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李世民第三子,连毛主席都高度称赞,却因血统问题无缘帝位

此刻尽是空虚 2025-02-02 11:10:56

【前言】

在咱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不少传奇人物由于各种各样的缘由,最终没能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他们的才能和志向也就这样变成了一段段传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李恪,便是这当中很具代表性的一位。

李恪这人啊,在不少史书中都被说成是聪慧绝伦、才学出众。唐太宗对他甚是喜爱,他自己也曾满心期盼,渴望着能坐上那皇位。只可惜,因着各种各样的缘由,他最终还是没能成功,落得个凄惨的结局,匆匆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李恪的经历反映出唐朝初期的权力纷争和皇室内讧。他那悲惨的命运不禁让我们深思:一个人的才华和志向,如果无法与当下的时势及自身的处境相契合,那又能施展出多少呢?野心和现实相互撞击,又会引发何种灾难性的结局呢?

【一、天赋异禀的政治奇才】

李恪,出生在 617 年,乃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隋朝的杨妃(注:昭儿公主表述不准确,应为杨妃)。在《旧唐书》中有记载,李恪打小就特别聪明,才两岁的时候,就获封襄州刺史,到五岁时,又被封为凉州刺史,从这就能看出李世民对他有着很高的期望。

李恪那可是天资非凡,没让大家失望。他呀,书读得多,经史子集都有涉猎,在兵法方面还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李恪不光继承了李世民的英勇果断,读书识字方面更是出色,因而特别受李世民的宠爱。李世民曾跟身边的大臣讲:“我这些个儿子里面,数恪儿跟我最像,日后肯定能有大作为。”

李恪那可是深得父亲李世民的喜爱,就连祖父李渊也是对他格外看重呢。在621年的时候,年仅四岁的李恪就被李渊封为了郑国公,就这样,他成了唐朝首个被封为郡王的皇孙。过了两年,李渊还把益州赏给李恪当作他的食邑,这足以表明李恪在祖父心中的地位那是相当稳固啊。

益州地域宽广,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富足,在唐朝是极为关键的一个藩镇。李渊把这一重要地方封给了李恪,由此足以看出他对这位极具才华的皇孙抱有多么大的期望。据传,李渊甚至还断言:“我大唐的根基,最终会在益州。”这话的意思是,益州对于唐朝的命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将来有一天,大权必定会掌握在统治益州的皇子手中。

李恪一辈子掌管着益州,且把益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让益州变成了唐朝极为富庶的地方之一,给唐朝的昌盛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他在益州深得民心,益州也成了他坚实的后盾。要不是受到出身的限制,凭李恪的本事,登上皇位那是早晚的事儿。

【二、太子之争无果退居幕后】

李世民的儿子不少,可真正让他中意的就李恪一个。这李恪那是相当聪明,还特别勇猛,能征善战,李世民在他身上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李世民曾向身边人透露,打算废掉嫡长子李承乾,把李恪立为太子。但是呢,这事儿遭到了宰相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

长孙无忌坚决反对立李恪为太子,他觉得李恪的生母是隋朝公主,这身份比较敏感,而且李恪也不是李世民正宫皇后所生的儿子,要是立他为太子,肯定会引发诸多争议。受长孙无忌的左右,李世民只好把次子李泰立为太子。

这对心怀大志的李恪来讲,着实是个沉重的打击。那原本触手可及的皇位,就这么在一瞬间化为泡影。据说,在得知李泰被立作太子的消息时,李恪气得火冒三丈,将房里的东西砸了个稀巴烂。

然而李恪并未就此罢休,在背地里,他依旧在筹谋着夺得皇位的途径。有消息传出,李恪曾让亲信去拉拢宫中的太监,想要得到皇宫里边的消息,以便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他还跟一批武将往来密切,妄图在关键时候发起政变,将皇位抢到手中。

李泰太过软弱,李世民为此懊悔将他立为太子,随后把目光转向了三子李治。当李世民暗示要废掉李泰时,李恪又看到了希望,打算和李治抢夺太子之位。有人劝说李恪,称太子之位是李治的,他不该再去争抢。然而,李恪态度强硬,坚称自己才是真正有资格坐皇位的人。

然而长孙无忌又一次站了出来,拿李恪血统不纯作由头,极力主张立李治为太子。受长孙无忌的左右,李世民到底还是把李治立为了太子。李恪无奈地隐于暗处,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了翻身的可能。可他的那份野心并没有就此消失,依旧盼着哪天能够坐上那最高的位置。

【三、被讳莫及的悲惨结局】

652 年,李治登上皇位,成为了唐高宗。从这时起,李恪的悲惨遭遇便拉开了帷幕。

653 年的冬天,李恪莫名其妙地就被安上了谋反的罪名,进而被逮捕入狱。这事儿着实奇怪,毕竟李恪压根儿就没干过谋反的事儿。有说法认为,这是长孙无忌趁着李世民刚去世,高宗刚登基的时候,对李恪实施的打击和报复。

有传言称,李恪遭捕后,高宗对其施以严刑,企图迫使他承认谋反之罪。然而,李恪坚决否认,声称自己忠心耿耿。在酷刑之下,李恪痛苦万分,可依旧不承认有谋反之事。最终,长孙无忌命人在狱中投毒,致使李恪丧命。

李恪在临终之际,对长孙无忌破口大骂,斥责其大逆不道,并且断言长孙无忌的家族定会遭受恶果。据传,当狱卒们听到李恪愤怒地咒骂长孙无忌时,都不由地皱起眉头,直呼过分,毕竟他们心里也清楚,这是长孙无忌设下的阴谋。

李恪离世后,他的四个儿子被流放到岭外之地,他的女眷则被遣往唐朝陵寝,在那儿为李氏守灵,最终在冷宫中走到生命的尽头。李恪去世时是庶民身份,过了 8 年,他的名誉才被恢复,被追封为玉林郡王。可惜的是,李恪的家人再也没有转机,全都在苦役中丧命。

李恪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然而结局却颇为悲惨。他乃是李世民颇为赏识的儿子,原本有机会继承皇位,成就一番伟业。怎奈最终被卷入到权力的争斗之中,遭受了莫名的冤屈,活着的时候遭到贬谪,离世后还被加以诅咒。李恪的这场悲剧,在唐朝历史上成了一段不堪追问的过往。

【四、功过是非难断】

关于李恪,大家的评价各不相同。一些人觉得他野心太大,心怀不轨,遭到报应是上天的安排;另一些人则对他悲惨的命运表示同情,觉得他是权力争斗的受害者。

不得不说,李恪着实多次对皇位有所图谋,可谓野心不小,在那时的皇族争斗中,这也并非什么稀罕事儿。不过呢,他的才能以及治国的本事也不能被小看。要是他能够顺利登上皇位,说不定能做出一番了不起的事业,也不至于像李治那般昏庸无能了。

那当然了,李恪的野心着实有些过度了。他老是对皇位心怀不轨,最后给自己惹来了灭顶之灾。从某种程度上讲,他的悲剧也说明了一个道理,要是野心一个劲儿地膨胀,却没有与之匹配的实力,那最终只能是自己把自己给害了。

李恪的死,高宗和长孙无忌难辞其咎。他们为了权力争斗,故意给李恪设了个套,将其陷害。这种狠辣的做法,着实为后人所唾弃。高宗为了巩固权力,铲除异己,所用手段极其残忍,也致使李氏帝权从此陷入难以挽回的困境。

【结语】

总的来讲,李恪称得上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政治人物。他满怀豪情,志向远大,然而却由于自身的出身问题,最终功亏一篑。他那悲惨的命运,折射出当时皇室中亲人间相互残杀的丑恶现状,也成了权力争斗的一个典型范例。

李恪的功过是非,如今已很难去查证了,然而他的才能和志向,都完全能够被记录在史册之中。李恪既不是纯粹的善人,也并非完全的恶徒,而是一个性格和命运都颇为复杂的政治参与者。他的一生展现出了权力欲望的可怖之处,也给后人敲响了警钟,告诫他们不能贪图那些不正当的利益。

2 阅读:88
此刻尽是空虚

此刻尽是空虚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