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外物》任公子为大鉤巨缁

求求求文化 2024-11-26 09:20:38

任公子为大鉤(gōu)巨缁(zī),五十犗(jiè)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

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鉤,錎(xiàn)没而下,鹜扬而奋鬐(qí),白波如山,海水震荡,声侔(móu)鬼神,惮(dàn)赫千里。

任公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已而后世辁(quán)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

夫揭竿累,趣灌渎(dú),守鲵(ní)鲋(fù),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

任国公子制作了一个硕大的鱼钩,系上粗黑的钓绳,用五十头阉割过的公牛作为鱼饵,蹲在会稽山上,将钓竿投向东海。他日复一日地蹲守,整整等了一年,却未见大鱼上钩。

终于,一条大鱼吞下了鱼饵,带着巨大的鱼钩向深海逃窜,随后跃出水面,掀起如山峰般的白色巨浪,海水剧烈震荡,声如鬼神怒吼,震惊了方圆千里的人们。这景象何等壮观!

庄子以其汪洋恣肆、诡谲奇特的想象力,刻画出如此独特的文风,令人叹为观止。

任公子钓得这条大鱼后,将其剖开制成鱼干。从浙江以东到苍梧以北,无人不品尝过这条鱼的美味。

此后,那些才疏学浅、道听途说之人,纷纷震惊地奔走相告任公子钓鱼的事迹。他们拿着细小的钓竿和钓绳,跑到小溪边去钓些鲇鱼、鲫鱼之类的小鱼。若想钓到任公子所钓的大鱼,对他们来说难如登天。

同样,那些只修习浅薄琐碎知识,到小县令处谋求官职的人,若想建立大功业,也是难上加难。因此,不了解任公子的大志,恐怕也不能说是善于治理天下。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遥远了。

任公子能够立足于他人难以察觉的宏大视角,以更高的维度审视世界。他的行为或许不被世人所理解,但这正如《庄子·秋水》所言:“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夏虫无法理解冰的寒冷,井蛙难以相信广阔的世界。

我们觉得某事困难重重,往往是因为站得太低、格局太小。人们惊叹于任公子的大钩、大饵、大鱼,实则是因为习惯于短视,未曾见识过真正的广阔。

任公子钓鱼的典故,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备受推崇,为无数文人墨客所赞叹。从李白的“愿随任公子,欲钓吞舟鱼”,到宋代陈造的“吾生恨落任公后,不见投纶挚海鲸”,众多文人以任公子钓鱼为题材,创作出了流传千古的佳作。

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境界:真正有大作为的人,其恩泽、功德无量无边。任公子钓鱼,不仅是对钓技的展现,更是对道家自然观和天人合一理念的深刻体现。欲成就大事业,需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与自然和谐共处,顺应天道。如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顺其自然,无为而为。

任公子足足坚定了一年,这背后是什么在支撑着他呢?

首先,任公子的坚定源于对大道的坚守。当他将目标锚定在钓大鱼时,内心随着目标的坚定而变得平和。内心与道相合,同于大道,无为而为,因此内心毫无波澜。这种内心的平静和坚定,使他在长时间的等待中保持了恒心和毅力。

其次,善钓者,一定是一位善待者,知大势,懂进退,他了解大环境的趋势和自身的处境,知道时机未到时,能够静待不动,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他都能泰然自若,不慌不忙。这种智慧和从容,使他在漫长的等待中保持了内心的宁静。

再次,任公子一定是一位置身物外的修行者,佛法中谈到每个人都有某种特别强大的心行。有人贪的力量特别强,每天被贪婪指使得团团转,被名利指使得团团转,被对感情的贪著指使得团团转,不能自已,我们所有的烦恼,所有不得解脱的原因,都来自对现世的贪著。

而任公子钓鱼这么长时间一无所获,就算自己内心可以做到平静,但来自外界的冷嘲热讽和流言蜚语一定会像澎湃的海潮一样不断袭来。

因此,只有完全的置身物外,才能不被物欲所迷惑,不被名利所诱惑,不被流言的中伤,始终保持内心的清净而平静。

儒以诗礼发冢(zhǒng),大儒胪(lú)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

小儒曰:​“未解裙襦(rú),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

“接其鬓,压其顪(huì),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一群儒生,凭借在《诗经》《礼记》中学到的知识,竟投身于盗墓的勾当。

在墓穴上方负责望风的师长,向墓坑中的弟子们询问进展:“东方的曙光即将破晓,你们的行动如何了?”

弟子们回应道:“尸体的外衣和内衣尚未揭开,口中尚含着宝珠。正如古诗所云:‘青青的麦苗,生长在山坡之上。富贵之人生前吝于施舍,死后又何必紧握宝珠不放呢?’”

师长听闻此言,立刻指导弟子们:“你们要挤压他的两鬓,按住他的胡须,用锤子轻轻敲开他的下巴,缓缓分开他的双颊,切勿损伤口中的宝珠!”

这则寓言蕴含着许多值得深思的细节:

分工明确:这群儒生遵循《礼记》的规矩,让师长在上面望风,而让弟子们在下面挖掘。

知识的差异:弟子们只看到了表面——未揭开的衣物;而师长凭借深厚的知识,即便不亲自下墓,也能根据《诗经》的记载,知晓还有更为珍贵的宝物——口中的宝珠未被取走。

寓言中的大儒与小儒,可被视为我国最早的“考古工作者”。《诗经》中的诗句,竟成了指导儒生盗墓的文献依据。

庄子在此讲述盗墓的故事,实际上是在批判儒家,揭露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自战国以来,对儒家伦理虚伪性的揭露从未停止。庄子用寓言讽刺那些剽窃古人智慧的人。所谓的“口中珠”,即历代先贤的教诲,他们的教诲就是“口中珠”,三皇五帝,历代圣贤的典籍,就是“口中珠”。

庄子不仅讽刺儒者,孔子也批判那些小人儒。庄子经常讽刺儒家,现在又将他们比作盗墓贼。盗墓代表罪恶,儒生代表道德,儒生成为盗墓的主角,象征着道德为罪恶铺路。

用现代文学的语言来说,就是阳光下的罪恶。那些做坏事的人也有自己的理论依据,而经典往往被不法之徒所利用。

“文人无行”是常见的说法,“假道学”揭露了他们的虚伪本质,“枉为圣人门生”则是对他们无耻行为的谴责。

孔子曾说:“学而优则仕。”意指那些能够成为官员的读书人,应该是学业、品行都非常优秀的人。但从现实来看,正是这些人中的败类,对儒家的道德观念构成了最致命的威胁。

平心而论,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从未教导人们如何成为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而是对这类人给予了最严厉的谴责和抨击。

成语:

【惮赫千里】威震千里,形容声威极盛‌。

0 阅读:7
求求求文化

求求求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