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得好:“盛世藏古董,乱世买黄金。”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但凡朝代兴旺,厚葬之风就格外盛行,尤其是汉朝,王公贵族恨不得把半个家底都埋进土里陪葬。结果呢?反倒招来了一群“地下工作者”——盗墓贼。这些贼人里,最出名的莫过于“摸金校尉”,听着像个体面官职,干的可全是阴间勾当。
到了近代,盗墓这行当也没消停,甚至有人能潜伏几十年,把皇陵当自家后院搬。比如1945年前后的清东陵,就出了个“弹棉花老头”王绍义,表面老实巴交,背地里却琢磨着惊天阴谋。你说,一个普通手艺人,咋就能把戒备森严的皇陵差点搬空?这事儿,还得从头细说。
王绍义这人,搁现在看就是个“演技派”。他早年在清东陵附近支个棉花摊子,整天弓着腰弹棉花,和街坊邻居话都不多说一句,活脱脱个闷葫芦。可怪就怪在,他对守陵人格外热络,没事就递烟唠嗑,时间一长,连守陵人家里几口人、爱喝啥酒都被他摸得门儿清。其实啊,这老头压根不是真弹棉花的——他那双糙手早把东陵的地形、守卫轮班时间全记在了心里的小本本上。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就在他准备动手的节骨眼上,日本鬼子打了进来,东陵一带乱成一锅粥。王绍义气得直跺脚,可也没辙,只好继续装他的棉花匠,这一装就是好几年。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他立马觉得机会来了,拉了个地痞流氓当帮手,又掏钱买通两个守陵人,趁着兵荒马乱,连夜撬开了第一座陵墓。那一晚,他们摸着黑搬宝贝,连棺材板上的金漆都刮下来带走了。
头回得手后,王绍义的胆子肥得像吹胀的猪尿泡。他把目标对准了康熙的景陵——那可是块肥肉!可陵里宝贝太多,靠他们几个搬非得累吐血不可。这老狐狸眼珠子一转,想出了个“贼喊捉贼”的损招:干脆把附近村民都拉下水!他挨家挨户煽乎:“皇帝老儿的宝贝见者有份,谁不拿谁是傻子!”这一嗓子可好,乌泱泱来了百十号人,举着火把扛着麻袋,活像一群饿狼扑进羊圈。王绍义掏出他鼓捣多年的“万能钥匙”,咔哒一声,地宫大门应声而开。接下来的场面,简直成了“东陵大抢购”:有人扯慈禧的珍珠褂子,有人掰乾隆的翡翠扳指,连康熙的牙都被撬下来当“古董”卖。
可人多嘴就杂,没过几天,整个河北都传疯了:“东陵被刨了!”政府立马派兵抓人,那些扛麻袋的村民一个没跑掉,可王绍义这老滑头却溜得比耗子还快。他躲在山沟里啃了几年窝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以为风头过了,大摇大摆回村喝酒,结果被蹲守的警察按个正着。1951年吃枪子儿那天,老百姓放鞭炮庆祝,可那些被倒卖的文物早飘洋过海,有的甚至出现在伦敦拍卖行——这损失,哪是枪毙个老头能弥补的?
王绍义的故事,活脱脱是出荒诞剧:一个弹棉花的老汉,硬是演成了盗墓界的“天花板”。可笑过之后,心里又泛酸——那些流失的文物,就像被撕掉的史书页,再也拼不回来了。如今清东陵的残垣断壁还在,它们沉默地杵在那儿,像在质问:为啥总有人为钱黑了心肝?为啥祖宗留下的宝贝,非得等丢了才知疼?
要我说啊,再严的法律也防不住“王绍义们”的贪心,但要是人人心里都绷根弦,把文物当自家老祖宗的遗产守着,那些“地下买卖”还能有市场吗?毕竟,棺材板里掏出来的不是富贵,是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