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江姐策反的特务黄茂才,1981年渣滓洞狱友为他作证:他是功臣

丁一丁北 2024-11-24 22:14:34

引言:

江姐,一个让无数读者为之感动和敬佩的传奇女性。在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关押在渣滓洞的日子里,江姐没有屈服,而是策反了一名国民党特务。这个特务,就是渣滓洞的少尉看守黄茂才。黄茂才帮助江姐与外界党组织取得联系,冒着极大风险为革命事业作出贡献。然而,在江姐壮烈牺牲30多年后,当年的狱友们才为他作证还清。这位被江姐策反的特务,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转折?又为何直到1981年才得到平反?

一、出身贫寒,误入歧途

黄茂才出生在四川自贡荣县杨佳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祖祖辈辈都以种地为生,靠着租种地主的土地,勉强糊口度日。黄茂才虽家境贫寒,却天资聪颖。在族人办的学堂里苦读几年,掌握了一些文化知识。

然而,美好的求学时光并未持续太久。父亲的去世,让家里的重担落在了年仅十几岁的黄茂才肩上。为了帮母亲照顾弟妹,他不得不辍学回家。几年后,黄茂才娶了邻村的杨淑琼为妻,日子虽然清贫,但夫妻俩相敬如宾,其乐融融。

正当黄茂才对美好生活充满憧憬时,国民党发动的内战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战事吃紧,国民党到处抓壮丁充当炮灰。年轻力壮的黄茂才自然是被征兵的对象。母亲惶恐不安,生怕儿子上了前线有去无回。

无计可施之下,母亲想到向地主家的少爷刘重威求助。原来,刘重威是国民党川康绥靖公署的一名老牌特务,母亲寄希望他能帮儿子谋个一官半职,免于当兵卖命的厄运。

刘重威见黄茂才相貌堂堂,有几分文化,便答应了母亲的请求,将黄茂才招为麾下。就这样,为了生计,黄茂才误入歧途,成了国民党的特务。刘重威还给他捎带了个准尉军衔,从此,黄茂才算是吃上了"皇粮"。

1945年的一天,刘重威通知黄茂才,要调他去渣滓洞当看守。渣滓洞位于重庆歌乐山下,环境阴森恐怖,专门关押共产党员等革命者。黄茂才虽然心存疑虑,但迫于生计,也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初到渣滓洞,监狱长李磊告诉黄茂才,这里关的都是穷凶极恶之徒,不能有丝毫怜悯之心。从此,黄茂才便在内院担任起了看守犯人的工作。虽然性格善良,但为了生存,他也只能装出一副凶恶的面孔。

谁能想到,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正是在这个吃人的牢笼里,黄茂才与江姐等革命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启了他弃暗投明、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人生篇章。

二、初识革命者,思想萌生动摇

刚到渣滓洞时,黄茂才还以为这里关押的都是十恶不赦的罪犯。他按照上级的指示,对犯人们严加看管,言语粗暴,态度蛮横。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茂才渐渐发现,这些所谓的"罪犯"与他想象的大不相同。

狱中的大多数人都是知识分子,谈吐不凡,举止有度。即便身陷囹圄,他们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常常在牢房里激烈地讨论国家大事。黄茂才虽然文化不高,但也能感受到他们话语中透露出的真挚情感和博大胸怀。

黄茂才开始对这群特殊的犯人产生了兴趣。他偷偷翻看了一些案卷资料,了解到他们都是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因为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而被关押于此。这些人不畏强权,挺身而出,为广大劳苦大众争权益,黄茂才内心深处油然而生一股敬佩之情。

监狱里关押的女犯并不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个叫曾紫霞的姑娘。案卷显示,曾紫霞出身名门,父亲是国民党四川省财政厅的高官。然而,她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加入了共产党,并与同是共产党员的刘国志结为连理。

一个女科长的千金,没有选择过锦衣玉食的生活,反而甘愿吃苦受累,这让黄茂才百思不得其解。好奇心驱使他去找曾紫霞搭话,得知她和自己同是四川内江人,也算半个老乡。

曾紫霞虽身处囹圄,但谈吐风趣幽默,一点也不见颓丧之色。她向黄茂才讲述了自己参加革命的初衷,讲述了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中的悲惨生活,讲述了共产党人不畏艰险、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她的一番话,让黄茂才对共产党人有了全新的认识。

正当黄茂才对革命之路有所触动时,渣滓洞又来了一批新犯人。为首的是一个身材瘦小、满脸伤痕的女子。尽管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但她昂首挺胸,目光炯炯,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说不出的气质,让黄茂才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

从档案上看,这个女子名叫江竹筠,是一名坚强的共产党员。令黄茂才惊讶的是,江竹筠竟也是自贡人,与他同乡。江竹筠的英勇事迹在狱中犯人中广为传颂,他们亲切地称她为"江姐"。

江姐的到来,让狱中的气氛为之一振。黄茂才经常看到她和曾紫霞等人在一起讨论革命形势,分析犯人的案情,还给大家讲党的政策主张。江姐虽身陷牢笼,但对革命的信念丝毫没有动摇,反而更加坚定了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

江姐的言行举止,深深触动了黄茂才的内心。他开始反思自己作为国民党特务的所作所为,开始对革命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向往。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向江姐、曾紫霞她们学习,要为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做些什么。

就这样,在与江姐、曾紫霞等革命者的接触中,黄茂才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逐渐认识到自己所效力的国民党政权是一个腐朽透顶的反动政府,是广大人民的压迫者和剥削者。相比之下,共产党人为民除害的革命理想,无疑代表了历史的潮流和正义的力量。

三、冒险帮助革命,建立秘密交通线

思想的转变,让黄茂才萌生了帮助革命者的想法。他知道,在国民党特务的眼皮底下做这种事,无异于身涉险境,稍有不慎便会落入万劫不复之地。然而,曾紫霞对他的信任和期望,江姐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使黄茂才下定了冒险一搏的决心。

机会很快就来了。一天,曾紫霞神秘兮兮地把黄茂才叫到了牢房门口,急切地说道:"老乡,狱中的同志们想要传一封信到外面,你能不能帮个忙?"黄茂才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真到了这一刻,心里还是不免忐忑起来。他环顾四周,见无人注意,便一咬牙答应了下来。

就这样,黄茂才冒着极大的风险,将曾紫霞交给他的信带出了渣滓洞,转交给了外面的党组织。这是他第一次为革命做事,内心既紧张又兴奋。令他没想到的是,外面的党组织对他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委托他继续充当狱内外的联络人。

从此,黄茂才成了狱中共产党员的"自己人"。他利用看守的便利,频繁地在狱内外传递信息,将外界的情况告诉江姐等人,又将他们的意见带到外面。凭借着机智和勇气,黄茂才成功地建立起了一条秘密交通线,大大方便了狱中共产党员与外界的联系。

黄茂才冒着生命危险,屡次充当革命者的"邮差"。他将外界送来的物资和信件,巧妙地藏在牢房内的角落或夹层里,然后趁人不备时转交给江姐等人。同时,他还负责将狱中共产党员写好的传单、标语等材料带出渣滓洞,转交给外面的接头人。

为了避免引起敌人的怀疑,黄茂才在传递信息时采取了许多巧妙的伪装手段。有时,他将纸条藏在饭菜中送进牢房;有时,他又将信件缝在衣服的夹层里,神不知鬼不觉地带出监狱。就这样,在黄茂才的帮助下,狱内外的革命者得以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斗志。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迫切需要了解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动态。江姐等人通过黄茂才,将狱中同志对时局的分析判断,以及重庆各界的思想动态,及时传递给了党中央,为党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黄茂才为革命冒险的事迹,狱中的同志们都看在眼里。为了表达谢意,江姐和曾紫霞等人不顾牢狱之灾,利用晚间休息时间,偷偷织了几件毛衣送给黄茂才。那质朴的毛线,粗糙的针脚,饱含了革命者对黄茂才的深深情谊。

然而,好景不长。一次,黄茂才在传递信件时,险些被另一名看守发现。情急之下,他只好将信件塞进了嘴里,险些窒息。事后,江姐得知此事,连连叮嘱黄茂才要提高警惕,不能让敌人抓到把柄。

尽管如此,黄茂才依然没有放弃为革命服务的决心。他继续利用一切机会,收集情报,传递消息,成为了狱中共产党员最信赖的"自己人"。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在那个人人自危的牢狱之中,黄茂才不顾个人安危,为革命事业冒险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和赞颂。

四、江姐壮烈牺牲,黄茂才失去联络

1949年11月14日,对于渣滓洞的革命者来说,这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江姐和她的战友们从容就义,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坚贞信念和高尚品格。

就义前夕,江姐把黄茂才叫到跟前,神情庄重地对他说:"老乡,我就要走了。革命的道路还很长,希望你能坚持到底,不要动摇!"黄茂才红着眼圈,连连点头表示一定不负所托。江姐又嘱咐他要多保重,等革命胜利后,一定要去看望自己的父母。

行刑那天,黄茂才和其他看守一起,押送江姐等人前往刑场。一路上,江姐和战友们昂首挺胸,齐声高唱《国际歌》,慷慨激昂的歌声响彻云霄。他们对黄茂才报以亲切的目光,仿佛是对多年战友的道别。

"砰!砰!砰!"刽子手扣动了扳机,英雄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黄茂才强忍悲痛,目送江姐等人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将江姐等人的遗志传递下去,誓与革命同在,与敌人斗争到底!

江姐牺牲后,曾紫霞、刘国志等幸存的共产党员先后被押解到别处。渣滓洞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先活跃的革命气氛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死寂和恐怖。黄茂才失去了所有联系,一度感到十分彷徨。

然而,江姐壮烈就义的场景,始终浮现在黄茂才的脑海中。她临终前的嘱托,更是激励着黄茂才继续为革命事业而奋斗。他想方设法打听曾紫霞等人的下落,希望能够重新建立起联系,继续当好革命者的"自己人"。

命运弄人,让黄茂才的愿望成了泡影。1949年底,随着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岌岌可危。为了逃避审判,渣滓洞的头目李磊等人草草处决了大批革命者,并销毁了大量档案材料。黄茂才虽然躲过了这场屠杀,却也从此与革命失去了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黄茂才脱下军装,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然而,江姐等革命先烈的义举,却从未在他心中褪色。他常常回忆起在渣滓洞的点点滴滴,回忆起江姐、曾紫霞给予他的信任和期望。他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为党和人民多做贡献,以告慰革命先烈在天之灵。

尽管阶级成分不好,但黄茂才积极工作,诚恳待人,很快便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他先后被选为村民小组长、生产大队会计,为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殚精竭虑。然而,一个"国民党军官"的身份,毕竟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在黄茂才的头上。

文化大革命期间,黄茂才被打成了"阶级异己分子",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他本可以拿出江姐生前给他的信件,证明自己是革命者的"自己人",但他始终没有这样做。他不愿意让敌人发现自己与江姐的交往,以免连累甚至危及当年的革命战友。

黄茂才含辛茹苦,咬紧牙关,硬是扛过了那段难熬的岁月。直到1978年,随着拨乱反正工作的展开,他才得以昭雪平反。然而,当年在狱中结下的革命情谊,却再也无法诉说了。江姐等革命先烈虽已长眠地下,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黄茂才前行。

五、晚年生活清贫,革命精神永存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黄茂才度过了几十个春秋。家乡人都说,黄茂才是个传奇。他年轻时当过国民党军官,解放后又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真可谓是个奇人。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曾在渣滓洞里结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情谊。

晚年的黄茂才,生活十分清贫。由于家庭出身不好,加之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划为"阶级异己分子",他的工资待遇一直很低。儿女们虽然都已成家立业,但也都面临着生活的压力,难以对老人提供更多的帮助。

即便生活再困难,黄茂才也从未向组织伸手要过一次补助。他常说:"我这条命是江姐他们给的,人都已经为革命牺牲了,我还有什么资格向党要这要那呢?"就这样,黄茂才靠着微薄的退休金,简朴度日,无怨无悔。

然而,生活的贫困丝毫没有影响黄茂才革命意志的坚定。在他的影响下,子女们也都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经常教育子女要牢记江姐等革命先烈的事迹,要永远听党的话,为党和人民多做贡献。

每逢清明节、烈士纪念日,黄茂才都要到烈士陵园祭奠江姐等人。即便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他也要拄着拐杖前往。一支红烛,一束白花,寄托着黄茂才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怀念和崇敬之情。

有一年清明,黄茂才的身体突然恶化,医生要求他必须卧床休养。但他执意要去祭奠烈士,连打针吃药都顾不上。直到儿女们发誓替他扫墓,老人才黯然躺下。那天,黄茂才躺在床上,眼角噙着泪花。儿女以为他是因为身体痛苦,劝他节哀保重。谁知,黄茂才却说:"我是想起了江姐。临死前,我答应过要替她看望父母,可最后还是没能做到。我对不起江姐啊!"

江姐牺牲时,黄茂才不敢贸然去看望她的父母,生怕引起敌人的怀疑,殃及池鱼。后来,黄茂才几次托人打听江姐父母的消息,但都杳无音信。直到晚年,他才得知,江姐的父母早已在解放前去世,想要实现当年的诺言,已是不可能了。

晚年的黄茂才,常常回忆往事,眷恋着革命战友的点点滴滴。然而,曾与他并肩战斗过的战友,如今都已不在人世了。每每忆及此,黄茂才都禁不住潸然泪下。他常说:"我这一生,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在渣滓洞结识了江姐等革命前辈。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前行!"

2002年,黄茂才在儿女的陪伴下,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弥留之际,他握着儿女们的手,一再叮嘱他们要永远听党的话,为党和人民多做贡献。他的眼角,渗出了欣慰的泪花。

黄茂才,这位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他对革命战友的那份深厚情谊,他为革命事业冒险献身的精神,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彪炳千秋,永垂不朽!

0 阅读:46

丁一丁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