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佛教史上,有过著名的“会昌法难”事件,在这一事件中,佛教遭到了唐武宗朝廷的沉重打击,所以佛教视角下的书刊对唐武宗当然充满了诅咒。
很多佛教书刊对于唐武宗灭佛的解读是认为,唐武宗信仰道教,所以为了力挺道教而对佛教展开打击。当然这种看法无疑是幼稚的。
其实本质来说,唐武宗灭佛是因为,佛教当时的壮大,对皇权产生了威胁。
1、乱世的佛教佛教最早传入中原地区,一般认为是西汉后期。西汉时期,有汉人接受了佛教,但是并没形成规模。当时信仰佛教的多数都是胡人。不过有学者认为,在先秦时代,佛教或许已经传入到了我国的西域地区。不过这一点是存在争议的。
佛教在东汉时期被汉明帝的朝廷正式引进。但是,即便是这样,佛教在民间的影响力并不高。直到魏晋南北朝乱世的时候,因为战乱频繁,加上有胡人君主的支持,所以佛教开始大规模传播,甚至还出现了简化版佛教——也就是只要念佛,就等于接受了佛教信仰,而不需要考虑读经(毕竟古代社会,不识字的人占据主流)。
实际上,越是战乱年代,佛教的传播速度就越快。
唐朝在安史之乱以后,天下陷入藩镇割据甚至藩镇称帝和唐廷分庭抗礼的局面,这也意味着战争不断。战乱让佛教的发展有了进一步壮大。
到了唐武宗在位初年,唐朝社会出现了这样的病态局面:那就是因为当和尚可以不用纳税,不用承担徭役,而且寺庙本身还掌握土地,也不用向朝廷纳税。此外,很多乡民也愿意供养僧侣。这导致佛教的势力开始庞大。
唐武宗为此感到警惕。
因为佛教掌握太多的人力资源和财富,同时也掌握一定的思想体系,一旦到了朝廷不能驾驭的地步,很可能导致皇权遭到推翻。
2、会昌法难所以到了唐武宗在位第二年——即会昌二年(西元842年),唐武宗开始出台一系列的政策,首先是限制僧侣人数,到了会昌四年,唐武宗又宣布限制寺庙的规模。到了会昌五年,唐武宗直接宣布灭佛,在唐朝境内大规模摧毁佛教寺庙,并勒令僧人还俗,成为朝廷的人力资源和生产力。
当然,当时的唐朝处于藩镇割据的状态,这也就意味着,武宗朝廷的这些政策,在很多藩镇地区是无法落实的。
比如河北的藩镇,对于武宗朝廷灭佛的号令就不加以执行。因此很多受打压的和尚组团逃到了幽州等地寻求庇护。
当然唐廷也就此问责幽州的官员,而幽州的官员嘴上则表示愿意服从朝廷的号令。
3、结局会昌六年,唐武宗驾崩。唐宣宗继位。宣宗朝廷宣布废除武宗朝廷的灭佛政策。不过即便如此,在长达五年的打压状态下,还是有很多佛教流派陷入覆灭状态——因为土地这些财富被没收,导致很多佛教失去了经济支持,所以即便是宣宗朝廷停止对佛教打压,这些失去了经济支持的佛教流派,也失去了翻盘的可能性。
所以,唐武宗的灭佛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此外,唐武宗的灭佛也给唐朝社会释放了大量的生产力,这为后来宣宗时代唐朝的短暂中兴,提供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当然,此时的唐朝已经处于积重难返的状态。所以,武宗和宣宗的努力,都没能改变唐朝走向衰败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