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清代乾隆以后的时代变革,一种新的政治制度逐渐兴起——各部尚书外放总督制度。按照官方规定,当总督岗位出现空缺时,都察院左都御史、各部侍郎以及各省巡抚将会被提升为总督。在当时看来,尚书外放总督这一设定与常理似乎并不相符。
◑ 尚书外放总督,到底算不算被贬了
在明代时,六部尚书的地位备受尊崇,除非涉及国家重大军政事务,否则兵部尚书不会兼任某个总督职位。比如袁崇焕兼任辽东总督时,就同时担任了兵部尚书。和平时期,各省总督一般都是京官中的三四品甚至五品官员。
这与明代的官制有关,总督、巡抚以及巡按归于京官编制,所以朝廷不会将部院的最高堂官调至地方担任总督,这违反了正常的人事安排。
清代逐渐地方化了总督这个职位,但同时也提升了总督的政治地位。一般来说,总督的权力越大,兼任的职衔也越多。清初时,由于中原尚未统一,担任各省总督的往往是八旗高级武官或旗籍亲贵,很少有汉族人担任总督。
随着国家逐渐统一,总督开始普遍设立,到康熙初年,每个省都设有总督职位,并以文官为主。到乾隆中期,形成了八督十五抚的定制。
康熙时期,总督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兼任侍郎或右都御史,所以无论原官还是兼衔,都属于二品官员。
如果有观众看过电视剧《于成龙》,应该对此有所了解。于成龙担任两江总督时,被康熙帝封为兵部尚书。但事实上,根据各种文献来看,直到雍正朝之前,并没有总督兼兵部尚书这一头衔,最高仅为侍郎。
由此可见,顺康时期,无论原官还是兼衔,总督都属于二品官员。即便像电视剧中那样,于成龙兼任兵部尚书,也只是正二品。道理很简单,尚书从一品起,是雍正新规定的,之前的各部尚书与明代一样,都是正二品。
清代的尚书虽然名望不及明代,但毕竟属于堂官,清初时期尚书的地位仍高于总督。所以在顺治、康熙和雍正三朝,几乎没有出现尚书出任总督的情况。如果尚书受到处分,一般会降为侍郎。
雍正元年,朝廷颁布了定制,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开始兼任兵部尚书,其他各省总督不久后也享受了同样的待遇。
自从总督加入兵部尚书头衔后,他们的地位得到提升,理论上可以与各部尚书平起平坐,差距并不明显了。如果有差距,那就是“原官”和“兼衔”的区别。
正因为总督的地位上升,从乾隆朝开始,出现了尚书被派驻地方担任总督的情况,而且数量还不少。从官僚层面来说,尚书被派往地方担任总督,并不被视为贬官。
◑ 尚书出任总督,在什么情况下存在
尚书出任总督的情形并不常见,只有在特殊情况下,皇帝才会做出如此决策。举例来说,乾隆十九年,刘统勋担任陕甘总督,此举背后蕴藏着重大的考量。
乾隆十九年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年乾隆皇帝着手解决来自西北方向的军事威胁,他计划对准噶尔部展开战役。
然而,统一新疆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粮草的供应。因此,乾隆皇帝信任崇高的刘统勋,认为只有他能够胜任陕甘总督一职,确保前线两路大军能够毫无后顾之忧。
乾隆二十九年的另一个例子是阿桂被任命为四川总督,负责巡查四川金川土司郎卡边境的骚乱情况。
而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福康安,他曾出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并在此之前兼任户部、兵部、工部等要职。
作为乾隆后期备受赞誉的将领,福康安几乎参与了所有重大战事,每次出征都以总督的名义指挥。这一安排旨在让他能够掌握八旗和绿营军队,以便更好地管理当地军事事务。
除了上述几位,乾隆朝还涉及其他类似的案例,但此处不再一一赘述。尚书出任总督的情形基本上都属于特例,可能涉及国家军事行动,或各省出现重大贪污、亏空或治理问题,朝廷必须委派一位声望卓著、经验丰富的人暂时担任总督一职。
通过对内容的细致探究和延申,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尚书出任总督的情况。这种调动不仅局限于特殊背景下的人事安排,还牵涉到国家的军事决策、治理问题以及各方面的考量。这一让人好奇的现象在乾隆朝经常出现,为这一段历史增添了更多的魅力。
◑ 结语
实际上,让尚书出任总督,其性质和钦差大臣非常相似。这些总督通常任期很短,在事情结束后即返回京城卸任。从这个角度来看,尚书出任总督并不是贬低官职,而是皇帝对他们的信任和器重的表现。这种荣耀实在是一般大臣所无法享受的。
事实上,尚书和总督的工作性质有着巨大的区别。尚书是专管一官,而总督则是全能之官。可以说,让总督来承担尚书的职责,基本上不会出现重大失误,除非像刑部那样需要极高专业知识的部门,其他五部的工作问题都不大。
然而,让尚书来担任总督的角色,恐怕大多数情况下是难以胜任的。毕竟,尚书大多是在京城中从官员升迁而来,他们缺乏最基层的工作经验,在委以封疆重任时,确实显得有些勉强。
在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之后,地方总督获得了财权、人事权、军权,地位已经远超各部尚书。为了提升总督的权威,往往会让大学士兼任总督,遗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都是这种情况。这样的安排使得总督身份更加崇高,权力也更加稳固。
几乎不可能有尚书外放的情况,尚书那几个人都是权力中枢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