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错乾隆皇帝图片!《中国通史》被指出现低级错误知名出版社:确实错了

八荒史谈 2025-04-18 21:48:07

俗话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要是这阶梯上缺了块砖,绊倒的恐怕不止一两个读者。最近有网友晒出一本2016年出版的《中国通史》,发现书里闹了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乌龙——477页上明明写着"乾隆皇帝",配的却是他爹雍正的画像。这就像把父子俩的身份证照片搞混了,放在讲究"以史为鉴"的历史书里,实在有些荒诞。

更耐人寻味的是,故宫博物院的官网上明明白白标注着这幅画的真实身份,难道编书的专家们从没核对过?如今八年过去,当读者较真儿起来,出版社一句"版权过期"就想翻篇,这态度难免让人想问:对待历史,我们到底该有多认真?

 

翻开这本群言出版社的《中国通史》,翻到清朝章节时,眼前的一幕能让学历史的大学生笑掉大牙。白纸黑字写着"十全老人乾隆",旁边配的却是雍正戴着西洋假发、穿着洋装的著名画像——这幅画在故宫官网的藏品库里可是有"身份证"的。要知道这父子俩虽然都是清朝皇帝,但风格截然不同:雍正以勤政著称,乾隆偏爱游山玩水,把亲爹画像张冠李戴,相当于把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剧照弄混,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暴击"。

出版社的回应更透着股黑色幽默。他们承认错误,却把锅甩给了"版权过期",说当年发现时想改但印量太少没机会。这话听着就像厨师把菜炒糊了,却说"反正客人不多将就吃吧"。更绝的是,当年负责的编辑早已离职,现在想找人理论都像在玩"击鼓传花"。其实这书2016年出版时,网络已很发达,随手搜"清代帝王像"就能避免错误,可偏偏闹出这种连中学生都能指正的纰漏,让人不禁怀疑:现在的编校流程是不是比乾隆批奏折还随意?

细琢磨这事儿,折射出出版业的通病。有些出版社把通史类图书当快消品做,觉得"差不多就行",反正普通读者看不出门道。可他们忘了,历史容不得"差不多",一个标点错了可能改变原意,一张图配错可能误导几代人。就像前些年某教材把秦始皇画像印成戏曲脸谱,被网友调侃"穿越剧都不敢这么拍"。这次虽然只是帝王画像摆乌龙,但万一下次把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搞错呢?

最扎心的是后续处理。出版社说"印量不多"所以没修订,可哪怕只印了一千本,错误的知识也会像蒲公英种子似的到处飘。现在满大街都是"版权过期"的绝版书在打折卖,二手平台上这本《中国通史》还在流通。想象一下,要是有学生拿这本书备考,把雍正特征记成乾隆的考点,考场上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成绩二百五,这责任该算谁的?

不过转念一想,这事儿倒给咱们提了个醒。如今自媒体上各种"历史冷知识"满天飞,真假难辨的程度堪比古董市场的赝品。连正规出版物都可能"翻车",更别说那些为流量博眼球的营销号了。所以下次看到"震惊!乾隆真实长相曝光"之类的标题,得多留个心眼——说不定配图又是哪个倒霉皇帝被"换脸"了。

这场"帝王cosplay"闹剧,表面看是张画像的错位,深里想却是对历史的轻慢。就像相声里说的"驴唇不对马嘴",把不同朝代搞混还能说是知识盲区,把父子画像弄错简直是"全家福贴错标签"。出版业号称"文以载道",若自己都载得歪歪扭扭,又怎么让读者走稳脚下的路?

历史不该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更不是能随便P图的网红脸。当我们在笑话"雍正变乾隆"时,或许更该问问: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怎样才能守住知识的底线?毕竟,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可经不起这么"魔改"。

0 阅读:2
八荒史谈

八荒史谈

为大家分享历史故事,一起了解更多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