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北伐,街亭之战惨败,局势急转直下。诸葛亮率蜀军残部退回西城,刚至城下,探马来报:“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正朝西城杀来!” 此讯如惊雷,震得城中人心惶惶。
诸葛亮登上城楼远眺,只见远方尘土飞扬,魏军军旗猎猎,刀枪闪烁寒光,浩浩荡荡,势如破竹。再观城内,精锐部队皆随马谡出征,如今城中只剩老弱残兵,不足两千,且粮草辎重所剩无几。如此兵力悬殊,若正面交锋,无异于以卵击石,西城瞬间便会被踏平。
诸葛亮眉头紧锁,踱步沉思。城楼下,士兵们面色苍白,手握兵器的手微微颤抖;城中百姓听闻魏军将至,哭声、喊声乱作一团,拖儿带女,不知所措。时间紧迫,每一刻流逝都似在逼近死亡的深渊。诸葛亮心中明白,常规御敌之策全然无用,必须想出一个险招,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突然,诸葛亮停下脚步,眼中闪过一丝决然。他传令下去:“将城中所有旌旗收起,藏于府库,士兵们不得随意走动、高声喧哗。打开四面城门,每门派二十名百姓,扮作清扫之人,照常清扫街道,不得慌乱。” 众人虽满心疑惑,但深知诸葛亮智谋过人,军令如山,只得依令行事。

安排妥当,诸葛亮身披鹤氅,头戴纶巾,带着两名书童,登上城楼。城楼上,香烟袅袅,诸葛亮悠然端坐于琴案前,轻抚琴弦,琴音悠扬传出。那琴音起初平和舒缓,如春日微风,轻拂心田;渐而变得深沉激昂,似金戈交鸣,回荡山谷。
此时,司马懿率大军已至城下。先锋官见城门大开,城中百姓若无其事地清扫街道,忙回报司马懿。司马懿心中一惊,勒住战马,抬眼望去,只见城楼上诸葛亮神态自若,焚香操琴,两名书童分站两旁,神色平静。司马懿凝视城楼,听着那起伏的琴音,心中疑虑顿生。
他身旁的儿子司马昭忍不住说道:“父亲,诸葛亮城中定是空虚,我们速速攻城,必能擒获诸葛亮!” 司马懿瞪了司马昭一眼,沉声道:“你懂什么!诸葛亮一生谨慎,从不弄险。如今城门大开,此中必有诈。若贸然进城,恐中其计。” 说罢,他又仔细观察城中动静,只见百姓清扫动作平稳,毫无慌乱之态,再听那琴音,虽节奏时有变化,却始终沉稳,不见丝毫紊乱。

司马懿心中愈发踌躇。他深知诸葛亮智谋超群,自己多次与之交锋,皆落下风。此次若轻易进城,万一陷入埋伏,十五万大军必将折损于此,自己也性命不保。可若就此退兵,又恐错失良机。一时间,司马懿在城下进退两难,心中如乱麻般纠结。
城楼上,诸葛亮看似悠然抚琴,实则内心紧张万分。他余光瞥见司马懿在城下犹豫不决,手中琴弦微微一颤,发出一声细微的杂音。这杂音瞬间被琴音掩盖,但诸葛亮心中一凛,暗忖:“司马懿心思缜密,这一丝杂音,千万不要被他察觉。” 他强自镇定,调整气息,琴音再度恢复平稳,且愈发激昂。
司马懿听到那一丝杂音,心中一紧,刚欲下令攻城,却又听琴音恢复正常,且更为高亢激昂,仿佛在向他挑衅。他心中疑惑更甚:“这琴音变化,究竟是诸葛亮故意为之,还是真有埋伏?若有埋伏,这琴音便是诱我进城的信号;若城中空虚,这琴音不过是他故作镇定。可诸葛亮行事向来滴水不漏,怎会轻易露出破绽?” 司马懿反复思量,冷汗从额头渗出,浸湿了鬓角。

就在司马懿举棋不定之时,城楼上的诸葛亮突然站起身来,高声喊道:“司马都督,别来无恙!今日光临寒城,为何止步不前?城内虽无美酒佳肴,却有这悠悠琴音,都督不妨进城,与亮共赏!” 司马懿心中一惊,以为诸葛亮识破了他的心思。他看着诸葛亮那自信的笑容,愈发觉得城中必有埋伏。略一思索,司马懿下令:“后队变前队,速速退兵!”
司马昭急道:“父亲,为何退兵?此时进城,定能活捉诸葛亮!” 司马懿哼了一声,道:“你看诸葛亮那镇定自若的模样,城中岂会无埋伏?若我们贸然进城,正中其计。退兵,不可中计!” 说罢,大军缓缓后退,渐渐消失在远方。
待魏军远去,城中百姓和士兵们长舒一口气,纷纷涌上城楼。有人问道:“丞相,司马懿为何退兵?” 诸葛亮笑道:“司马懿生性多疑,他见我城门大开,城中百姓如常,以为有伏兵。我故意露出一丝破绽,又以琴音迷惑他,他便更加确信有诈,故而退兵。” 众人恍然大悟,对诸葛亮的智谋佩服得五体投地。

诸葛亮望着魏军远去的方向,心中却并无喜悦。他深知,此次虽以空城计退敌,但蜀汉北伐大业已遭受重创,前路依旧艰难重重。然而,他目光坚定,心中已在谋划下一步的战略,为兴复汉室的理想,继续在这乱世中,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