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的帝王术

子玉史院吖 2024-11-15 15:58:04

文 / 子玉

刘邦通过武力建立了大一统的汉帝国,但汉初的政治和大秦是有本质区别的,除了实行郡国制外,大汉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皇权极其有限,刘邦在时,还可以凭借军功驾驭帝国,刘邦驾崩之后,惠帝马上就成为垂拱而治的角色。正是由于吕后的存在,皇权才完成了部分扩张,吕后的帝王术绝对值得一提。

一般来说,我们将秦汉的政治制度称为三公九卿制,其实,这是有待商榷的。所谓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九卿是指俸禄在中二千石以上的朝廷官吏,如郎中令、卫尉、太仆、宗正、少府、廷尉、太常、中尉、典客、治粟内史等。

其中,郎中令、卫尉、少府、宗正、太仆和太常是服务于宫廷政治,而治粟内史、廷尉、中尉和典客是听命于丞相的。

也就是说,汉初的政治是分为宫廷政治和以丞相为代表的外廷政治的:宫廷政治仅限于未央宫和长乐宫内;外廷政治是真正打理帝国政治的机构。

但即使是郎中令、卫尉、少府和太仆等重要官职也是由功臣派出任的,而丞相又是功臣派的领军人物,所以,宫廷政治也是在外廷的控制下的。

同时,丞相府还有所谓的十三曹来打理帝国的一切事务,比如,西曹,主府史署用;东曹,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并包军吏在内;户曹,主祭祀农桑;奏曹,管理一切章奏...

十三曹的业务涵盖了帝国管理的方方面面。

还有,太尉一职不常设,而御史大夫又是丞相和皇帝的沟通者,相当于副丞相的角色。所以,严格来说,汉初的政治应该是丞相九卿制,用钱穆的话来说就是:“汉代一切实际事权,照法理,该在相府,不在皇室,皇室也不过是政府下面的一部分。”

理解了这一点就理解了汉初的政治。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大汉的天下是刘邦和功臣们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共同打下来的,在建立帝国之后理应进行合理的“分红”:刘氏垄断皇权和王权;以功臣为代表的列侯群体负责帝国的政务,垄断九卿、诸侯国相、地方郡县长官等职位。

高帝十二年(前195)三月,刘邦在驾崩之前还以白马之盟的形式和功臣确认了这一格局: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其中,“非侯不相”也是当时被刘邦君臣默认的一个政治惯例。因此,大汉的宰相就在列侯群体中按照座次由功臣先后出任,为什么曹参在齐国听说萧何去世之后就收拾行李准备去长安上任宰相,就是因为,他在功臣中排名第二,萧何之后,理应由他出任宰相。

据学者李开元统计:从第一任丞相萧何到第十任的申屠嘉,除了吕氏外戚中的吕产之外,大汉的丞相都由功臣派来出任;从第十一任的陶青到第十三任的刘舍,都是功臣派的二代,其中,陶青为功臣开封侯陶舍之子、周亚夫为周勃之子、刘舍为功臣桃侯刘襄之子。

只有在功臣派凋零的情况下帝国的宰相才从第十四任开始由像卫绾这样出身普通的人来出任。

由此可见,汉武之前,帝国的政治实际上是控制在功臣手中的。

汉初的政治被功臣垄断

图源/剧照

刘邦在世之时还可以凭借军功驾驭群僚,刘邦一旦去世,太子刘盈肯定会沦为垂拱而治的角色,为了拱卫皇权,刘邦除了打了以刘氏来垄断地方王权这张牌之外还设计了让女主执政的模式。

一般认为,吕后是侵夺了儿子刘盈的皇权,实际上这是刘邦生前的设计:吕后背后是强大的吕氏外戚,只有将吕后推上前台,才能保证刘氏的皇权在长安的安全。

就这,吕后在刘邦驾崩之后还是感觉压力山大,甚至有过秘不发丧准备将功臣一锅给烩了的想法。虽然这个说法很扯,可信度不高,但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吕后面对功臣时的巨大压力。

但在如此严峻形势之下,吕后还是打了一手漂亮的牌,构建了宫廷政治机构,维护了皇权。

吕后打的第一张牌就是,以刘泽代替卫尉郦商。卫尉控制着南军,负责皇宫的安全,吕后首先从功臣手中夺取了南军的控制权。至于刘泽的身份,他虽然属于刘氏宗亲,但也是吕家的女婿,所以可以划入吕氏的阵营。

接着,吕后又以陈平代替了郎中令王恬启。郎中令统领郎官,负责宫殿侧门的安全同时充当皇帝的侍从卫队,同样在宫内活动。吕后通过对郎中令的任命进一步强化了皇权的安全指数。

至于陈平,虽然也属于功臣序列,但却是半路加入刘邦团队的,且长期和周勃等丰沛故旧不合,被这些人所排斥。刘邦驾崩之后,陈平第一时间向吕后表态,吕后已经默认了陈平的站队,任命其为郎中令就是对陈平的认可。

就这,在曹参任丞相期间,功臣派还是在权力层面进一步扩张,彻底架空了皇权,垄断了帝国政治。曹参将作为惠帝使者的儿子打了一顿其实就是对幼主的示威,让其明白帝国的分工:

皇帝垂拱,相国掌权。

惠帝是生生没有脾气。

曹参去世之后,吕后以陈平为左丞相,由冯无择接任郎中令一职。冯无择虽然也是丰沛故旧,但其却长期跟随吕后哥哥吕泽,属于吕家的人。

惠帝去世之后吕后面临的压力更大,因为,刘盈之死已经使她失去了继续执政的合法性,所以,她才会干嚎而没有眼泪。

但吕后毕竟已经搭建起了宫廷政治的雏形,且有吕氏外戚的强大背景,功臣还是不得不让吕后继续执政。只是,吕后要想掌控权力就必须将吕氏提拔到核心位置,才能操控帝国政治。

于是,南北军就被吕家的吕禄和吕产所掌控。

可见,吕后是通过对重要人事的任命来完成权力的扩张构建起了宫廷政治的,暂时保持了宫廷和外廷的政治平衡。

既然吕产掌控了北军,那么其大概率是兼任了中尉之职,控制了长安城,不仅能起到拱卫宫廷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威慑京师的将相列侯。

史书记载:“吕氏权由此起。”

吕后三年,冯无择去世,吕后以吕氏的贾寿接任郎中令一职。

吕后四年,吕后又以卫无择为卫尉,并封其为乐平侯。卫无择也是吕氏的人。

由于右丞相王陵反对吕后封吕氏为王,所以就被罢相,由陈平出任右丞相,吕后的相好审食其被提拔为左丞相。

虽然此时吕后通过对丞相的任命将宫廷权力渗透至外廷,但也基本遵循了高帝时代以功臣为相的惯例。只有到后来吕后完全以吕氏架空外廷之后,双方之间的矛盾才彻底爆发。

史书记载,左丞相不管理具体事务,只充当了郎中令的角色。大概是因为,郎中令虽然是吕后的人,但还是侧重于皇帝所在的未央宫,吕后想以长乐宫控制外廷政治就必须有一个联络人,所以,审食其就成为了这个角色,史书记载:“食其故得幸太后,常用事,公卿皆因而决事。”

审食其是吕后和外廷之间的联系人

图源/剧照

同时,吕后还发展了宦官政治,将宦官发展为其权力的代理人,以达到沟通、控制外廷的目的。比如,大谒者张释就被封为建陵侯。史书记载:“诸中宦者令丞皆为爵关内侯,食邑五百户。”

可见,汉代的宦官政治早就存在。

总结起来就是,吕后以吕氏外戚为核心,以亲近吕氏的功臣为援手,发展宦官政治为其助力,打造了以未央宫和长乐宫为中心的宫廷政治,进而控制外廷和京师长安,以达到控驭天下的目的。

都说刘邦是一流的政治家,吕后的手段可是一点也不比刘邦差。

但吕后的行为却无疑打破了帝国的政治平衡:刘氏的王权遭到了吕氏的侵袭;功臣的政权被吕氏大面积代替。所以,只要吕后这个强势人物一旦驾崩,长安城中马上就会是腥风血雨。因为,刘氏为王、功臣为侯、非侯不相是高帝的设计,刘氏诸王和功臣完全可以以白马之盟的约定夺回属于自身的权力,就像刘邦当年以怀王之约还定三秦一样光明正大。

由于吕产不是功臣却被吕后任命为相国,打破了高帝时代就形成的以功臣列侯出任宰相的惯例,所以,在平衡被打破的情况下,矛盾只能以政变的方式来解决。

吕氏的覆亡就是吕后扩张皇权所付出的代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吕后属于扩张过度。

但话又说回来,吕后要想保住扩张的结果和吕氏的权益又不得不如此。实际上,吕后在后来已经陷入了一个死局中。

等到汉文帝即位之后,一切又都回到了高帝时代的旧模式,文帝又是困守未央宫的无奈。但毕竟有吕后已经打造成熟的宫廷政治模式,文帝还是能够迅速破局,打造自己的班底逐渐形成对外廷的压制之势。

对于汉初宫廷政治的形成,吕后还是有贡献的。

当然,吕后在帝国的治理层面也坚持了刘邦生前定好的无为而治的政策,吕后执政期间,帝国的整体形势还是不断向好的,我们可以用司马迁的话来说明这一点:“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火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宴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吕后也圆满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至于其以女主的身份控制大汉政治,我们只能说,这是帝国政治的需要,因为,刘盈执政只能让皇权无限萎缩,彻底与权力无关。

吕后,是个猛人。

0 阅读:1

子玉史院吖

简介:史无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