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教授: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要点

妙菱看健康 2024-11-26 04:16:09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肿瘤,呈乳头状增生,可分泌大量黏液,具有一定恶变潜能,是胰腺导管腺癌的危险因素。2023年12月,国际胰腺病协会在线发布了修订版管理IPMN的京都指南。该指南主要聚焦5个主题:关于“高危征象”和“担忧特征”的修订、未切除IPMN的监测、IPMN切除后的监测、对病理学方面的修订和对囊液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专家简介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陈平教授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发表SCI收录论文3篇,《中华消化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及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内蒙古医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项、内蒙古教育厅资助项目一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一项。现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学会消化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内蒙古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及消化内镜分会常委、内蒙古医师学会消化病分会副会长,《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中华消化病杂志》通讯编委。

1.诊断要点

怀疑IPMN的患者应通过体格检查、血液检查、断层成像等进一步评估,大多数小的分支胰管型IPMN无症状,部分患者的相关症状包括腹胀/疼痛、背痛(与胰腺炎有关)、黄疸等。血液检查包括血细胞计数、肝功能、胆胰酶、肿瘤标志物等。主要的断层成像方法包括对比增强磁共振/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和多排增强CT等,以及高级内镜检查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胰管镜等。

2.高危征象

高危征象包括(1)胰头囊性病变患者的梗阻性黄疸;(2)强化的壁结节≥5 mm或实性成分;(3)主胰管直径扩张≥10 mm或(4)细胞学检查结果可疑或阳性。

3.担忧特征

担忧特征包括(1)急性胰腺炎;(2)血清CA19-9水平升高;(3)过去1年内新发或急性加重的糖尿病;(4)囊肿直径≥30 mm;(5)强化的壁结节;(6)囊壁增厚/强化;(7)主胰管直径≥5 mm且<10 mm;(8)胰管口径不连贯性改变伴远端胰腺萎缩;(9)淋巴结病;(10)囊肿直径增长速度≥2.5 mm/年。

4.未切除IPMN的监测

未切除IPMN的监测包括(1)IPMN应根据囊肿大小,考虑不同的增长速度和进展时间,优化包括监测周期在内的监测方案;(2)推荐在起始的短期(6个月)随访后,对测量直径<2 cm、≥2 cm且<3 cm、≥3 cm的分支胰管型IPMN的监测间隔分别为18、12和6个月;(3)考虑到患者的病情和预期寿命,对于囊肿直径<2 cm、监测5年后无形态学改变及无高危征象/担忧特征的患者,或可停止监测。停止监测的建议可能不适用于患有分支胰管型IPMN的年轻患者和具有家族或遗传风险的患者,因为胰腺癌的风险似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累积的。

5.非浸润性IPMN切除后的监测

非浸润性IPMN切除后的监测包括接受非浸润性IPMN切除术的患者发生具有临床意义的残余胰腺病变的风险增加(超过基线IPMN)。监测的目的是主动识别高危病变,以便在发展为浸润性癌前进行及时的潜在可治愈性干预。

6.病理学检测

提示IPMN病理结果与预后相关。

7.囊液分子标志物

囊液分子标志物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区分黏液性囊肿和其他囊肿,并区分切缘的低级别异型增生和高度异型增生/浸润性癌。

撰稿专家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陈平教授

编辑丨冯熙雯

审核丨卢璐

0 阅读:0

妙菱看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