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老总与贺老总,对粟裕大将的评价,为何有很大区别?
1958年,北京中南海。两位开国元勋正在激烈交谈,话题围绕着一个人——粟裕将军。彭德怀眉头紧锁,语气严肃“粟裕同志最近有些不对劲,工作上态度强硬,不够变通。”贺龙却笑着摇头“老彭啊,你太严厉了。粟裕是条汉子,为人正直,对党忠诚。”两人对粟裕的评价为何如此不同?这背后又有什么故事?
说起粟裕,可真是个传奇人物。这位常胜将军,打仗如吃饭喝水般熟练,可到了晚年却遭遇了不少坎坷。
且说1984年,粟裕大将离世,火化时从骨灰中发现了3枚弹片。这些小玩意儿在他脑袋里藏了大半辈子,害得老人家没少受罪。可就是这么个浑身是伤的老将,在建国后还为国家做出了不少贡献。
再往前倒推,到了1962年。那会儿粟裕已经年过半百,可还是满腔热血。他跑到福建前线,给当地军区出了个“锦囊妙计”,帮了大忙。这位老将军,打起仗来可真是一套一套的。
要说粟裕最威风的时候,得数1948年那会儿。中央看他本事大,想让他接手华东野战军。换了别人,有这么大的权力还不乐得合不拢嘴?可粟裕倒好,非要给陈毅留着领导职务。这人啊,真是不贪权不慕名。
再往前说说1947年的事。上头让粟裕去指挥华野几个纵队,这可是个露脸的好机会。可粟裕琢磨着,这是陈毅的部队,自己去指挥不太合适。最后他主动请缨,跟陈毅一块儿去了。这份识大体的精神,着实让人佩服。
要说粟裕最出名的战绩,那可得数孟良崮战役。那仗打得,那叫一个漂亮!当时敌我实力悬殊,国民党那边美式装备齐全,我们这边可就寒酸多了。可粟裕愣是凭着一股子劲儿,把敌人主力部队张灵甫给困在了孟良崮。
这仗可不好打。孟良崮地势险要,张灵甫占据高处,我军进攻困难重重。更要命的是,敌人的援军正在赶来。粟裕必须速战速决,不然就要被包围了。这场仗打得好,直接影响了整个解放战争的走向。
打完仗还得处理战俘,这活儿可不轻松。光是孟良崮战役,就俘虏了近2万人。粟裕主张对战俘以教育为主,不打不骂不搜腰包,还特意安排人照顾伤员。这一招高啊!那些原本以为会被虐待的战俘,没想到受到这么好的对待,都惊呆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教育,大部分人都真心认同了共产党。有些年轻士兵还加入了解放军,成了自己人。这一招,可真是化敌为友的妙计。
粟裕不光会打仗,为人处世也是一把好手。他性格耿直,不会拍马屁,做事认真。有时候太较真儿了,让人觉得不好相处。可就是这样一个直来直去的汉子,愣是把革命事业干得风生水起。
说起粟裕的本事,可真不是盖的。在1000多个开国将帅里,能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没几个,他就是其中之一。更厉害的是,粟裕越打仗越来劲。一般人遇到难啃的骨头都想绕道走,他倒好,越是危险的仗越能打出花来。
陈毅曾经夸他“这小子真有两下子,越是危险的仗越能打出花来。”这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粟裕不光会打仗,指挥才能也是一流的。军事谋略、战术运用,样样精通。不少人管他叫“军神”,说他德才兼备,无可挑剔。
可就是这么个本事大的人,到了1958年,却遭遇了一些非议。彭德怀和粟裕经常就军事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外人看着还以为他俩有仇呢,其实都是为了把事儿办好。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军队正规化是个大工程。彭德怀和粟裕都想为国家出力,可这事儿哪有那么容易。越着急越容易出岔子,所以他俩没少争论。到了1958年,两人的争执更多了。有人就觉得,彭德怀是不是看粟裕不顺眼啊?还有人说粟裕想抢权。
其实啊,这都是误会。粟裕这人耿直,不会拍马屁,做事认真。只是有时候太较真儿了,让人觉得不好相处。贺龙就看得明白。这老爷子性格温和,但该硬气的时候一点不含糊。当年他可是拿着两把菜刀就敢起义的主。
在贺龙眼里,粟裕是个站在人民这边的好同志。虽然有时候太较真,但都是为了把工作做好。彭德怀其实也明白这一点。他跟粟裕争论,最多也就是说粟裕工作方法不够灵活。但他知道,粟裕是真心为国家好。
到了1959年,彭德怀再次评价粟裕,这回态度大不一样了。他说“我之前对粟裕的评价有些过火了,这是我的错误。”彭德怀为啥会这么说呢?还不是被粟裕的本事折服了。
粟裕为革命付出了太多。据不完全统计,他至少负过6次伤,光是头部中弹就有2次。一般人挨这么多枪子儿早就交代了,他愣是挺过来了。但这些伤也给他留下了后遗症。有几块弹片一直留在他脑子里,没人敢给他动手术,害得他经常头疼。
粟裕将军的一生,可以说是传奇了。从战场上的常胜将军,到建国后默默奉献的老同志,他始终把国家和人民放在第一位。
有人说,粟裕就是个倔脾气,不会来事儿。可正是这份执着,才造就了他的非凡成就。有人说,这样的英雄不食人间烟火。可谁说英雄就得圆滑世故?粟裕用一生证明,真正的英雄,就该有棱有角,刚正不阿。
胡编乱造 没看出到底要说什么
又开始瞎编乱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