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哀帝即位后,王莽为何主动辞官?王莽的政治斗争水平有多高?

转转历史迷 2025-02-15 15:45:40

在公元前7年的时候,汉朝迎来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第十二位皇帝汉成帝因病离世。而在此之后,汉哀帝便顺理成章地接过了皇位,开启了属于他的统治时期。

可谁都未曾料到,就在汉哀帝刚刚即位不多久的时候,当朝担任大司马一职的王莽,居然出人意料地主动提出申请,想要辞去自己所担任的大司马这个重要职位呢。

汉哀帝起初面对王莽的那份申请,是不敢直接应允的。毕竟那时他尚未将皇位彻底坐稳当,心里直犯嘀咕,害怕王莽这是以退为进的手段,意图借此来要挟自己呢。于是乎,王莽的这一回申请,汉哀帝最终并未点头同意。

又过了一阵子,汉哀帝把诸多要害部门的人员都换成了自己的心腹,这时王莽再度呈上辞职报告。此次,汉哀帝总算开始认真斟酌起来。毕竟那时汉哀帝已然完全掌控了朝廷局势,而王莽又并非其嫡系,汉哀帝也就乐得顺水推舟,顺势免去了王莽的职务。

在汉哀帝登上皇位不多久后,便正式将王莽的职务给免去了。随后,王莽径直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自此开始过上了隐居的日子,远离朝堂喧嚣,在那一方之地过起了相对平静的生活。

到此地步,王莽的政治前程仿佛已然完全断绝。要知道,向来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王莽与汉哀帝之间,亲属关系并不紧密。因而在汉哀帝当政时期,王莽根本没可能再度手握大权。且随着王莽辞去官职,这场权力争斗,看上去也该画上句号了,后续似乎也不该再有王莽的戏份了。

然而仅仅过了数年的时间,情况便发生了反转。

在王莽回家隐居了短短数年之后,汉哀帝竟突然下达诏书,命王莽即刻返回京城。待王莽回到京城时,汉哀帝虽未再度将大司马一职授予他,却也给其安排了一个国家顾问的职位,如此一来,王莽便能够直接参与到朝廷的政务当中了。

就这样,王莽又重新回到了朝堂之上,并且再度将权力握在了手中。至此,已无人能够阻拦他迈向那至高无上权力巅峰的路途了,他在这条通往最高权力的道路上,已然畅通无阻,一往无前。

那么,在这三年的时间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情况呢?汉哀帝明明之前已然把王莽给免职了,可为何后来却又非得把王莽重新找回来不可呢?在这三年之中,王莽到底都做了些什么事情?

那咱们得从先前王莽究竟是通过何种方式当上大司马这件事开始,一点一点地来讲这个故事。

王莽得以登上高位的历程颇具传奇色彩。与多数人所想不同,王莽能掌握大权,外戚这一身份所占缘由甚少。对外戚身份的王莽而言,它更像是一张踏入权力争斗场的入场券罢了。待进入这场权力的“战场”后,后续要如何展开斗争,那就只能全凭王莽自己了。

许多年前,王莽的姑姑王政君嫁给了汉元帝,还为其诞下儿子,就此让整个王家得以平步青云。之后汉元帝离世,继承皇位的正是王政君之子,也就是汉成帝。于是在汉成帝时期,王家已然成为地位最为尊崇的外戚家族了。

与此同时,汉成帝自身极为厌恶处理政务,便将大量的工作一股脑儿都甩给了王家。如此一来,在之后的二十余年间,汉朝的朝堂之上基本是王家一手掌控局面。这二十年里,王政君的数位兄弟依次轮流担当汉朝的首要大臣,直接参与到辅政事宜当中。

然而,时光流转,二十多年过后,王政君的数位兄弟相继离世。如此一来,王家所拥有的权力与地位,便要开始向下一代人交接了。彼时在王家内部,实际上是预备了两名候选人来承接这一切的。

有两个人,其一为王莽,另一个则是淳于长,而这淳于长乃是王莽大姨家的儿子。

恰是在这样的一个时刻,王莽首度将自身所具备的政治手腕展露了出来。

早在十余年前,王家下一代的继承人便已在内定之中,人选基本锁定为王莽和淳于长。彼时王家年轻一辈人数众多,可绝大多数都是些只知玩乐的纨绔子弟,唯有王莽与淳于长这两位年轻人稍显出众,具备一定的政治天赋。

早在十多年前,王莽与淳于长二人差不多是在同一时间踏入仕途,开启了他们的为官之路,那时他俩可以说是一同开启了各自在官场的征程呢。

然而有所不同的是,在过去的这十几年间,王莽与淳于长所行之路全然相异。淳于长奉行的是宠臣之道,每日里都在思忖着怎样讨得皇帝的欢心,又如何让皇后为自己出面说话。而王莽走的却是纯臣的路线,他成天琢磨的是怎样踏实干活,努力团结下属,令众多读书人对其心生崇敬。

由于所行之路各异,这两人当下的成绩有着天壤之别。瞧那淳于长,已然成为汉成帝极为宠信的大臣,就连后宫中最受宠的赵飞燕,都与他结为政治盟友呢。再看王莽,虽说此刻也当上了侍中,能够直接参与高层决策,可相较之下,受宠程度却远远不及淳于长。

就在如此情形之下,王莽针对淳于长展开行动了。

没人晓得,王莽在背地里究竟做了多少安排,又拉拢了多少人。反正到最后,凭借自身的一番布置,王莽知晓了淳于长的一个秘密。彼时的淳于长已然有些飘飘然了,他竟敢和汉成帝的废后许氏私下互通书信。并且,他俩信中的言辞极为轻佻,淳于长还承诺日后会在汉成帝跟前多多美言,好让汉成帝回心转意,重新立许氏为皇后。

实际上,这方才是王莽最为可怕之处!

需明确的是,在当时,淳于长与许氏相互通信一事,知晓的人寥寥无几。并且,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皆是通过许氏的亲姐姐来传递的,如此一来,外人想要了解其中的详细情形,那可真是难上加难。

然而,王莽居然能够凭借自身所运用的种种手段,将相关情况了解得如此细致入微。

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自始至终,压根就没人觉得王莽是个擅长玩弄阴谋诡计之人。即便到了后来,在史书的记载当中,人们也依旧认为,王莽属于伪君子那一类,不过他在自身行为方面,向来都是以最高的标准去严格要求自己的。

居然能在毫无声息的情况下,将一切布置得这般完美无缺。不得不承认,王莽所具备的政治手段,其厉害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此前的想象。

既然已经拿到了如此关键的一份证据,接下来的王莽又怎会手下留情呢?没过多久,他便毫不犹豫地把这件事给捅了出来,丝毫没有要隐瞒或者搁置的意思,一切动作都显得极为干脆利落。

然而,实际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方才是最为精妙的。

在得知这件事以后,汉成帝顿时怒不可遏,立马就把淳于长的官职全部革除。然而,由于彼时汉成帝手中并无确凿的证据,况且那在后宫极为得宠的赵飞燕,还一个劲儿地替淳于长求情。如此一来,汉成帝也没办法对其施以重罚,仅仅是把淳于长打发回了原籍。

不过在那之后,淳于长遭到了贬官的处置。可他哪肯就这样离开京城,心里是一万个不情愿呢。于是紧接着,他便将主意打到了王家的另一位长辈王立的身上,赶忙跑去找王立,恳请王立能为自己在相关方面说上几句好话。

王家彼时尚有两位男性长辈在世。其一为王根,当时正以大司马之职辅政;另一位则是王立,其未曾担任过大司马一职。通常而言,要是王根离世,而王立依然健在的话,那么接下来按常理就该轮到王立出任大司马了。

在淳于长案件发生之前,王立对于身为外甥的淳于长,压根就没多少好感。为啥呢?原来王立一直都认为,自己没能当上大司马,就是因为淳于长在背后说了自己的坏话。如此一来,按常理讲,在淳于长遭遇灾祸之时,王立理应第一时间就去对他落井下石才是。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随后淳于长给王立送去了诸多礼物,未曾想到,就靠着这些礼物,竟使得王立改变了先前的态度,转而回心转意。打这之后,王立居然真的向汉成帝上书,恳请汉成帝把淳于长留在京城,莫要将其调离。

没想到最终这一番折腾下来,王立竟然把他自己也给搭进去了。

王立为何会替淳于长说话,王莽当时究竟做了何事,这一切无人知晓。查阅史书,也未发现任何与之相关的记载,仿佛王莽在这件事上真的未曾有过任何举动一般。

很明显,在此之后,王莽顺势而为,迅速地就把淳于长这边的矛盾,转嫁给了王立。随后,汉成帝下达命令,径直着手对王立展开调查。王立呢,为防止自己被牵扯其中,居然直接让知晓这件事的儿子立马自杀,企图以此来毁灭相关证据。

可这么一来,反倒使得汉成帝心中的疑团愈发浓重了。随后呢,汉成帝又增派了不少人手去彻查此案。经过一番详查,终究还是把淳于长与废后许氏之间那些不可告人的事儿给查了出来。

这下子,汉成帝可就再也忍耐不住啦。

此前因缺乏证据,汉成帝对淳于长也无可奈何。但当下证据已然确凿无疑,汉成帝自是不会再留情面。于是,淳于长便在狱中被处死。而王立呢,也被径直遣返回了老家,落得如此下场。

就这样,王家的第一继承人之位落到了王莽头上。

更为凑巧的是,在此之后没过多少时日,王家硕果仅存且手握大权的叔叔王根居然病重了。待王根一病不起后,便举荐了王莽来接替自己的位子,出任大司马一职。说起来,即便王根不进行举荐,就王家当时的状况而言,也确实已经没有其他的可选之人了。

于是乎,在公元前8年的时候,王莽顺利地正式出任大司马一职,至此,他已然成为了汉朝地位最为尊崇的第一大臣,在朝堂之上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上述内容便是王莽成为第一大臣的大致经过。通常而言,对于一般权臣来讲,能当上大司马,便已然抵达其权力之路的尽头了,再进一步那可就是皇帝之位啦。然而对于王莽而言,这却仅仅只是个开端罢了。

在王莽眼中,荣登大司马之位并非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它仅仅只是一种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罢了。

确切来讲,王莽会有想当大司马的念头,并且为此甚至对自己的表哥与叔叔都下手了。但从根源上看,他这般行事,并非是出于贪图权势和财富的缘故,其最主要的原因,实则是王莽想要有所作为!

需留意的是,就做官动机而言,王莽与西汉后期其余几位掌有大权的外戚全然不同。别的外戚做官,大抵是冲着财富、权势而去,一心向往无比奢华的生活。然而王莽得以掌权后,其目的在于实现自身心中怀揣的抱负,旨在解决西汉当时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总的来讲,他当属儒家门徒无疑,且是一位怀揣着理想,并始终有所追求的人。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他将理想铭记于心,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不断朝着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前行,展现出了儒家门徒该有的精神风貌。

因此,在王莽成功担任大司马一职后,便迅速着手开展起自己的工作了。其一,他着手提拔了数位声名远扬的大儒,让他们得以掌握权力。并且,王莽并非是把这几位大儒当作自己的下属来看待,而是实实在在地将他们视为合伙人一般。

另一方面,西汉当时存在着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而王莽已然开始着手对其进行处理了。这个棘手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土地兼并方面的问题。

其实,西汉末期所存在的问题,其复杂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并非如许多人所想的那般简单,仅仅是由于西汉最后的几位皇帝昏庸无道,接着王莽得以掌握大权,最终就发生了篡位之事。

事实上,彼时西汉的人口数量极为庞大,多到整个西汉的耕地面积已难以支撑对这么多人口的供养。经史学家考证,在汉成帝与汉哀帝当政时期,西汉人口达到了顶峰,约为5900万上下。而西汉全部的耕地面积,大致是8亿亩左右。

依据那时的粮食亩产量去估算的话,起码得有七八亩耕地,才能够满足一个人所需的口粮量。并且,要是这个人还有吃肉喝酒的需求,那就得有更多的耕地才行,以便产出用来酿酒或者制作饲料的相应植物。

就这样,那些占有大量耕地的地主们,能够随心所欲地决定种植何种作物,日子过得极为奢华。反观那些毫无土地的底层民众,他们连基本的口粮都难以保障。要是饿肚子的人不断增多,那么随后便极有可能爆发大规模的起义行动。

这便是整个西汉末期,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本所在。整个西汉末期,各种各样的问题纷纷涌现出来,而其根源恰恰就是这个,它是引发那一时期众多麻烦与状况出现的起始点呢。

在最为关键的这个根本问题层面,所衍生出的主要矛盾即为土地兼并。那些地位颇高之人,能够凭借各式各样的途径,去占有更多的可耕种土地。如此一来,处于底层的普通百姓,便会慢慢地丧失自己的耕地,进而失去开展生产以及维持生活的基本能力。

这便是王莽彼时所主要面临的问题所在。

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王莽一经掌握了权力,便立刻召集了诸多大儒,准备着手对这个问题加以解决。要知道,王莽可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对于现代的那些科学理论,他肯定是一无所知的。如此一来,他能够作为参考的,也就唯有儒家的那些理论了。

当然了,上述这些内容都可算作是隐匿起来的历史主线。从表面情形去看的话,王莽在掌握大权之后,所做之事基本就是正常履行职责,还提拔了不少颇有名气的大儒。而他与之前那几位掌权的外戚存在唯一的区别,那便是王莽是一名极为坚定的儒家门生。

于是,自王莽掌控大权起,便始终以儒家的礼仪及道理来严格要求自身。于官场而言,他积极接纳各方谏言,大力提拔有能有智之士出任官职,坚决杜绝走后门的情况。在私人生活方面,其极为节俭朴素。不但从不贪污,就连国家给予的钱财,也都用于招待名士、救济百姓,未曾乱花过一分一毫。

曾有一回,诸多官员前往王莽家中探望其母。刚进门时,他们瞧见一位女子,衣着与寻常女仆毫无二致。于是众人便没太将她放在眼里,只是使唤她带路、做些杂事罢了。可到了后来,众人才惊觉,原来这个女子居然就是王莽的妻子!

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这绝非王莽在搞政治作秀。并不是那种百官前来之前,他妻子特地去换上一身朴素的衣裳,等事情过后又再换回好衣服的情况。实际上,他们家实实在在就是这样的生活状态,一直以来都是如此生活的!

对于王莽,我们实在很难将其界定为一个坏人。

恰是由于王莽与之前数位外戚全然不同,其表现完全契合儒家以及大众对完美官员的所有设想。于是在此之后,众人便开始对王莽展开了疯狂的崇拜,而支持、推崇王莽的人,数量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多了。

然而,除此以外,在着手处理问题之际,王莽却碰到了难题。

在王莽掌控大权以后,他迅速察觉到了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即便他已然成为了朝中首屈一指的大臣,可处在这样的位置上,却好像依旧没办法顺利地去推行自己所期望的那些改革举措。

实际的逻辑是这般情况。首先来讲,若王莽想要把问题解决好,那就必然得对土地所有权方面的问题有所行动。毕竟他若想化解土地兼并所产生的矛盾,就非得从那些占有诸多土地的地主手中,拿出他们多余的土地,再分给底层的百姓才行。

然而如此这般的话,王莽定然会触碰到整个地主阶层的利益,届时必定会有诸多人士站出来反对他,如此一来国家也就难免会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而到了这般情境下,汉成帝肯定会把王莽推出来当作替罪羊。并且在王莽被推出来之后,为了能够平息事端,汉成帝必然会将改革废止掉。

汉成帝内心最为关切的,乃是国家能够保持稳定的局势,关键在于自己的皇位必须坐得稳稳当当!然而,王莽所一心追求的,却是去推行各项改革举措呢。

可以这么说,仅仅靠着第一大臣这样的身份,王莽想要达成自身抱负是根本不可能的。毕竟只要汉成帝还在其之上进行管控,那么王莽所推行的改革,最终必然只能是半途而废,不了了之的结局。

在如此这般的状态之中,王莽留意到了另外一个问题。恰恰是这一问题,促使王莽着手展开了后续一系列的布局谋划。

汉成帝面临的一个情况是,他自身并没有儿子。也就是说,在子嗣方面,汉成帝这里出现了这样一个状况,那就是膝下无子的局面,这一问题确实存在于汉成帝身上。

汉成帝由于未曾育有儿子,无奈之下只能立其二弟家的儿子为太子。要知道,汉成帝与其二弟乃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汉成帝为王后王政君所生,而他的这位二弟,则是当年深受皇帝宠爱的傅氏妃子所生。

换个角度来说,要是未来汉成帝驾崩了,由老二家的孩子来继承皇位的话,那王家必然会失去权势。要知道,在当初的后宫之中,王政君和傅氏之间的关系本就不怎么融洽。一旦傅氏的孙子当上了皇帝,那他肯定会着重任用傅家的人,进而对王家进行打压。

倘若王莽属于一位寻常的权臣,那么在当时,其最应当着手去做的事,无疑是设法斗垮太子,从而为王家日后的权势奠定基础。可实际情形却是,王莽在这个时候并未与太子产生冲突。恰恰相反,他顺势而为,默认了太子继承皇位,并且就此开启了自身下一阶段的谋划布局。

于是,后续历史所呈现出的剧情发展,便如我们所目睹到的这般模样了。

公元前7年,汉成帝驾崩,太子继而即位,是为汉哀帝。汉哀帝登基不久,便有了王莽请求告老还乡一事。王莽接连几次提出退休请求,汉哀帝起初还真以为王莽是真心想要退下来,于是在那之后,便批准了王莽所提交的退休申请。

其实类似的情况此前已发生过好几回啦。在西汉后期的历史进程中,有不少外戚家族曾掌握大权。一旦与这些家族关系紧密的皇帝驾崩,它们通常便会渐渐从朝堂之上退出来。就拿当时的史家来说吧,便是这般情况,最终还得以善终呢。

在那时,汉哀帝内心是这般认为的,王莽这般行事,明显是打算急流勇退,其目的就是想给王家谋求一个得以善终的结果呢。而后呢,汉哀帝在准许了王莽所提交的离职报告以后,便顺势而为,将王家的其余人员全都予以免职,就这样一步步地把王家之人都赶回了老家。

在同一时期,汉哀帝着手将自己奶奶一方和母亲一方的家族大力提拔起来,由此这两家便成了新的外戚势力。不过有一点和以往不同,那就是汉哀帝并未采取赶尽杀绝的做法。对于王莽之前所提拔的那些官员,汉哀帝依旧愿意予以重用,只要他们不是坚决维护王家的,汉哀帝也不想去为难他们。

汉哀帝登基后,西汉的最高权力得以顺利交接。此前掌控朝政二十余载的王家,瞬间便没了踪迹,销声匿迹起来。而王莽呢,他也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在河南新野那一带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于是在接下来的数年时间当中,历史的主要脉络呈现出了两条。其中一条脉络围绕着王莽展开,而另外一条则与汉哀帝紧密相关。这两条脉络在当时的历史进程中各自发展,共同构成了那段时期历史的主线走向。

先来说说王莽这边的情况。

这几年间,王莽实际上仅仅做了一件事儿,那便是极为出色地去扮演一位君子,将君子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仿佛他这几年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在了如何完美诠释君子这个角色之上。

或许,说得更为精准些,“扮演”这一用词好像并不贴切。实际的状况乃是,王莽其本人,十有八九就是一位近乎无可挑剔的君子。

尽管王莽篡位之举在后世遭人诟病长达两千年之久,可我们又不得不认可,在尚未篡位之时,王莽的一言一行着实都契合儒家的理念。身为官员,他廉洁奉公,勤勉做事,生活质朴;作为汉朝子民,他严守汉朝律法,始终以最高标准来严格要求、约束自身。

王莽的外在表现堪称完美,其几乎契合了儒家对于君子乃至圣贤的全部描述。也正因如此,彼时众多的儒家学者以及官员,都对王莽展开了疯狂的崇拜。并且,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定,王莽才是那个能拯救一切的真正救世主。

此外,在过去这数年的隐居日子里,王莽身旁还出现了一件极为特殊的事儿。

在这一阶段当中,他的次子王获做出了杀害一个家奴之事。

在那时的法律规定下,家奴与普通民众有着本质区别,他们被视作主人的私有财产。倘若主人将家奴杀害,王家只需向官府通传一下情况,再交纳一笔罚金,便算是了事了。

然而,王莽并不能接受这样的一个结果。

王莽秉持的观点在于,奴仆同样享有人权,是不可以被人随意加以杀戮的。

于是在此之后,因受到王莽的逼迫,他的二儿子终究无奈地选择了自杀这条路,以此来为那个奴仆抵命。

后世就王莽逼死自己儿子一事,足足争论了两千多年,却始终未得出一个定论。毕竟,无论王莽当时作何选择,似乎都难以做到完美无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漏洞存在,这也使得这件事一直争议不断。

倘若王莽不逼迫自己儿子自杀,那他无疑就成了封建制度的忠实奴仆,全然不把人权放在眼里。可要是王莽真的逼死了儿子,却又触犯了另一种忌讳,即“亲亲相隐”原则。要知道,身为父亲,要是连亲生儿子都不爱护,甚至能轻易将其逼死,这样的人又怎会对国家、对天下怀有担当之感呢?

王莽杀子一事,实则堪称典型的“问心局”。自其儿子犯事起,王莽便注定寻不到最为完美的解决之法。而后,随着儒学不断发展,后世陆续衍生出理学、心学、事功之学等诸多学问。它们无一例外地都曾把王莽杀子这件事当作自身的理论依据。

当然啦,对于同一件事情,到最后呢,大家所给出的结论居然是完全不一样的呢,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状况。

在历史进程中,后来王莽篡夺了皇位,正因如此,在史书的记载里,他呈现出的形象便是一个奸臣。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记载,大众普遍持有这样的看法:王莽逼死自己的儿子,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博取名声,刷出自己的存在感罢了,可见他就是个十足的伪君子。

且不论王莽内心真实的想法究竟如何,单就他的这一举措而言,放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那绝对是极为惊人的!此等事情发生后,王莽在儒家阵营内部的地位一下子就变得坚如磐石,再也难以被撼动分毫了。

不妨设想一下,西汉末期之时,众多百姓由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无奈之下只能卖身为奴。处于奴仆这样的身份,他们连最基本的人权都无法享有,就连生命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就在此时,这些底层百姓忽然听闻有个叫王莽的人,为了他们这些底层群体,竟然逼死了自己的儿子,并且此人此前还是位居首位的大臣呢!

接下来,他必然会成为众人疯狂崇拜的对象。大家自然而然地就会对他产生极度的崇敬之情,将其奉若神明一般,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他的崇拜之中,这种崇拜之情会如汹涌潮水般蔓延开来,充斥在众人的心间。

就这样,凭借自身的实际作为,王莽收获了士林的一致称赞。在当时的整个汉朝范围内,不管是上层人士还是普通百姓,所有人都一致认为王莽便是那能够拯救时世的人物,是当之无愧的道德楷模。

这几年间,王莽大体上便是如此情形。

接下来就该说到汉哀帝这边的情况了。

汉哀帝这边的情况颇为复杂。当初刚把王莽赶走之际,汉哀帝还一度觉得是自己赢得了胜利呢。可随着他慢慢掌控住朝廷局势,这才渐渐发觉,原来王莽竟给他挖了一个大大的坑。

汉哀帝和王莽一样,对于那些棘手的问题同样无力解决。毕竟,他没办法让全国的粮食产量一下子就翻上一倍。整个汉朝的耕地就那么多,也没法凭空多出几亿亩来。而且,西汉有着5900万百姓,他又怎么可能使这个庞大的人口数瞬间就减少一半呢?

一直到了这个时候,汉哀帝方才恍然大悟,原来王莽玩的这一手,彻彻底底就是以退为进的策略!

在旁人眼中,王莽之所以离职,全然是因为新皇帝登基后打算重用新的外戚势力,他也只能无奈地主动辞去职务。可新外戚掌权后,面对诸多问题根本无力解决,反倒致使这些问题越发凸显出来。总之,一切情况都在不断朝着更糟糕的方向发展!

就这样,到了这般时候,王莽一下子就把原本该王家背的那口锅,迅速甩给了傅家以及丁家这两家新崛起的外戚。

中下层的地主与百姓往往难以看清问题本质。他们只瞧见,王家掌控朝政达二十年,自己的日子还算能过下去。可待汉哀帝登基,对傅家、丁家加以重用后,整个汉朝的状况却是愈发糟糕起来了。

况且在这个时候,哪怕王莽重新归来并且再度掌握大权,他都完全能够宣称,所有存在的那些问题全都是傅家以及丁家所遗留下来的。如此这般,这口“黑锅”便被王莽彻彻底底地给甩出去了,与他再无干系。

直至此刻,汉哀帝方才全然洞悉,为何当初王莽离去时会那般果决,而王家居然毫无抵抗之意。

在这段时期内,汉哀帝自身也曾试着去处理相关问题。他对王莽所举荐的数位大儒予以重用,进而制定出一套极为激进的改革方案,也就是“限田令”。可没想到的是,此套制度尚未开始推行,便遭到了西汉整个地主阶层的一致反对。最终不但没能把问题解决好,反倒让矛盾进一步激化了。

于是在汉哀帝登基数年之后,面对诸多棘手难题的状况下,他已然别无他法,最终只得将王莽召回了。毕竟那些难题摆在眼前,着实难以处理,而召回王莽似乎成了在当时情境下不得不做出的一种选择。

并非他期望王莽归来,实在是当时汉朝的朝政状况,没了王莽就运转不灵!特别是汉哀帝登基过了几年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前往皇宫周边请愿,强烈要求让王莽回来操持政务方面的事宜呢。

汉哀帝要是面对仅仅一两个人的情况,完全能够径直拿扰乱朝政的罪名,将他们给杀掉。可随着请愿之人的数量不断增多,渐渐突破了一千,乃至达到一万之后,面对这般庞大的群体所形成的压力,汉哀帝也实在是难以承受得住了。

请愿之人,每人背后皆代表着成百上千的普通民众。一旦有成千上万的人前来请愿,那他们所代表的力量,实则就是整个西汉的力量了。事已至此,对于汉哀帝而言,要是还不把王莽召回,说不定连自己的皇位都难以坐稳呐。

于是,在公元前2年的时候,王莽又一次被召回京城。彼时汉哀帝对王莽极为忌惮,根本不愿授予他任何官职。待王莽归来后,仅仅是安排他去侍奉太后王政君罢了,并未给予他任何实实在在的权力。

即便如此,再度返回京城的王莽,依旧获得了绝大多数人的拥护。自此刻起,再也不存在任何一人,能够阻拦王莽迈向那至高无上的权力巅峰了。

要是汉哀帝可以再多活上几年的话,说不定就能成功阻拦王莽篡夺皇位了。可关键在于,仅仅在王莽返回京城一年多之后,汉哀帝便骤然间暴病离世了,并且连一个子嗣都未曾留下。

因此,在汉哀帝离世以后,太皇太后王政君即刻出面主持起了朝政。而王莽作为王家的代表人物,也随之开始全面负责朝廷当中的各项大事。

自此以后,王莽已然是彻底处于无敌之境了,在当时的局势下,再也不存在任何一个人能够凌驾于他之上,对他形成压制之势了。

0 阅读:11
转转历史迷

转转历史迷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