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阳
谁在利用教育焦虑,收割两代人的梦想和钱包?
最近我和几个同龄朋友聊天发现,“高考改变命运”这个观点居然如此地深入人心。
深到什么地步呢?
有那么一位,他本人就是草根逆袭的代表,专科毕业,专业知识半点没学到,结果凭着喜欢阅读写作的能力在自媒体时代风生水起。但他依然认为,因为父母当年没有“鸡”自己,导致学历成了人生天花板,所以要在鸡娃这件事上加倍努力。
好在他现在还没有孩子,我下意识为他未来的孩子捏了一把汗。在我看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教育确实是人生最为明亮、宽广、公平的路,但它不代表结果,也不具备唯一性。
今天咱们就刨根问底聊聊这件事。
01 xx改命论,有多么不堪一击?
在开始前,我要说明的是,我反对的不是高考、考高分、上好大学,而是反对把高考看得太过重要,以至能够影响人生的程度。
言归正传。你有没有想过,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本质是一种让我们走出新手村的工具。它把世界上最实用的数据库导入给我们,让我们用最具性价比的方式理解宇宙之浩瀚,人生之精彩,品格塑造之意义。
可是在媒体环境中,教育被愈发与“高考”划等号,高考又与未来划了等号。这串等式不断变形,以至于人们开始接受教育就是人生排座次。甚至有人认为,高考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土猪,去拱了大城市的白菜。
我们姑且按下这个结论不表,先回头看看,那些信奉这个道理的人是否都如愿以偿了?
2000年,辽宁省普兰店市的高考理科状元,武小锋,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预防医学专业。按常理,他本该成为天之骄子,在生育科学领域为国家贡献力量。可是毕业后,他因为找不到工作回村卖糖葫芦了。
还有一位北大硕士苏黎杰,毕业辗转于多份工作后,最后去当了油漆工。
我想提醒一点,这两位都是前浪当中的高考王者,其含金量在一定程度上比现在更高。
近几年,类似现象越来越严重。知名985、211等双一流院校学生被开除、毕业后沦为网吧大神、自甘堕落去当保姆、卖猪肉的新闻,屡见不鲜。
网友们也纷纷评论: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但在我看来,这些学生根本就没抓到“好牌”,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好牌”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位朋友,叫做建超。
建超家境不是很好,但建超从初中到高中,成绩非常优异,高考考了630分,去了一所好大学。
可上了大学后,建超完全不懂得如何自主学习,加上性格有些孤僻,不善沟通,大学四年终日与游戏为伍。好在,最终还是拿到了毕业证。
但因为专业知识不强,工作屡屡碰壁,最后又兜兜转转回到了老家县城,和那些学历远不如自己的人,干着相同的基础工作。
考了高分,进入名校的建超,并没因此改命,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其对“高考改命论”认知的过度信仰。
他以为高考高分、进入名校的那一刻命运已经改变,他甚至没有为后面的人生做出任何规划,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可以开始任性,享受胜利果实。
如果建超了解高考的真实含义,知道是学习影响人生,而不是分数决定人生时,大学时期继续保持学习,不断精进,那毕业之后绝不会轻易被北上广劝退。
类似建超的人网上也有不少,《清华毕业生17岁成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如今却在小区当保安》《高考647分的高材生,却在网吧打了四年游戏》等现象都在证明,高考改命论,有多么不堪一击。
麦克卢汉说,我们创造了工具,工具反过来塑造我们。消费娱乐文化为我们创造了牢笼,而我们正心满意足地,一步步走进去。
某种意义上,“高考改命论”也走进了相似的怪圈。
02、为什么说“xx改命论”是一个收割体文案
关于教育的定义,动动手指就能百度百科查到答案。但资本,却从来不会告诉你。
他们的销售人员、辅导老师拿起电话时,只会告诉你高考的残酷、分数的重要性。放大孩子的学习问题,不断制造家长焦虑,以此完成KPI。
而对于教育本质的意义,对于交完考卷后的人生,他们绝口不提,有意隐去。我认识一个小老弟,自己一本学历,现在却在某上市教育公司做课程顾问。
他会告诉你,高考之后的一种可能性,就是坐在工位上给学员家长打电话吗?
不会的,因为他已经成为了游戏中的一份子。
再往大了说,当前主流在线教育的运作体系,都在做类似的事情。
他们粗暴地通过春秋笔法夸大高考的重要性,弱化高考之后的人生复杂性。
他们占据媒体风口、公众视野,不断通过品牌广告、媒体、销售向市场制造焦虑、创造概念,通过正向反向的“真实案例”,告诉家长,孩子成绩不好、学习不好会有多严重。
之后,他们见缝插针,推出丰富的课程体系,K12、素质课、启蒙课应有尽有,无论你孩子几岁,总有适配的课程。
而且他们“热爱”教育,有“情怀”有“实力”,他们名师齐聚、教授众多、各种成长专家也有不少,拥有超前的教育理念。
总之,反复地告诉你一个信息,报我家,你孩子肯定成功。
“注册用户突破了4亿”“与联合国合作”“班主任1对1同步辅导”“微信1对1辅导”、“您的4名好友已抢购成功……点我抢报”“培养除数十名中考状元”“1899 2399限时折扣”信息天天轰炸的背后,是赚得盆钵满盈。
2020年全年中国在线教育领域共发生融资111起,总金额超539亿元。
这539亿元花在广告和教研分别有多少,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20年暑假期间,猿辅导、学而思网校、作业帮和跟谁学四家在校教育机构,暑期营销的推广费用分别达到15亿元、12亿元、10亿元、8亿元。
而且就算在线教育像他们自己讲的那样,教学有效果、教研有实力,也有一个很可怕的逻辑,
一是所有孩子都上他的课,但因为高考的筛选机制,结果还是没变。
二是只有一部分孩子可以上,那教育就会更加失衡,有钱才能享受更优质的教育服务,没钱你都没有资格,高考更难脱颖而出,完成逆袭。
类似的故事,你还可以在买房、炒股、考证、职业培训等人生必经路上反复听见。我就说一句,海洛因曾经是感冒药,核科学能毁灭世界也能造福世界。所有不考虑其他变量,武断告诉你“XX改变命运”的,都是耍流氓、割韭菜。
03、高考是个加速buff,但人生马拉松超乎想象
“别人家的孩子都报班,都补习,我不得不补”这是多数家长的心态。
这跟社会学上的“剧场效应”非常相似,当前排的观众站起身,后排观众不得不站起来。
当大家都站起来时,看到的东西和坐下的时候其实是一样的。
资本抓住家长“剧场效应”心态,大肆宣传,创造焦虑,但其实这有个很大的逻辑漏洞。
别人站起来,是否影响我的观看;别人站起来,是否我就一定要站起来才能看到。
无论是哪个,最后在这个过程中,站起来不是最终目的,看到才是目的。
从小学到高中,无论哪个省份、哪所学校,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其试卷的考核终归是没离开课本,所以你看到的知识点、学习的范围基本上是固定的,不会随着别人站起来,你看得少了,看不到了。
而盲目的增加补课数量,在我看来,更像是在训练AI,让人脑成为电脑,虽然可能计算更精准,像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一样,但棋盘之外呢?对一件事的思考,或是对新事物的判断、学习,阿尔法狗会怎样?
人生不是这一盘围棋,也不是只有高考,高考的目的也不是为祖国筛选这样的人才。
对此,我更愿意把教育比作一场马拉松。
高考前的赛道大家几乎一样,我们奋勇争先、努力向前也只不过是想冲入下个加速赛道——大学,但奔跑者还是我们自己。
那些没有考上理想大学的人、甚至没有考上大学的人,并不代表无法加速,并不代表将来没有成就。
教育是帮助我们在奔跑中明悟,找到适合自己的加速赛道、找到自己的目标和终点。考高分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什么,不是为了去拱什么白菜,学习这条路没有敌人,有的只是你的选择,通过高考和大学生活,更加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去规划自己的路。
你拥有了更多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在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下,做一个自己想做的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们崇拜伟人、为英雄鼓掌,但同时人类文明的推动离不开每一个人,平凡也能伟大。
教育是帮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