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年,台湾老兵回江苏探亲时酒后失言,女儿:您曾是共产党的兵?

又莲评历史故事 2025-01-06 08:40:41

02年,台湾老兵回江苏探亲时酒后失言,女儿:您曾是共产党的兵?

夜色渐浓,江苏淮安一家小饭馆内,觥筹交错间,一位年过古稀的台湾老兵突然提起了往事。"那时候啊,我们连队的战友们个个都是好样的..."老人絮絮叨叨地说着,突然意识到失言,猛地停住了。

一旁的女儿敏锐地捕捉到父亲话中的异样,轻声问道:"爸,您刚才说的'我们连队',是什么连队?"老人的手微微颤抖,酒杯中的酒水轻轻晃动。女儿又追问:"您...您曾是共产党的兵?"

这一声询问,让已经微醺的老人瞬间清醒了大半。他原以为这个秘密会永远封存在记忆深处,却不想在阔别故土五十余载后的今天,在这样一个平常的夜晚被意外道破。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一位台湾老兵对自己的从军经历讳莫如深?那段尘封的往事,又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一、少年从军 初心如炬

1944年的江苏,战火纷飞。左家的老宅里,十六岁的左智超正跪在母亲面前,恳求母亲同意他去参军。

"娘,让我去吧!"左智超说,"咱们村子里的张大哥李大哥都去了,我也想为国出力!"

母亲看着眼前的儿子,眼中含着泪水。自打丈夫去世后,这个儿子就成了她的主心骨,如今要参军入伍,她心里舍不得,可又不忍心拦着。

那时的江苏农村,日寇的铁蹄踏过之处,田野里的庄稼被烧光,村子里的房屋被毁尽。左家祖辈留下的老宅也在一场轰炸中坍塌了半边墙。

左智超每天都要去田里帮工,路过村口那棵老槐树时,总能看到树下聚集的乡亲们在谈论抗日的事情。有人说新四军在泰州一带打了胜仗,有人说共产党的队伍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

"那支队伍可真不一样!"村里的王大叔说,"他们来我家借宿时,临走还把地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这些话深深印在了左智超的心里。1944年深秋,在母亲含泪的目送下,左智超背着简单的行囊,跟着新四军的征兵队伍走了。

初到部队,左智超被分到了一个运输连。虽然年纪小,但他力气大,每次搬运弹药和粮食都格外卖力。连长见他勤快,特意把他调去当了通讯员。

"小左啊,你识字,又机灵,当通讯员最合适!"连长拍着他的肩膀说。

在部队里,左智超第一次接触到了共产党的思想。每天晚上,指导员都会组织大家学习,讲述党的历史,讲述革命道理。渐渐地,这个十六岁的少年被党的理想信念深深打动。

1945年春天,左智超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那天晚上,他激动得睡不着觉,一遍遍擦拭着挂在腰间的驳壳枪。三个月后,在一次战斗的间隙,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的左智超更加勤奋。白天参加战斗,晚上还要抽时间学习文化。他知道,一个共产党员不仅要有勇气,还要有知识。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新学的字。

秋天的时候,左智超立了一次功。他冒着枪林弹雨,成功传递了一份重要的军事情报,为部队及时转移立下了大功。连长要给他记功,他却摆摆手说:"我是党员,这是应该的!"

没想到,这份情报传递的功劳,竟成了他在解放战争初期被选调到华东野战军的重要原因。那时的他,还不知道命运即将给他带来怎样的转折。

二、金门之变 命运转折

1949年秋天,华东野战军正在为金门战役做最后的准备。彼时的左智超已经是连队里的一名老兵,在新调来的指导员面前,他总是格外认真地讲述着自己的参军经历。

"小左,你是老同志了,这次登陆作战,你带着新来的同志们!"指导员拍着他的肩膀说。左智超郑重地点点头,这是组织对他的信任。

10月24日夜晚,海面上飘着细雨,登陆部队悄悄地划着小船向金门岛逼近。左智超和战友们挤在一条小船上,每个人都憋着一口气,生怕发出一点声响。

登陆的第一波攻势很顺利。左智超所在的部队成功占领了一处滩头阵地。可是天亮后的情况却急转直下,敌人的火力突然变得异常猛烈。

"轰!轰!"敌人的炮弹不断落在阵地上,溅起的沙土夹杂着铁片,打在战士们的钢盔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

左智超带着几个战友死守在一处沙丘后面,弹药越来越少,补给迟迟不能送达。大海上,敌人的军舰封锁了补给线路,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

"同志们,咱们是共产党员,死也要死在阵地上!"左智超大声喊着,声音却被炮火声淹没。

突然,一发炮弹在附近爆炸,左智超被气浪掀翻,陷入了短暂的昏迷。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躺在敌人的战地医院里。

在俘虏营里,敌人开始严厉审讯每一个被俘的战士,特别是共产党员。左智超看到有战友被拉出去,再也没有回来。一天深夜,他趁着看守不注意,偷偷地将藏在衣领里的党证撕碎,和着咸涩的泪水吞进了肚子里。

随后的日子里,敌人开始对俘虏进行所谓的"甄别"。左智超装作一个普通的士兵,和其他被俘的战友一起被编入了国民党的部队。

没过多久,战局的变化让国民党军队开始往台湾转移。左智超和其他被俘的战友们,就这样被裹挟着踏上了开往台湾的军舰。

站在甲板上,望着渐渐远去的大陆海岸线,左智超攥紧了拳头。他不知道,这一别竟是数十年。军舰划破浪花的声音中,传来一阵悠长的汽笛声,仿佛是大陆在向这些离去的游子发出深长的叹息。

这艘载着战俘的军舰,载着他们驶向了一个未知的未来。而此时的左智超还不知道,在台湾等待他的,将是更艰难的考验。

三、隐姓埋名 另筑家园

1950年初,左智超被安置在台北郊外的一处眷村里。这是一片简陋的平房,墙壁是粗糙的水泥,屋顶盖着生锈的铁皮,每到下雨天就会发出"嗒嗒"的响声。

"老左,你就住在这间吧。"分配房屋的军官递给他一把钥匙,"记住,以后你就叫张智超了,身份证和配给证都用这个名字。"

改名换姓,这是当时很多被俘战士的共同遭遇。在台湾的前几年,左智超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每月都有特务来眷村里走访,打听居民的背景和往日经历。

"我是山东人,父母在抗战时期就去世了。"这是左智超给自己编的身世,一遍遍地对来访的人说。为了让这个谎言更可信,他还特意学了几句山东方言。

眷村里的生活并不好过。左智超白天在一家纺织厂做工,每天要站着工作十多个小时。晚上回到家,就着一碗白米粥,翻看从旧货市场淘来的旧书。

1955年的一天,隔壁的老王来串门,带来一个消息:"老张,单位里在招退伍军人,待遇比纺织厂好多了。"这个机会来得正是时候,左智超的双手已经被纺织机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就这样,他进入了一家港口货运公司。因为干活勤快,很快就从搬运工升为了理货员。日子虽然辛苦,但总算有了点起色。

1960年,经人介绍,左智超认识了在小学教书的林秀英。林秀英是个温柔善良的女子,丈夫在一场意外中去世,独自带着一个三岁的女儿。两个饱经沧桑的人,很快就组建了新的家庭。

"智超,你从来不提自己的家人,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新婚不久,林秀英小心翼翼地问道。左智超只是摇摇头,说自己是孤儿,没什么好说的。

眷村里的人都说左智超是个好继父。他对继女视如己出,省吃俭用供她读书。后来,他们又生了一个儿子,一家四口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也其乐融融。

可是,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左智超总会悄悄拿出一个旧皮夹子。皮夹子里藏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他和母亲的合影。照片背面写着:"智超参军前留影,1944年秋。"这是他唯一带到台湾的东西。

1965年,左智超托一个去香港做生意的朋友,打听到了家乡的消息。母亲已经过世多年,哥哥姐姐们都还健在。这个消息让他整夜未眠,但他什么也不能做,只能将这份思念深深埋在心底。

就这样,年复一年,左智超在台湾默默地生活着。他从不参加眷村里的麻将局,也很少喝酒。邻居们都说他是个闷葫芦,却不知道他是在用沉默保护着自己的秘密。

四、两岸探亲 泪洒重逢

1987年,一个让左智超期待已久的消息传来:台湾当局开放了大陆探亲。这年他已经59岁,鬓角全白,但得知这个消息时,仍像个孩子般激动得浑身发抖。

"我要回去看看。"左智超对妻子说。林秀英早就知道丈夫思乡心切,立即帮着张罗起回乡的事情。

申请过程异常漫长。每次递交材料,左智超都要反复检查,生怕因为自己的身份特殊而被拒绝。终于,在1988年春天,他拿到了返乡探亲的证明。

"爸,我陪您回去吧。"女儿提议道。左智超却坚持自己一个人回去:"你工作忙,不用管我。"他不敢让家人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只能独自踏上归途。

从台北到香港,再从香港到上海,最后转车到江苏淮安。当火车驶过熟悉的田野时,左智超紧紧地贴着车窗。四十年了,家乡的麦田依然是记忆中的模样,只是新修了柏油公路,田埂上多了水泥电线杆。

"老三!真的是你啊!"在淮安火车站,大哥一眼就认出了他。兄弟相见,相对无言,只是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回到老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祭拜母亲。母亲的坟墓在村外的小山坡上,周围种满了柏树。左智超跪在墓前,磕了三个响头。大哥在一旁说:"娘走的时候,一直念叨着你的名字。"

村里人听说左智超回来了,纷纷前来探望。当年和他一起参军的张大哥也来了,已是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两个老战友相对而坐,说起当年的往事,却又都默契地避开了某些话题。

晚上,姐姐特意做了left智超最爱吃的炸黄鱼。"还记得小时候,每次娘做这道菜,你都要抢着吃。"姐姐一边说,一边给他夹菜。

短短的十天探亲期转眼就过去了。临别时,大哥塞给他一个布包:"这是娘留给你的东西,一直藏在家里。"打开一看,是一件他参军时穿的旧军衣,和一张全家福。

回到台湾后,左智超把那件旧军衣和照片小心地锁在了抽屉里。这些年来,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真正的解脱,仿佛了却了一桩心事。

但是,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1988年冬天,一位老乡来看他,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有人认出你是当年新四军的老战士。"这个消息让左智超彻夜难眠,但所幸这个秘密并未传开。

五、真相大白 释怀人生

2002年春天,已经74岁的左智超再次踏上返乡探亲的路。这一次,他执意要带上妻子和女儿:"年纪大了,想让你们也看看我的家乡。"

抵达淮安的那天,正值江南春雨绵绵。大哥派了侄子开车到火车站接他们。"三叔,您上次走后,大伯经常念叨您。"侄子一边开车一边说。

回到老家,亲戚们早就准备好了接风宴。酒桌上,大家争相给左智超敬酒。几杯黄酒下肚,他的话也渐渐多了起来。

"那会儿啊,我们连队在泰州一带活动..."酒意上涌的左智超,开始讲起了往事。突然,他意识到失言,赶紧停住了。但敏锐的女儿已经捕捉到了关键词。

"爸,您说的'连队'是什么连队?"女儿追问道。在场的亲戚们都安静下来,目光聚焦在左智超身上。

"您...您是共产党的兵?"女儿又问。

面对女儿的询问,左智超沉默了许久。大哥在一旁轻声说:"老三,都这么多年了,该说的就说吧。"

左智超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是啊,都这么多年了。"随即,他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

从十六岁参军入伍,到加入共产党,再到金门战役被俘。他说起在台湾这些年,为了保护家人,不得不隐瞒身份,改名换姓。每一次有人问起过去,他都只能避而不答。

"所以,这些年您总是很少说话,很少和人来往?"女儿问道。左智超点点头:"做错事的滋味不好受,但说谎的滋味更难受。"

妻子林秀英握住他的手:"这些年,你一定很辛苦。"她终于明白,为什么丈夫每次看到大陆新闻时都会驻足,为什么夜里常常独自坐在阳台发呆。

"爸,您是英雄!"女儿紧紧抱住父亲,"您参加过抗日战争,为国家做过贡献,这有什么好隐瞒的?"

大哥端起酒杯:"来,为老三接风,也为他今天说出这个秘密干杯!"

饭后,左智超带着家人去了村口的老槐树下。五十多年前,他就是在这里听村里人讲新四军的故事,也是在这里,他下定决心要参军报国。

"这棵老槐树,见证了我的青春,也见证了我的选择。"左智超抚摸着粗糙的树皮说道。

0 阅读:36
又莲评历史故事

又莲评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