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鸡娃家庭,都陷入资源投入的无底洞而不自知

人文之光 2024-06-23 17:31:01

决定人生成败的细节有很多。其中就包括信息差。实际上在当下,多数鸡娃家庭其实都处于资源投入的无底洞而不自知——对于社会变化没能做到敏锐了解,其实决定了太多家庭的成败。

1、高考≠科举

很多人把高考比作当代科举。其实这个比喻有正确性,也有错误性。

先说正确性:多数家长认为在古代,只要通过科举考试就可以做官,实现阶层跃迁,所谓朝为农家子,夕登白玉堂。当然少年时候的本专家读到这样的诗句是感到振奋的,但是随着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以后,本专家赫然觉得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骗局——因为在古代,真正需要从事自耕农劳动或者雇农家庭的群体,是不可能有条件参加科举的。很多人鼓吹范仲淹家贫,一样能取得功名成绩的,其实都是被古代的鸡汤文给哄骗了——毕竟,当代可以杜撰出“中专生成为数学天才少女”的神话,而古代人也深谙这一点,于是关于范仲淹的鸡汤文诞生了。

按照史书记载,范仲淹的祖先在唐朝时期做过宰相,五代十国时期,范仲淹的祖先在吴越国做官,包括范仲淹的父亲,也依旧在吴越国做官。吴越国王归顺大宋以后,范仲淹的父亲也继续给宋朝做官——作为一个从唐朝开始就做官的家族,所谓的贫穷,其实是以豪门望族为参照的贫穷,和底层老百姓幻想出来的贫穷,其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

好比县城的首富,在北上深杭的头部富豪眼里,其实也是穷鬼一样。不能因为头部富豪觉得县城首富是穷鬼,就真的觉得县城首富真的穷一样。

所以说在古代,科举可以让没有功名的富户,从富户平民转化成朝廷的官员,因此具备阶层跃迁性。而在当代家长的眼里,参加高考读个大学,似乎也能实现跃迁。所以,当代家长主观上把高考和科举相提并论,是没问题的。

但是谬误体现在客观上。

在客观上,科举,是农耕社会时代,封建王朝为了笼络一些有实力但是没功名的家庭进入官僚队伍的一个路径,科举的目的是为了让民间一些有实力但是没功名的地主富户看到希望。其实本质上和画大饼类似——当然,这个饼多少也能有人吃到。

而高考,是工业社会时代,为了给各行各业培养劳动者而进行劳动力质量预先筛选的考试而已——换句话说,高等教育也好,中职教育也罢,从主流来看,都是培养打工人的——实际上即便是清北复交的博士生,很多也不过是导师压榨的高等劳动力而已。

2、鸡娃家长的不理性

但是毫无疑问,绝大多数家长对于高考的本质并没有意识到,甚至还活在幻想里。很多家长认为,只要高考成绩考得好,就能出人头地,进入上层阶层——出任CEO,迎娶白富美。但现实无疑很尴尬。

而鸡娃家长因为错误的认知,所以在鸡娃投入方面,往往不考虑成本,而是陷入了资源投入的无底洞。比如2023年10月,本专家就知道有开小店的家长,一天1000元的资费,请家教给自家的孩子一对一辅导,七天花掉七千块。这让小店店主有些茫然了——如此天价的投入,将来真能回本么?

店家是生意人多少能有点计算问题,而实际上,很多不会算账的家长,其实并没有意识到投入产出问题,因此把大量资源都填入到无底洞而不自知。

这种家庭的未来,大概率是悲剧。

因为,主流的双非大学生,都是普通打工人,都得蹉跎半生,还未必能把教育本钱拿回来。

至于说双非大学培养了他们思维,这种自欺欺人的话还是少说为好。

1 阅读:56
评论列表
  • 2024-09-20 11:32

    很多工作要求26岁以下,买房不能改善生活[笑着哭]

人文之光

简介:探讨教育、育儿话题,有时候也说说科普和心理、社会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