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114个状元之中,若要说哪位状元的官职达到了最高的地位,答案绝非只有一个。因为许多状元中有不少人都曾担任过正一品大学士的职位。然而,如果要说哪位状元的官职达到了最低的地位,答案同样也不仅限于一个。其中有几位状元终其一生都没有升迁,始终只是担任着六品官职。
但是,如果要说哪位状元的官职晋升最为缓慢,而且一生中的官职都显得相当微不足道,毫无疑问,那个人就是道光六年的状元朱昌颐。
◑ 科举之路多磨难
朱昌颐,出生于浙江海盐一个贫困的百姓之家,他的一生曲折而辛酸,却又充满了奇遇和坚持。
早在他五六岁的时候,就显示出了极高的天赋,被当地人誉为神童。他的聪慧和悟性在同龄人中独秀,引起了众人的好奇心。然而,历史上凡是有“神童”称号的人,结局大多不善,所以人们对朱昌颐的未来充满了担忧。
然而,朱昌颐并没有辜负众望,他从小便展现出对知识的无限渴望和执着追求。父亲看到他的天赋,将他送入私塾,希望他能通过科举这条路来改变朱家的命运。朱昌颐毫不懈怠,一路过关斩将,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于18岁那年成为秀才。但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遂,从嘉庆七年开始,他参加了三次乡试,结果都无缘举人的头衔。科举时代供养一个读书人十分不易,朱昌颐的求学之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然而,朱昌颐并没有放弃,他决心不忘初心,坚持追逐功名。为了能够深造学问,他有幸被选为拔贡,进入国子监学习。这是他的一个转折点,他对于知识的渴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国子监的十余年间,朱昌颐不断努力,对于学问的热爱和执著越发深厚。
然而,上天似乎并不垂怜这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尽管朱昌颐经历了这么多的努力和奋斗,他在乡试中两次不第,进士梦看似依然遥远。
然而岁月无情,转机终于在道光元年到来。朱昌颐在国子监朝考中名列一等,被选为小京官,以户部主事用。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朱昌颐终于成为了一名官员。然而,清代读书人最注重的还是出身,即便是当了官,内心深处还是有一个进士梦在驱使着他。
◑ 七次调任皆为六品
道光五年,朱昌颐再次参加顺天乡试,经过层层考试的磨砺,终于如愿以偿考中举人。紧接着的会试中,他厚积薄发,再次取得了进步。
然而,道光六年的殿试会让他付出更多努力。朱昌颐41岁,相较于那些早有成就的状元们,算是大器晚成的一类。虽然晚一些,但他有了状元的头衔,多年的辛劳终于有了回报。状元这个金字招牌,给他的仕途前程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按照惯例,状元一甲一名授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的官职。但朱昌颐却是一个例外,他之前曾以监生身份出任户部主事(正六品)。虽然说官职降了半级,但实际上这是仕途的新起点。大部分状元的升迁过程都是相对顺利的,一般每三年都会调整职务,并且有一个上升的趋势。
进入翰林院三年后,朱昌颐的官职再次发生了变动,被调往鸿胪寺担任赞善(正六品)。鸿胪寺并不是一个重要的衙门,而赞善也只是一个最低级的官职。对于一个状元来说,担任这个职务有些大材小用。
根据《郎潜纪闻》的记载,朱昌颐智商很高,但情商却很低。他的座师是当朝权臣穆彰阿,同年考中进士的同学们都利用这种关系在朝中谋求官职。唯独朱昌颐不愿意攀附权贵,一心追求清高,生怕自己被人视为攀附权贵的人。
然而得罪了穆彰阿可是很严重的后果。朱昌颐在赞善的位置上没有待太久,道光十一年,被御史弹劾,指责他在主持祭祀时失去庄严,被调为光禄寺署正(正六品)。这是朱昌颐第四次官职变动。虽然品级没有变动,但实际上已是贬官了。
经历了这一次打击之后,朱昌颐对自己的前途产生了忧虑。如果是一个意志薄弱的人,恐怕会选择辞官归隐。但朱昌颐并不是轻言放弃的人。他蛰伏了一段时间,道光帝对他考中状元的处境表示同情,并调他为吏部主事(正六品),这是他第五次变动。从他考中状元到现在已经过了十多年,而和他同科的榜眼贾桢已经官至工部侍郎。
道光二十一年,朱昌颐在京察中获得一等,按照惯例,他应该会有升官的机会。然而,穆彰阿对他仍然心存不满,于是朱昌颐被调任都察院经事(正六品),这是他第六次官职变动。朱昌颐熟读儒家经典,人品和官声都是不错的,他希望能够成为一位正直的言官。
道光时期,京城官场中以穆彰阿和曹振镛为首的大臣,都奉行“无事为安”的准则。然而,朱昌颐却是个例外,他勇于直言,对时弊发表自己的看法,打破了官场上的“和谐”气氛。
文献中记载着朱昌颐“洞悉利害,任事实心,弹章无所避忌”。因为没有后台,而且喜欢出风头,这样的官员是不会长久的。
道光二十七年,朱昌颐因为“弹劾不实,无视法度”的罪名,被革职处分。在官场上工作了二十多年后,他又回到了解放前的原点。
咸丰登基后,严厉打击穆彰阿一党,决心整顿清政,并开始重用道光时期受到穆彰阿打击的官员。朱昌颐奉命入京,咸丰帝仍然赏识他的才华,并任命他为吏部主事。这是朱昌颐第七次官职变动。
此时的朱昌颐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雄心壮志。咸丰五年,71岁的朱昌颐病逝。他虽然是状元出身,历经三十多年的宦海生涯,经历了七次官职变动,但最终却原地不动。可以说,他是清代最窝囊的状元,这一点一点都不夸张。
贫困家庭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