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则阳》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

求求求文化 2024-12-22 09:24:54

德溢乎名,名溢乎暴,谋稽乎誸(xián),知出乎争,柴生乎守官,事果乎众宜。春雨日时,草木怒生,铫鎒(yáo nòu)于是乎始修,草木之到植者过半,而不知其然。

静然可以补病,眦(zì)搣(miè)可以休老,宁可以止遽(jù)。

虽然,若是,劳者之务也,非佚者之所未尝过而问焉。

圣人之所以駴(hài)天下,神人未尝过而问焉;贤人所以駴世,圣人未尝过而问焉;君子所以駴国,贤人未尝过而问焉;小人所以合时,君子未尝过而问焉。

演门有亲死者,以善毁爵为官师,其党人毁而死者半。尧与许由天下,许由逃之;汤与务光,务光怒之。纪他闻之,帅弟子而踆于窾(kuǎn)水,诸侯吊之,三年,申徒狄因以踣(bó)河。

荃(quán)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德行之显露,常源于对名声的追逐;名声之流布,多因过分彰显;思虑谋略之运用,乃形势危急所致;才智之施展,起于彼此争斗之间;闭塞之产生,系固执己见的结果;官府事务处理得当,实乃顺应民意之功。

这里从反面阐述了“外物不可必”这一观点。美德与美名皆属外在之物,一味地追逐它们,往往会损害自身的德性。追逐外物,便会带来名声,滋生计谋与机巧;而固执一端,则会导致闭塞不通。

故而,合乎道德的做法应是顺化外物。越是极力宣扬德行,越容易使名声带上表面性与浮躁性;越是着重强调名声,越会助长言语的炫耀与夸张之风。谋略不断发展,会使情势愈发复杂诡谲;智巧不断膨胀,会让争夺变得更加混乱残酷。

春雨顺时而落,草木欣然蓬勃生长。见此情形,人们便开始整治锄地的农具。田间杂草被锄之后,却又生出了半数之多。众人只觉此事颇为蹊跷,却不知背后缘由。其实,这锄草之后草木反而猛长的现象,字里行间隐含着一种若明若暗的道理:万物变异皆由根本生变,事情奇特必定源于源头曲折,所以呈现出来的才会显得古怪异常。

人们即便努力去解决某个问题,可新的问题依旧会接连不断地涌现,恰似锄过的杂草依然会生长一样。

保持沉静能够调养虚弱的身体,运动与按摩有助于延缓衰老,心神安定可使内心的躁急平息。一个人需具备宁静的气质,要有静气,更要有定力。若拥有这样的素质与涵养,那么面对外面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对那些比较尖锐、紧迫的麻烦事,就能应对自如、处理得当。

既然如此,这是那些劳碌疲惫之人所期望做到的,而闲逸之人却从不涉足。圣人用以触动并掌控天下的方法,神人不会过问;贤人用以触动并掌控世道的方法,圣人不会过问;君子用以触动并掌控国人的方法,贤人未曾过问;小人用以苟且偷生的方法,君子也不曾过问。

细微的调节之事不足挂齿,大人物不会关注小人物的琐事。小人、贤人、君子、圣人、神人,各有其层次境界,各有其关注和过问之处。人各有志向,人各有成就,人各有自身的形象,归根结底,谁又能贬低谁呢?

演门,亦称寅门或东门,曾有一位失去双亲的孝子,因深切的哀痛而日渐消瘦,其孝行感动了世人,被尊为官师,并因此获得了加官进爵的荣耀。然而,他的同乡们为了效仿他的孝行,竞相消瘦毁容,以求获得同样的荣誉,结果许多人因此而丧命,其中多半是因过度哀伤而死。

尧帝曾有意将天下禅让给许由,但许由拒绝接受,逃至箕山隐居。商汤也曾想把天下让给务光,却遭到务光的愤怒拒绝。纪他得知这些事迹后,便带领弟子隐居于窾水之滨,诸侯们听闻其贤名,纷纷前来慰问。然而,三年后,申徒狄因仰慕其名声,竟自溺而亡。

这里庄子通过夸张的手法,揭示了人类在价值观念上的极端和愚昧。一个孝子因哀悼父母而毁容伤身,最终被封官,而效仿者却因过度哀伤而死伤过半,这听上去充满了讽刺意味。从村民的行为中,我们可以深思其寓意:盲目的模仿和极端的追求荣誉,不仅不能带来真正的价值,反而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真正的孝道和美德,应以理性和适度的方式去实践和传承。

鱼笱,乃是捕鱼之器,待捕得鱼后,便将鱼笱抛诸脑后;兔网,为捕兔之具,捕得兔子以后,兔网就被弃置一旁;言语,不过是传达思想的一种工具罢了,一旦领悟了其中的意思,言语也就被遗忘了。我又怎能去寻觅那个已经忘却言语之人,并与他交谈呢?

庄子通过“筌”和“蹄”的比喻,深刻地阐述了工具与目的的关系。大道如同鱼和兔,而语言则是捕捉它们的工具。没有这些工具,我们无法触及大道;但一旦我们通过语言理解了大道,那么这些工具就应该被放下,不再固守。这一理念对后世的文学、哲学乃至禅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禅宗的著名公案"手指指月,指非月”中,语言被比作指向月亮的手指。当我们通过手指的指引看到月亮时,就应该忘记手指,忘记“月亮”这个词本身。禅宗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传达禅意的障碍,因为它们难以完全传达个体的内在心性和宇宙的实相。

在这个意义上,月亮象征着智慧和真理,而手指则是指引我们认识它们的工具。

修行者不应执着于工具(法门),而应专注于真理本身(佛法的真谛)。这一公案强调了修行者应超越形式和文字,以达到觉悟的境界。

禅宗六祖慧能说:“指授即无,惟论见性”,强调了通过心灵的交流来传授佛法,而非依赖文字或经卷。

见性直接点在心上,直接点在人的觉源上,也是点在人的自昧处。明心见性,成为了中国人对自我生命体悟的最高追求。

《庄子》不仅是一部文字上的经典,更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哲学。它超越了文字的局限,将哲思融入真实生活和生命的思考之中。当读者与《庄子》相遇,会发现文字变成了生动的场景,历史变成了现实。在这种相遇中,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庄子所讲的“忘言”境界,即超越言语,直接领悟生命的真谛。

成语:

【草木怒生】形容草木葱茏,万物竞秀。

【得鱼忘筌】捕到了鱼就忘记了筌。

【得兔忘蹄】捕得兔子却忘了系蹄,比喻事情成功后,忘记了得以成功的条件。

2 阅读:32
求求求文化

求求求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