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阶级差别”,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石中毛 2025-04-16 09:30:15

随着阶级差别的消灭,一切由此差别产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也就自行消失。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恩选集》.第三卷.)

资产阶级有钱,无产阶级却收入微薄;地主“田连阡陌”,长工“无立锥之地”······这就是“阶级差别”。

有这样的差别事实存在,就会相应产生社会和政治的不平等,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是先有了“阶级”,以及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差别,然后才有了社会上、政治上的不平等。青年们天天憎恶那些“不平等”,那是因为阶级的差别;如果阶级差别消失了,不平等自然就不存在了。

有时候,抱怨学校里的教师,对有钱有权家庭的学生是一个态度,对工农家庭的学生是另一种态度。然而,发生这样的事情,其根源是“阶级差别”,如果不是在社会上,有钱有权者是高等特权阶级、工人农民是低等人,那么,在学校里,也就不会有这种“不平等”。

社会不平等现实,映照在了学校。所以,许多工农子弟,在幼时进入学校时,就感受到了这种社会状况。

对于“政治上的不平等”,只有实现政治文明,真正做到“人民当家做主”、由人民选择领导人、领导人代表人民的利益,并且如果领导人为非作歹,有严格有效的罢免程序,这样,政治上的不平等、特权,才能基本消除。

至于经济上的不平等,主要体现为资本家和工人的收入,差距太大、天差地别。如果暂时消灭不了资产阶级,但至少保障工人的权益、薪资、休假、工作时间等等,这样,也基本减少了工人与资本家的“差别”。

但暂时来说,“阶级差别”不会消失,因为“阶级”还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就是逐步保障工农的权益,也未必能做到。让谁去保障工农的利益?农民工讨要一下工资,就说是“恶意讨薪”,会拘留农民工。所以,不管怎么说,有可能是“一场春梦”。但唯一的希望是,工人农民自己的抗争、自己照顾好自己,这样,整体的境况就好一些。

“人,生而平等”,但这只是“理论”上的说词;当我们降生在这个世界上,一系列不平等就开始了。是“不平等”在前,人群感受到不平等在后。

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平等”呢?因为有阶级的存在,人群分为不同的阶级,阶级与阶级之间有“差别”,反映在政治、经济、生活等方方面面。

如果主观上“克制”,进行道德修为,让社会“平等起来”,这样做,只是一种“空想”,有许多先辈这样“空想”过,没有一个能成功、实现“人间天国”。马克思指出的道路是,从经济入手,消灭阶级。当阶级消灭了,阶级差别自然消失了,由此引发的教育、政治、人际等等上的不平等,自然而然地就消失了。

政治、教育、社会等方面的不平等,其实是“表象”,其内在根源是阶级差别、阶级不平等。官员阶级、资产阶级、地主阶级,这些阶级是社会的统治阶级,掌控着社会资源,统治人民。工人、农民、小商小贩、农民工、流动人口等,这些阶级是被统治阶级,犹如奴隶,被人统治。

试想,在这样的阶级情况下,社会能平等吗?工农的后代与官二代、富二代能平等吗?简直就是在论述狼与羊的平等,让人发笑。

这样的“不平等”,起源于原始社会;那时候,人就像动物——在动物世界,头领、也就是领导层,有特权、可以先进食、吃最好的肉、有交配权。但那是野蛮时代,人类文明之所以称为“文明”,是因为出离了“动物”。所以,应该向文明前进,而不是向畜生看齐。

1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