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桀为什么放着富庶的河南不待,跑到山西的安邑去等死?这事很荒诞。
夏朝末年,天下局势一片混乱。作为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夏桀的“迷惑行为”实在不少。他本来住在河南二里头这个豪华都城,地势平坦,资源丰富,怎么看都像个稳稳当当的“王者之城”。可偏偏在商汤起兵伐夏时,夏桀放弃了这里,带着人一路北迁到山西的安邑(今运城市夏县),还在那里等着商汤的军队来“送终”。这操作,别说后人难以理解,恐怕夏朝的臣民当时也一脸问号。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二里头城防太差,打仗不顶用。
二里头遗址的规模确实大,约300万平方米,比今天的很多中小城市还大。但大归大,它有个致命缺陷——没城墙。在当时的中原地区,这种“大邑无城墉”的情况很常见。因为早期的王者更注重“礼治”和“面子”,认为自己是天下共主,根本不需要防御性建筑。可问题是,商汤起兵了,带着一帮能打的部落联军,气势汹汹地杀过来。二里头这么开阔的地方,实在是个“摆拍王城”,打仗就是个活靶子。夏桀估计心里也清楚,守在这里无异于等死,于是干脆跑路,找个更好防守的地方。
2. 安邑地势险要,能靠山川掩护。
夏桀选择的安邑,虽然比不上二里头的豪华气派,但地理位置绝佳。放在今天,就是“地缘政治”的黄金地带。它位于山西南部,背靠太行山脉,东边和南边有黄河天险,周围还有不少丘陵和平原。商汤的军队想打过来,基本就得绕过太行山或者渡过黄河,这可不是小事。夏桀估计是想用这片山川地势挡住商军的进攻,来个“反击战”。只可惜,天算不如人算,商汤不仅突破了防线,还把安邑作为最后的决战地,直接干掉了夏朝。
3. 内部叛乱逼宫,他被迫迁都。
夏桀北迁,不完全是因为商汤的威胁,他自己的内部也出了问题。从史料来看,不少夏朝贵族和臣民早就对夏桀不满,甚至直接投靠了商汤。《墨子》和《尹至》都提到,商汤在伐夏时,很多夏国人主动“跳槽”,加速了夏朝的灭亡。这种内裂,可能让二里头变得极其不安全,夏桀不得不带着忠诚的部下逃到安邑——这片曾是夏朝“龙兴之地”的地方,试图重新站稳脚跟。可惜,他低估了商汤的能力,也高估了自己还能号令天下的威望。结果,安邑还是成了夏朝的大墓地
夏桀北迁安邑,既是军事防御的失败尝试,也是内部政治动荡的结果。他想要利用地势和民心重振夏朝,结果却在鸣条之战中彻底败亡。夏桀的问题,在于他一边昏庸无道,一边又自视过高,最终不仅没守住“王者之城”,连最后的退路都没了。
用户10xxx13
不对,夏桀都城应该还在二里头。夏朝和商朝一样经常迁都,夏禹最初国都在今河南禹州,后迁都阳城,阳城为今登封,登封古代是洛阳的县,夏禹孙子太康迁都斟鄩,斟鄩一说是今洛阳偃师县的二里头遗址,另一说在临县巩义,巩义古代也是洛阳的县。太康之后夏朝继续迁都数次,最终夏桀又迁回斟鄩。值得注意的是,被疑为斟鄩所在地的洛阳偃师县除了有二里头遗址,还有个商都遗址,汉书记载商汤灭夏桀后定都地西毫也在洛阳偃师,因而偃师另一处遗址应该是商汤灭夏定都地西毫。之所以选西毫,是因为商汤的祖先帝喾(黄帝曾孙,三皇五帝之一)定都地也在西毫。毫也有说在商丘郑州等地,有三毫(西毫 南毫 北毫三处商都)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