王陵,所以“取陵母置军中”——将王陵母亲扣押在军中,以此为要挟。
王陵之母见到儿子派来的使者,而后暗中相送,哭着说:“替我转告王陵,好好事奉汉王,刘邦是仁厚长者,不要因为老妇而有二心。”于是伏剑自刎而死。
由此可见,王陵之母也是大义凛然,见识不凡的人。
项羽一看便生气了,“烹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烹杀王陵之母,最终王陵彻底倒向刘邦,直到稳坐江山。
王陵母亲之死,既断绝了王陵投奔项羽的可能,又逼迫王陵踏实追随刘邦。王陵追随刘邦,并不意味着放弃了自立为王的想法。
从以上三条来分析,王陵聚众造反的目的是裂地封王,而不是功成名就做臣子。
所以,当吕太后要分封诸吕为王,他心里不平了,自己奋斗多年都没有机会,诸吕却裙带关系凭空为王。按他刚直的性格,有话直说,不吐不快。
王陵死刑台救张苍关于王陵的故事,在《张苍列传》还有一段记录。其中,汉初“五德之运”完全沿用秦朝,而且后来证明是完全错误的。起初没有读懂司马迁的深意,而今再读忽然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丞相张苍以宾客的身份跟随刘邦攻打南阳,因为犯法被判处斩。张苍被脱掉上衣,被按在行刑台上,将要处决。
“时王陵见而怪其美士”,当时王陵看到张苍如此帅哥,心中纳闷。“身长大,肥白如瓠”,身材高大,白白胖胖的像个“瓠”。“瓠”,类似于葫芦。
这“葫芦”即漂亮的酮体正是后来的丞相张苍,王陵因此向刘邦请求刀下留人。有人凭此说王陵与张苍龙阳之好,@七品草民觉得有失偏颇。
司马迁接下来也明确,“张苍德王陵”——完全是对救命之恩的感激。“及苍贵,常父事王陵”,等张苍掌权显贵了,对待父亲一样侍奉王陵。“父事”待遇在《史记》中还有陈余对待张耳。有人说张苍与王陵“好基友”,正如陈余与张耳,这看法有点低俗、片面。
“陵死后,苍为丞相,洗沐,常先朝陵夫人上食,然后敢回家。”——在王陵死后,张苍仍感恩戴德,放假回家常先到王陵府上侍奉老夫人,陪伴吃饭,然后才敢回家。这表明张苍对王陵纯粹是感恩之情,而不是乱七八糟的风月传闻。
算术高手搞错运数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后来张苍官至丞相,王陵为汉朝救下人才。《九章算术》便是张苍主导下的智慧结晶,这也证明了张苍才华和能力超凡脱俗。
但是,张苍给汉朝“推五德之运,以为汉当水德之时,尚黑如故”,跟秦朝一样崇尚黑色,这直接就是亡秦的复制品。张苍怎么会搞错了呢?按照他的计算能力不应该有如此重大失误!
初读此处,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历法制定者岂能连基本常识都不懂,怎么会完全继承前朝的“五德之运”?
因为张苍与王陵的关系,似乎又豁然开朗,或许这是张苍报答王陵的另一种方式。因为王陵有裂地封王的梦想!那么,改变汉朝运数,以求实现梦想。
司马迁点明“及苍贵”——张苍有了权力显贵之后,加大对王陵的报恩力度。
按照“德从所不胜”,土克水,汉朝应该是土德,崇尚黄色才对。汉朝的“五德之运”直到汉文帝时,由公孙臣重新起草更正。“张丞相由此自绌(贬退),谢病称老。”当时,王陵早已故去,张苍便借机称病隐退。
张苍虽然“口中无齿,食乳”——嘴里没剩几颗牙齿,依靠喝人奶,但却活了一百多岁。
在当时,这绝对是高寿。他也是高手,无耻的高手。
结束语:种种迹象表明,王陵是一个貌似忠良的阴谋家,潜伏在刘邦的功臣中“叛逆”,他始终没有忘记裂土封王的梦想。
无论是结交雍齿,还是解救张苍,或者阻止诸吕封王,其实都是“称王”的野心作祟。
可惜,劝阻吕后封王不仅暴露了自己的野心,最终被贬夺权,继而遭到闲置。王陵离开了朝堂,在抑郁中孤独的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