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在党的七大会议上,看到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不给我党早期领导人凯丰同志投票,毛主席三次给凯丰同志解释。
大家之所以不给凯丰投票,这是因为在红军时期,他是博古、李德的支持者,在遵义会议上,凯丰甚至不赞成毛主席领导红军。
看着毛主席耐心得在会议上为自己解释以前的错误,凯丰眼睛湿润了,他脑海里闪现出了遵义会议时的情景……
1935年1月,在毛主席、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历时三天的遵义会议终于召开。
遵义会议的主要讨论重点,是检讨第五次反围剿和湘江战役等诸多战役失败的原因。
面对一次次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李德等人却仍在推卸责任,李德说道:“总的来说,中央在军事指挥上是没有多大错误,之所以会出现一系列失败,这是因为敌人太过强大,而我军武器装备落后,在白区力量薄弱,红军各部队配合也不到位。”
面对李德这样推卸责任,一会后,彭德怀起身发言道:“李德同志,你这是推卸责任,我看,如果红军再由你和博古同志指挥,红军将陷入极端危险之中。”
朱德起身发言到,红军绝不可让博古、李德指挥,李德这完全是在纸上谈兵,瞎指挥。
周恩来、张闻天、聂荣臻等人发言时,同样批评了博古和李德二人,建议撤销博古、李德他们的军事指挥权。
根据历史记载,遵义会议参会代表一共是20人,绝大多数人都投票表决建议撤销博古的军事指挥权。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党早期领导人,时任中央候补委员的凯丰同志,却公开支持博古,他也是遵义会议上唯一一个支持博古的干部。
二、凯丰为何会支持博古凯丰之所以会支持博古,这和他特殊的革命经历,是有一定关系的。
1927年年底,大革命失败后,凯丰在党组织安排下,前往苏联中山大学学习,也正是在这所学校,凯丰认识了博古。
1930年,凯丰奉命回国,同年年底,在博古介绍下,凯丰加入我党。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凯丰一直用的是本名何克全,回国之后,他才用上了凯丰这个化名,这个化名也伴随了他的一生。
后来,在博古推荐下,凯丰还进入中央任职,这从凯丰能够成为遵义会议20名代表就可以看到,也正是因为有着这种特殊关系,凯丰才会如此支持博古。
当然,凯丰支持博古,还因为凯丰这些留苏干部,他们骨子里认为“山沟里是打不出胜利的”,他们受到苏联革命思想影响比较深,他们一味得相信,只有城市武装革命,才能取得胜利。
回到遵义会议这个话题,在大家纷纷发言批评博古和李德时,凯丰却站起来力挺博古,不仅如此,他还批评毛主席说道:“我看你的军事指挥能力,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你不就是读了《孙子兵法》等几本兵书吗?”
面对凯丰的讽刺,毛主席没有生气,而是冷静得回击凯丰说到,那你读过吗?你知道《孙子兵法》有多少章节吗?
一时间,凯丰是哑口无言。
据说,遵义会议前后,凯等不但在会议上支持博古,私底下,凯丰也多次找到聂荣臻等一些同志谈话,凯丰试图说服聂荣臻等人支持博古,显而易见,聂荣臻是不可能答应的,聂荣臻明白,只有毛主席的领导,革命才能取得胜利。
遵义会议后,中央最终做出决议,由周恩来同志担任主席团最高领导人,毛主席成为主席团三人成员之一。
博古、李德从此退出中央领导核心。
会议结束后,凯丰还对这个结果很是不服气。
三、凯丰知错能改很多年之后,凯丰的儿子何明回忆到,父亲是遵义会议中唯一一个支持博古的人,不过,他从不搞阴谋诡计,也知错能改。
的确如此。
遵义会议之后,周恩来虽是主席团最高领导人,可是无私的周恩来,却甘愿让出军事指挥权,甚至周恩来还一次次维护毛主席的领袖权威。
毛主席成为红军的实际军事领导人后,他指挥了四渡赤水等一系列惊艳世界的著名战役,也正是在毛主席领导下,红军最终跳出了几十万国民党军构建的包围圈。
四渡赤水等战役,让凯丰真正意识到,毛主席是一位真正的军事天才,也只有他,才能带领我党取得革命胜利。
就这样,凯丰对毛主席的态度,有了很大改变。
1935年6月,红一、红四两大王牌主力,在四川会师。
看到中央红军兵员只有一两万人,张国焘开始滋生了另立中央的野心。
几个月后,在张国焘阴谋越来越明显时,凯丰不但在各种会议上力挺毛主席,和张国焘坚决做斗争,他还第一个写文章大力批评张国焘,凯丰在文章中直言不讳得批评张国焘想建立联邦政府,这是想将中央也“联邦”进去。
为此,张国焘对凯丰异常恼火,在中央会议上,张国焘多次提议,要处罚凯丰。
在这件事上,很多中央领导人看到了凯丰忠诚的,知错能改的一面。
抗战胜利后,凯丰被派往东北搞宣传工作。毛主席对凯丰是重视的,凯丰在东北创办《东北日报》后,毛主席还为报纸亲自题字。
1952年,凯丰调到中宣部担任副部长,可以说,凯丰同志为新中国的宣传工作,是作出了很大贡献的。
1954年,因为过度劳累,再加上凯丰对身体不重视等原因,凯丰确诊癌症。
得知凯丰的病情,毛主席第一时间派人去看望他,毛主席特意让人转告他,不要对当年遵义会议的事情,有思想包袱,安心养病。
毛主席这番话让凯丰非常感动,这么多年来,凯丰对自己当年顶撞讽刺毛主席之事,一直内心不安,毛主席这番话在一定程度上解开了凯丰的心结。
之后,毛主席指示有关方面,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治好凯丰同志,遗憾的是,凯丰已经病入膏肓,1955年3月,49岁的凯丰因病去世。
从毛主席和凯丰的历史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毛主席对党内同志的包容和关怀,也看到了毛主席始终践行着党内团结这四个字,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在遵义会议后,凯丰同志对我党同样是作出了卓越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