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受儒家影响,日本人不理解,为何中国人会资助族内穷孩子上学?

德闲说历史故事 2024-10-23 01:16:4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

中国人和日本人,一个讲究家庭团结,一个注重个体独立,同样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偏偏在家族观念和族内关系上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今天咱们就要聊一聊这个奇妙的文化差异。是同一个孔圣人教出来的徒子徒孙,可是在资助族内穷孩子上学这事儿上,中日两国居然有着天壤之别的态度。

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日本传承的儒家文化,为何与中国的差别这么大?

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聊聊儒家文化在中日两国的传承和发展过程。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的根本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的“齐家”特别强调家庭和家族的责任,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中国,几千年来,家庭和家族被视为个体的根基,是每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单位。

这种“齐家”的理念让中国人把家族看作是一种“共生体”。家庭和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不仅是道德上的要求,也是社会结构的重要支撑。

这一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中随处可见,比如“百善孝为先”,强调家庭的责任和义务,而这种观念自然也延伸到对族内成员的帮助上。

一个家族的成员如果遇到困难,其他人理所当然应该伸出援手。这种帮助不仅限于物质上的资助,还包括情感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

而反观日本,儒学在传入后也经历了一段复杂的转变过程,逐渐形成了“京学派”等日本特色的儒学流派。这些流派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大量的日本本土文化元素,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修正性的解读。

在日本,儒学虽然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但它的侧重点更多地放在了“个体修为”和“社会秩序”上,而非家族内部的互助与共生。

这种修正性的儒学让日本人在处理家庭与个人的关系时,更多地倾向于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不是依赖家族的支持。

中国的家庭观念与族群责任

在中国,家族观念深入人心。无论是过去的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家庭和家族一直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在传统中国,家庭是一个小型的经济单位,家族之间互帮互助,才能维持整个家庭的生存和发展。

尤其是在农业社会,劳动和资源的共享是提高家庭整体生存能力的关键。因此,帮助族内的贫困成员,不仅是道德上的要求,也是为了维持家族的整体稳定。

这也正是为什么在中国文化中,资助族内穷孩子上学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国人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帮助家族中的孩子接受教育,不仅是对孩子个人的帮助,更是对整个家族未来的投资。

这个孩子如果学有所成,将来就能够反哺家族,为家族带来更好的发展。因此,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助,是一种长期的“投资”行为,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道德价值。

在农村地区,这种家族互助的观念更加明显。一个家族中如果有孩子考上了大学,整个村子甚至会一起为这个孩子庆祝,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不仅是这个家庭的荣耀,也是整个村子的荣耀。

而且,家族中如果有条件的人,通常会主动提出资助这个孩子,帮他完成学业,因为他们相信,这样的行为最终会给整个家族带来好处。

日本儒学的个体化与社会责任

再来看日本。在儒学传入日本的过程中,它经历了一系列的“本土化”过程,最终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儒学体系。

尤其是在江户时期,日本的“京学派”朱子学者通过一系列的学术和社会实践,推动了儒学的“日本化”。这种“日本化”的儒学,与原来的儒家思想有了很大的不同。

在日本的社会结构中,家庭和家族虽然也很重要,但更多的是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主性。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和佛教思想也对日本的家庭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与中国强调家族内部的共生和互助不同,日本社会更强调个人的责任和自我奋斗。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一个孩子的教育责任主要由他的父母承担,而不是整个家族。日本人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依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而不是依赖他人的帮助。

这种观念的差异,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中国人愿意资助族内的穷孩子上学,而日本人则觉得这不是他们的责任。

对于日本人来说,这种行为甚至可能被视为对孩子父母的一种“不信任”,仿佛是在说:“你们自己没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的孩子,所以需要别人来帮忙。”这种观念上的差异,让日本人很难理解中国人在资助族内孩子上学时的那种理所当然的心态。

中日两国在家族观念上的差异,实际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在中国,家族是一个整体,家族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责任。

帮助族内的穷孩子上学,是一种对家族责任的体现,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而在日本,个体的独立性被放在了更高的位置,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和责任,家族的影响相对较弱。

这种差异并不是简单地好坏之分,而是两种不同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下的选择。在中国,农业社会的传统使得家族内部的互助成为生存的必要手段,而在日本,封建制度下的武士文化和儒学的本土化解读,则让个体的责任和自我奋斗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

这种差异,既体现在家庭内部的关系上,也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在现代社会,这种差异依然存在。虽然中日两国都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但家庭和家族的观念依然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在中国,家庭仍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和支持被视为理所当然。而在日本,虽然家庭也很重要,但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被放在了更高的位置。

这种文化观念的差异,决定了中日两国在许多具体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包括资助族内穷孩子上学这样的事情。

儒学虽然是中日两国共同的文化根基,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它也可以演变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参考资料:

《儒学的日本化:近世日本京学派思想研究》 澎湃新闻 2023-11-29

0 阅读:2

德闲说历史故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