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勖在高季兴引导下攻伐王衍的前蜀,最终却为孟知祥做嫁衣

史海撷英 2024-11-18 20:05:32

同光元年(923年)十月,唐庄宗李存勖派大军奇袭后梁都城汴梁,梁末帝朱友贞仓促之间无法迎敌,殉国而亡,至此,灭唐自立的后梁就此灭亡,而李存勖意气风发地进入汴梁,算是为斗争几十年的梁晋争霸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当然,李存勖志不在此,灭了后梁之后,打算对目前割据势力最强的杨吴、前蜀用兵,以实现一统天下的愿望。

只是先对谁用兵,李存勖还未下决心,恰好后梁的藩属国荆南节度使高季兴为了自保,亲自前往洛阳朝见李存勖,以表归顺。

对于高季兴的到来,李存勖还是相当高兴的,当即将其封为了南平王,“己未,加张全义守尚书令,高季兴守中书令。时季兴入朝,上待之甚厚,从容问曰:‘朕欲用兵于吴、蜀,二国何先?’季兴以蜀道险难取,乃对曰:‘吴地薄民贫,克之无益,不如先伐蜀。蜀土富饶,又主荒民怨,伐之必克。克蜀之后,顺流而下,取吴如反掌耳。’上曰:‘善!’”

高季兴不觉有些心慌,这个问题表面问先伐谁,但背后传达了李存勖混一宇内的志向,不管吴国还是前蜀,灭了他们,剩下的都是自己这帮小势力了。

高季昌

高季兴是真的替李存勖考虑吗?当然不是了,作为一个乱世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狐狸,他自然不愿意李存勖扫平天下,不然,自己如何在荆南那边过着土皇帝的日子?所以才故意说吴国贫瘠,前蜀富裕,好引导李存勖去攻打相对困难的蜀地,蜀地易守难攻,即便强力攻下,也会伤筋动骨,无力继续征讨,自己又可以割据一方了。

只是高季兴虽然有误导之嫌,但这的确是乱世一统天下的正确战略。自古以来,中原政权一统天下,都是先平定蜀地,而后从上游而下,扫平江南,西晋是如此、北周隋朝亦是如此。所以,高季兴的话在李存勖的眼里的确有一定道理,这才决定先讨伐前蜀。

但讨伐前蜀之前,李存勖还是打算派人去看看,看看是否如高季兴所说的那样。

同光二年(925年)四月,李存勖派客省使李严出使前蜀,探查前蜀目前的情况。

此时前蜀的国君叫王衍,是前蜀开国之君王建的小儿子。

其实一开始,王建一开始立的是二儿子王宗懿,奈何王宗懿性格骄横,得罪了王建宠臣唐道袭,被诬陷谋反而死。

王宗懿死后,王建在众多儿子里犯了难,但王衍的母亲徐妃却不断吹枕头风,然后结交大臣,让他们劝说立王衍为太子,又是爱妃又是大臣的,就这样,王建脑子一热,就立了王衍为太子。只是立了太子之后,却发现王衍整日斗鸡遛狗,心思根本不在读书上,就打算立老八王宗杰为储君,还没废立,王宗杰就暴卒了。

王建

此时王建已经七老八十了,自知此事必有蹊跷,但无力去调查,只能继续选择王衍为太子,而在王宗杰就暴卒后几个月,王建也一命呜呼,将大好江山留给了王衍。

王衍果然不是一个当君主的料,上位之后,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朝政大事,都交给了王建的养子王宗弼和宦官宋光嗣等人。这二人把持朝政后,大肆受贿、排斥异己、安插亲信,搞得前蜀朝廷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可以说李严一路西行,所见所闻都是王衍的荒唐行径,也明白,前蜀是必伐不可了。只是李严看在眼里,却不记在心里,反而到处嚷嚷,见到王衍之后大肆吹捧自家君主,而后又说李存勖要一统天下。

站在敌国的土地上说要一统天下,这不是打草惊蛇吗?果然前蜀宣徽北院使宋光葆就劝王衍早日防备,王衍虽然昏庸,但也怕当亡国之君,立马同意,就任命王建另一个养子王宗锷为招讨马步使,驻军洋州,任命林思谔为昭武节度使,驻军利州,以防备后唐的进攻。

可以说,李严此行相当失败,虽然得知了前蜀的情况,却打草惊蛇,让前蜀有了防备。因而李存勖又派李彦稠出使蜀国,李彦稠可不是李严那样一路嚷嚷,而是大肆吹捧王衍,并表示前蜀和后唐将会世代交好,一番话,让王衍放下了戒心,下令将大军撤回来。

李存勖

李彦稠此举不过是麻痹王衍罢了,一回去,李存勖就着手准备伐蜀事宜。

同光三年(925年)六月,李存勖命长子李继岌为四面行营都统,心腹爱将郭崇韬为东北面行营招讨使,领兵六万,讨伐前蜀。此时的王衍丝毫没有意识到危机,反而听说前蜀最北边的秦州盛产美女,不顾群臣阻拦,就是要去。

另一边,后唐伐蜀,其实并没有那么顺利,为啥呢?缺粮呗。此时距离灭后梁不过两年多,生产还未恢复,又逢灾年,大军的粮草供应不上,负责后勤的李继曮在凤翔挖地三尺,都未能凑齐军粮,导致整个大军对伐前蜀都保持悲观态度,极劝阻郭崇韬攻打凤州。

只是后唐缺粮,前蜀也不咋地,根本不知道后唐大军来袭。就这样,后唐先锋突袭拿下了威武城,获粮十万斛,随军出行担任招抚使的李严就上书劝武兴节度使王承捷投降。此前王承捷求援书信一直没有回应,眼见没有援军,自己独木难支,直接宣布投降,后唐轻松得到了凤、兴、文、扶四州,并获得了粮草四十万斛。

有了六十万斛粮草,后唐算是彻底解决了后勤问题,郭崇韬当即带着大军日夜兼程,前往蜀地。而王衍还没到秦州,却在半路看到了一群从前线败退的士卒,当即明白,后唐是真的要灭蜀了,当即命王宗弼驻守利州,自己头也不回的跑到成都。

王宗弼是王建遗诏留下的辅命大臣,掌握前蜀大半个军权,能力比较一般,辅政后就是排除异己,大肆索贿,因而根本不情愿前往利州。恰好郭崇韬派人送劝降书,那就更不想抵抗了,毕竟王建虽然是自己养父,但江山又不是自己的,何苦替他子孙守江山?所以干脆利落地打算投降。“宗弼称我国君臣久欲归命,而内枢密使宋光嗣、景润澄、宣徽使李周辂、欧阳晃荧惑少主,皆斩之,函首送魏王军前;又责文思殿大学士、礼部尚书、成都尹韩昭佞谀,枭于金马坊门。而内外马步指挥使徐延琼、果州团练使潘在迎、嘉州刺史顾在珣及诸贵戚多惶惧,倾家赀伎妾以赂宗弼,得免死。辛亥,魏王至德阳,宗弼遣使奉笺,称已迁少主于西第,安抚军城,敬俟王师。”而为了获取更多的投降资本,他立即带兵返回成都,将王衍一帮人全部软禁起来,而后将府库内的钱财全运输到自己府上,其儿子也狐假虎威,还抢了王衍几个妃子回家。而在等后唐大军来的这段时间,王宗弼又将一帮和自己有过节的大臣给屠了,做完这一切,他才以王衍的名义派人送降书给李严,宣布前蜀投降。

五代形势图

王宗弼选择放弃,其他将领也不愿意抵抗,纷纷选择投降,就这样,后唐几乎没打什么硬仗,就到了成都城下。得知李继岌大军已到,王衍身着白衣,衔璧牵羊,带着百官跪迎李继岌,至此,前蜀灭亡。从后唐发兵到前蜀亡国,前后不过七十天,“甲寅,继岌至汉州,宗弼迎谒。乙卯,至成都。丙辰,李严引帝及百官仪卫出降于升仙桥。帝白衣、衔璧、牵羊,草绳萦首,百官王锴等衰绖、徒跣、舆榇,号哭俟命。继岌受璧,崇韬解缚,焚榇,承制释罪;君臣东北向拜谢。丁巳,唐大军入城。是役也,唐举兵凡七十日,得节度十,州六十四,县二百四十九,兵三万,铠仗、钱粮、金银、缯锦共以千万计。”算是历朝历代灭蜀地政权最容易也是最快的一次了。

至于王宗弼呢?此前投降的条件,就是让后唐允许自己担任西川节度使,想法虽好,但一个亡国败将有何资格谈条件?况且王宗弼留着也没啥用,直接被郭崇韬砍了。

至此,后唐算是为扫平天下迈出了一大步。

消息传来,天下震动,后唐三年时间连灭后梁、前蜀两国,就连当初故意引导李存勖的高季兴都震惊了,毕竟灭蜀是在太快了,而且精锐都在。

说实话,高季兴有些懊悔了,早知道当初就不劝李存勖伐蜀了,现在好了,前蜀没了,下一个怕不是自己的荆南了。

然而高季兴谋士梁振却劝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李存勖连灭两国,只会更加骄恣,必然会走向灭亡,灭蜀说不定就是荆南的福气。

五代形势图

事实也正如梁振所料,伐蜀虽然顺利,但后唐内部的各种矛盾却彻底显露了出来。

首先就是李继岌和郭崇韬之间的矛盾,李继岌虽然是主帅,但指挥大军的都是郭崇韬,因而灭蜀之后,蜀地投降的官员都极力巴结郭崇韬,郭崇韬门庭若市,李继岌这边门可罗雀。这让李继岌有些不满,撇开主帅身份不谈,自己还是皇子,说不定是未来的皇帝,岂能遭受如此冷落?

而除了李继岌和郭崇韬矛盾频频之外,郭崇韬和其他将领也有矛盾,尤其是康延孝。

康延孝作为先锋,一路过关斩将,尤其是拿下威武城,收获军粮,立下大功,但郭崇韬却不太喜欢他,反而和另一个将领董璋关系交好,将其视为心腹,每次遇到事情,都是和董璋商议,引起康延孝的不快。“时邠州节度使董璋为行营右厢马步使,华州节度使毛璋为行营左厢马步使,以军礼当事延孝。郭崇韬以私爱董璋,及西川平定之后,崇韬每有兵机,必召璋参决,延孝不平。时延孝军于城西,毛璋军于城东,董璋军于城中。闰十二月,延孝因酒酣谓董璋曰:‘吾有平蜀之功,公等仆蔌相从,反首鼠于侍中之门,谋相倾陷,吾为都将,公乃裨校,力能斩首。’璋惶恐,谢之而退。酒罢,璋诉于郭崇韬,崇韬阴衔之,乃署董璋为东川节度使,落军职。延孝怒,谓毛璋曰:‘吾冒白刃,犯险阻,平定两川,董璋何功,遽有其地!’二人因谒见崇韬,曰:‘东川重地,宜择良帅,工部任尚书有文武才干,甚洽众心,请表为东川帅。’崇韬怒曰:‘绍琛反耶?敢违吾节度!’延孝等惶恐而退。未几,崇韬为继岌所害,二人因责董璋曰:‘公复首鼠何门?’璋俯首祈哀而已。”

得罪李继岌和康延孝也就罢了,至少有李存勖的信任他,暂时没问题,但千不该万不该,得罪了一帮宦官势力。

李存勖是经历唐末藩镇乱世的,得知藩镇这帮骄兵悍将的,一方面削弱藩镇势力,一方面利用宦官出镇,制衡这帮藩镇。而伐蜀的时候,郭崇韬身边也有宦官跟随,如李从袭等人。

但郭崇韬本身就瞧不起宦官,经常和李继岌说,万一哪天李继岌掌管天下了,应当将宦官们全部裁撤,这种话可以乱说的吗?一不小心就传到李从袭耳里。他们为啥阉了自己,还不是为了入宫掌握权势?要是全被裁撤了,用脚指头想想,日子会如何凄惨,因而听闻这件事后,李从袭又怕又恨,一直找机会除掉他。

李存勖

就在郭崇韬在蜀地遭人嫉恨的时候,李存勖那边也出事了。

同光四年(926年)二月,魏博军士卒因输了钱心怀不忿,一气之下哗变了。

唐末五代士卒哗变太正常了,只要稍不如意,就举兵叛变,尤其是魏博军,更是视哗变为家常便饭。

此前河北各州就不满李存勖的压制,借此机会纷纷反叛,一时间,李存勖后院失火,为了顺利平叛,李存勖打算御驾亲征,但却被人劝阻,无奈之下,先派元行钦前去平叛,而后召令郭崇韬立即回来。

而郭崇韬正忙着平贼呢,原来前蜀覆灭后,蜀中遍地盗贼,为了剿贼,郭崇韬没有立即班师,这下子就给人口实了。一帮不满郭崇韬的宦官纷纷在李存勖面前进谗,说郭崇韬要在蜀地自立,这时候的李存勖就盼着郭崇韬带着精兵回来好平叛,但郭崇韬迟迟不动身,让他开始怀疑起来了,至此,郭崇韬又得罪了李存勖。为此他任命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让他接管西川,临行前,李存勖嘱托孟知祥,让他一到蜀地就杀了郭崇韬。

但孟知祥却认为,郭崇韬忠心耿耿,断不会反叛的,就表示自己到成都后仔细辨别,如果无二心,就将他遣返回来。

孟知祥

说实话,李存勖现在也犹豫,就同意了。但孟知祥走了没多久,李存勖又后悔了,立马派心腹马彦珪去试探,一旦郭崇韬不肯班师,就立即处死他,而马彦珪走之前,去见了李存勖的皇后刘皇后。刘皇后认为一来一去,太长了,现在局势这么危急,不能这么耽误,应该立即处死郭崇韬,但李存勖不肯同意,他还抱着郭崇韬回来帮助自己的希望。

眼看李存勖不同意,刘皇后私下命令,让儿子李继岌就地诛杀郭崇韬,让局势彻底没法挽回。李继岌得到母亲的命令后,立即杀死了郭崇韬,“四年正月六日,马彦珪至军,决取十二日发成都赴阙,令任圜权知留事,以俟知祥。诸军部署已定,彦珪出皇后教以示继岌,继岌曰:‘大军将发,他无衅端,安得为此负心事!公辈勿复言。’从袭等泣曰:‘圣上既有口敕,王若不行,苟中途事泄,为患转深。’继岌曰:‘上无诏书,徒以皇后教令,安得杀招讨使!’从袭等巧造事端以间之,继岌既英断,僶俛从之。诘旦,从袭以继岌之命召崇韬计事,继岌登楼避之,崇韬入,左右楇杀之。”而马彦珪则立刻返回洛阳复命。

当李存勖得知郭崇韬已死后,只能“认定”郭崇韬有二心,处死其全家,而宦官势力则落井下石,诬陷和郭崇韬交好的李存乂和河中节度使朱友谦有谋反之心,又导致这二人身死族灭。

一时间人人自危,尤其是康延孝。

虽然康延孝对郭崇韬不满,但郭崇韬落得这个结局,不免有些兔死狐悲,加上其麾下都是河中兵,得知朱友谦冤死,更加不忿,就这样,康延孝自称西川节度使,起兵造反。

河北之乱愈演愈烈,西川又出现叛乱了。

李嗣源

眼见大军还未归来,李存勖命此前被软禁的李嗣源前去平叛,只是李嗣源刚到魏州,就被亲兵裹挟称帝了,而后平叛不力的元行钦和想获从龙之功的石敬瑭撺掇,李嗣源接受了帝位,带着大军南下。

如今有了李嗣源的带领,各路大军纷纷响应,就连投降没两年的后梁降将们也纷纷起事,李存勖的皇位岌岌可危,只能龟缩在洛阳,等待李继岌的大军。

而李继岌却忙着平叛呢,好在有孟知祥等人的帮忙,康延孝兵败被擒,只是这么一耽搁,李存勖彻底落入下风了。

如果李继岌能及时回来,还有挽回余地,但李继岌风尘仆仆赶到渭河的时候,西都留守张抃断了浮桥,无法前进,本来大军就因叛乱逐渐失控,如今更加人心惶惶。就在这个时候,李存勖被身边宠幸的伶人马直指挥使郭从谦弑杀,消息传来,李继岌知道大势已去,自缢而死。

李存勖至驾崩没想到,灭了前蜀几个月,自己就身死了,换谁也不会相信这么快。

说实话,李存勖这么着急伐蜀,纯粹是一步臭棋。李存勖才刚刚灭梁,看似得到天下,但灭梁不是一个一个城池拔出,而是靠突袭斩首获胜的,为了维系统治,不得已选择安抚后梁旧臣,本就是一个雷。也因此灭后梁后理应休养生息,而后逐步夺走这帮人的权力,巩固自身权力,等时机成熟后伐蜀也不迟。

李存勖

说实话,灭前蜀不是不行,得讲究时机,至少坐稳皇位十多年吧,皇权巩固后,再灭前蜀。然而李存勖仗着武功,不顾一切伐蜀,只是伐蜀一下子带走了六万精兵,且长期滞留蜀地,内地空虚,给河北叛乱提供了条件。

除此之外,别看伐蜀顺风顺水,但却消耗了后唐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本来后唐就有饥荒,这下子更严重了。尽管蜀地富足,但运输需要时间,伐蜀所缴获的物资并没有很快运输过去,导致李存勖的伐蜀有虚名而无实利。此外,伐蜀武将互相猜忌,互相攻伐,徒增内讧,以至于李存勖身边无人可用。这么一来,李存勖不被灭才怪。

可以说,李存勖才是灭蜀里的最大输家,至于赢家,自然是孟知祥了,现在李存勖驾崩了,李继岌也死了,李嗣源不过叛乱上位,自己占据蜀地,何不自立?

趁着李嗣源皇位初登之际,孟知祥吞并了东川,尽占两川之地,有了割据的本钱,最终在这个基础上开国,国号依旧是“蜀”,史称后蜀。

可惜了李存勖,明明想要灭蜀扫平天下,却便宜了孟知祥,自己最终落得个死于非命的下场。

0 阅读:7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