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沙济富察氏真正进入朝堂高层的关键人物——米思翰

伯虎奉天靖难 2024-07-19 13:17:27

天聪八年(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将各旗的‘巴牙喇前哨兵’改称为’噶布什贤超哈(即前锋军)’,沙济富察氏的时任族长哈什屯也在其中,并担任了‘壮达’(即前锋校)之职,兼任皇太极的侍卫亲军。此时,哈什屯之父万吉哈已经在四处的征战中阵亡,哈什屯便承袭了富察氏家族所有的镶黄旗佐领世职。

崇德元年(1636),因平定了蒙古正统所在的察哈尔部,并获得北元传国玉玺,因此皇太极在当年改元称帝,将国号由‘大金’改为‘大清’,仿照明朝制度建立六部;哈什屯此期间由武转文,由‘壮达’(前锋校)被擢升为礼部参政。

此后,哈什屯多次奉命办理军政事务,先后出征瓦尔喀、招降明朝总兵沈志祥(即后来的续顺公)、在松锦大战中击退明朝总兵曹变蛟,屡建功勋,被皇太极论功升礼部副理事官。

顺治元年(1644),顺治帝继位后,哈什屯被擢升为内大臣,此后又以‘劳绩久着’,先被授予‘拜他喇布勒哈番’(骑都尉)的世职,再晋为‘一等阿达哈哈番’(一等轻车都尉)兼一‘拖沙喇哈番’(云骑尉);这已经是正三品的世袭爵位了(著名的和珅和大人家,起初也只不过是三等阿达哈哈番而已。)

顺治七年(1650)五月,哈什屯再进一步、列席为议政大臣;当年七月,摄政王多尔衮患病后,哈什屯出于好心,与议政大臣贝子锡翰等人一起去探视多尔衮;但在探视过程中,多尔衮先是说‘我生病了,皇上应该来看我’,后来再说‘你们(指探视自己的哈什屯等人)不要把我的话告诉皇上’。

探视完毕后,哈什屯等人思前想后,最终决定将多尔衮的话告诉顺治帝,于是顺治帝马上既驾临摄政王府去看望多尔衮。可事后多尔衮却以哈什屯等人违违背自己的命令、擅自请皇帝来看望为由降罪于他们,哈什屯因此被降低世职、重为‘拜他喇布勒哈番’(骑都尉)。

(也就是哈什屯最终告诉了顺治帝,请皇上去看望摄政王;要是老老实实地不告诉顺治帝,那多尔衮事后追究起来,就不是降世职这么简单的事情了。)

就在这一年年底,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在出猎的途中病逝于喀喇河屯行宫,十六岁的顺治帝得以亲政;顺治八年(1651)年初,已经清算了多尔衮一党、并将死去的多尔衮革除一切生前身后尊荣、推碑掘墓、挫骨扬灰后,亲政的顺治帝为哈什屯赦罪,并晋升他为‘一等阿思尼哈番’(一等男爵)。

当年,皇太极去世后,睿亲王多尔衮曾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争夺皇位,最后豪格落败、多尔衮以摄政王之尊拥立顺治帝继位。后来,为了消除威胁,多尔衮将豪格陷害入狱、随即豪格瘐死狱中。

而多尔衮的同党尚书巩阿岱与都统何洛会等人在议政王大臣会议议定豪格之罪时,强烈建议杀掉豪格的嫡子富绶,参与会议者赞同这个意见的很多,只有哈什屯与大臣巴哈立坚持不可以,说肃亲王没有灭嗣的罪过;多尔衮也怕事情做得太过、会给自己招来麻烦,于是这件事情才算了。

多尔衮病死、顺治帝亲政并清算多尔衮一党后,何洛会、巩阿岱都以党附多尔衮的罪名被处死,大难不死的富绶则被叔父封为和硕显亲王,承袭父亲豪格的爵禄。

此后,终哈什屯在世之时,富绶都对其执礼恭敬、像对待家中的长辈一样。

顺治十年(1653)后,顺治帝以哈什屯宣力年久、年老德勋,于是下诏褒奖,赞誉他奉职恪勤在诸大臣之上,再加太子太保衔,于‘一等阿思尼哈番’(一等男爵)外再加一‘拖沙喇哈番’(云骑尉)。此后,哈什屯在奉旨出使朝鲜归来后,于顺治十三年(1656)以年老而致仕。

康熙二年(1663),哈什屯在京师(北京)病逝,时年六十六岁;康熙帝下旨赐其祭葬典礼如故,追赠其谥号为‘恪僖’。

哈什屯病逝后,其长子米思翰承袭了‘一等阿思尼哈番’(一等男爵)加一‘拖沙喇哈番’(云骑尉)的世职,并兼管富察氏之前所保有的领管佐领(牛录)。

之后,米思翰又被加授为总管内务府大臣。当时,有辅政大臣(可能是鳌拜、也可能是遏必隆)要从内务府借一些器物,因为不合理,所以米思翰都拒绝了他们的要求。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十四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因为知道米思翰为官清正、办事公直,所以康熙帝将他提拔为礼部侍郎。康熙八年(1669年),米思翰又被提拔为户部尚书,如同其父哈什屯一样,兼领议政大臣。

米思翰就任户部尚书之前,清朝每年应收的全国税赋钱粮,在收上来后都是存放于各省的藩司库房中,而物资钱粮的调拨权,也都由各省布政使掌握,这就导致了地方上存储了很多的钱粮或实物,相当大一部分都被地方官员所瞒报贪污或因保管不善而损耗腐烂了,而清朝中央手中却没有太多的钱粮物资可以随时调用!

于是,上任户部尚书不久后的米思翰便给康熙帝上疏,请求‘疏请通饬各直省俸饷诸经费,地方所馀悉解部’,把地方上的财政自主权收归国家统一管理。康熙帝同意了米思翰的意见,并下旨照此执行。

至此,清朝荒废多年的‘勾稽出纳’制度才重新建立,而天下的税赋钱粮大部分也归中央户部所调度,可见米思翰是具有相当理财能力和经济眼光的能臣,才会让康熙帝另眼相看、信任重用的。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三藩之一的平南王尚可喜以‘年老’为由向康熙帝上疏,请求回辽东老家养老,但奏疏中又请求留其长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此事引发了清朝中枢有关‘撤藩’的激烈争论。

不久后,为了试探朝廷的底细,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也先后上疏请求‘撤藩’;年轻的康熙帝便命诸王公大臣以及六部官员一起商议如何应对。当时,大多数王公大臣都以‘朝局初定、三藩位置重要、撤藩开支过大、百姓厌战’等理由建议暂不撤藩,或者先撤平南、靖难二藩,保留平西一藩以安定西南。

在一片反对撤藩的声音中,只有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三人坚决支持撤藩;他们认为——枯草野火,不扑不灭,如果任期肆意发展,将来再想灭火可就来不及了。

米思翰更进一步指出:

“贼势猖獗,非州府之兵所能制,请以八旗劲旅会剿、彻底扑火,以绝后患。而所费军需浩资,内外协济,足支十年,无可他虑。”

米思翰之所以有如此的底气来对康熙帝拍着胸脯说军费没有问题,就是因为此前他所开展的‘财权收归中枢朝廷’的举措,使得清朝的户部国库钱粮充盈、财力充足,足够支付(将要展开的)平定三藩叛乱所耗的军费。

而史书中记载他的这个事迹时也说‘赞撤藩之议,绸缪军食,足以支十年,知定谋有由也。”就本职工作来说,米思翰的这个户部尚书当得很合格。

本来就有意撤藩的康熙帝,在听完了王公大臣们的争论、又得到了米思翰、明珠、莫洛三人的坚定支持后,思考许久后,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力庞大,不是国家之福;而吴三桂之子、耿精忠诸弟都在京师(北京)为内廷侍卫,估计吴、耿二人不敢发动叛乱,于是决定下旨‘撤藩’,并做好了三藩因此发动叛乱,中枢出兵平叛的准备。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因为假装要求‘撤藩’意在要挟朝廷、却被康熙帝顺水推舟同意撤藩而恼羞成怒的平西王吴三桂,在昆明以“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的名义起兵造反,并致书平南、靖南二藩约定一起举兵;‘三藩之乱’正式爆发。

吴三桂起兵叛乱之前,其长子吴应熊因为尚清太宗皇太极第十四女和硕恪纯长公主(也就是建宁公主),所以被授予和硕额驸称号,以及三等精奇尼哈番(三等子爵)、少傅兼太子太傅的虚衔,并在吴三桂出镇云南后留在京师(北京)以为宿卫(就是人质)。

而吴三桂将要起兵时,曾秘密派人去接吴应熊,但吴应熊本人不肯回云南,只将长子吴世璠偷偷送了回去;等到吴三桂起兵反清的消息传至京师后,康熙帝大怒之下将吴应熊及其次子吴世琳(霖)抓捕入狱。

对如何处置姑父吴应熊和表弟吴世琳(和硕恪纯长公主所生;至于吴世璠则不一定是公主之子),康熙帝一时间举棋不定,不知道是直接处死以震慑吴三桂,还是以暂时优待来瓦解叛军。这时候,是米思翰秘密奏请康熙帝,说:

“诛杀叛臣之子孙,以绝叛军之望,以励朝臣之心,永遏叛臣后路。”

康熙十三年(1674年)四月十三,康熙帝下旨将吴应熊及吴世霖处绞,公主所生其余幼子及庶子免死入官(后来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吴三桂在京诸孙也都被处死;和硕恪纯长公主则孤孤单单地活到了康熙四十三年、也就是1704年,六十三岁时去世。)

吴三桂起兵后,迅速出兵云贵,进占湖广南部,澧州、常德、岳州、长沙等地都被吴军拿下;清军主力云集在荆州、武昌、宜昌一带,但是没有人敢渡过长江与吴军交战。当时,朝中大臣们多有‘就近调集绿营抵抗吴军’的提议,而康熙帝在手忙脚乱之下,也有‘亲征’的打算。

关键时刻,还是米思翰向康熙帝献策:

“绿营兵弱,不足以抵抗叛军,可命宗室亲王并贝勒贝子率八旗各都统,护军、骁骑、前锋各校,各旗佐领一起上阵,以示军威。”

康熙同意了米思翰的建议,下旨发兵:

“所以遗王等者,非谓诸将才能不足,念诸王贝勒皆朕亲,指挥调试无可牵制,守御征剿,足增威重。”

之后,安亲王岳乐、简亲王喇布、康亲王杰书、顺承郡王勒尔锦、贝勒察尼、贝子傅喇塔等宗室王公们纷纷领兵出征,对抗叛乱的三藩势力。

三藩起兵初期,其锋芒锐利、实力强劲,对战清军时占据了很大的优势,而清朝内部也因为初期的战和思想不一产生了进退失据的情况。要不是关键时刻米思翰两次向康熙帝进言、献计,坚定了康熙帝平叛的想法并及时展开补救行动,那平定三藩之乱的时间已经过程或许将更久、更复杂。

因此,在这之后的康熙帝更加地信任、赞许米思翰,以其‘恪尽职守、尽心筹划、协济军需’的功劳,加封其为太子太保;这也是其父哈什屯当年在世时所获的荣誉加衔。

吴三桂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举兵叛乱后,与清朝进行了数年的拉锯作战,双方互有胜负;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年初,吴三桂在湖广衡州府称帝,国号大周。

同年秋,吴三桂病死衡州,其孙吴世璠(吴应熊之子)继位,清军趁吴军群龙无首之时发动猛攻,而叛军则一蹶不振,丢失湖广南部、广西、贵州、四川等地。

但吴军困兽犹斗、节节顽抗,在退到云南后仍据昆明城死守;此时,广东尚之信、福建耿精忠已经先后被清朝平定;康熙二十年(1681年)底,清军包围并围昆明,十月二十八,吴世璠在绝望中自杀,吴军残部出降,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

三藩之乱被平定后,康熙帝在京师皇宫内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典礼,并对那些在平乱过程中立下大功的官员和将领们一一封授官爵,其中当年力主撤藩的兵部尚书明珠已经晋升为武英殿大学士,《实录》总纂官、加太子太师。

而当初与明珠一同主张撤藩的两人——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早就不在人世了;莫洛是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奉旨经略陕西时,被与吴三桂暗中勾结的陕西提督王辅臣突然袭击,死在了军中。

而米思翰则因‘三藩之乱’爆发后,竭力备办军需物资、朝夕不懈,在庞大而繁琐的后勤钱粮筹划办差中过度劳累、透支了身体,最终因疲劳过度罹患疾病,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年末病故,死于户部尚书任上,时年仅仅四十三岁。

米思翰因病去世后,康熙帝为失去了一位忠直干练之臣而感到非常地痛惜,下旨赐以厚葬,并追赠其谥号为‘敏果’。

米思翰去世后的富察氏后人故事,下一篇文章继续讲述。

9 阅读:254

伯虎奉天靖难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