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二来了,先别急着剁手...
再过几个小时就是一年一度的双十二购物狂欢节,距离双十一刚好过去一个月,在剁手之前,不妨先冷静下来,看看隐藏在购物狂欢背后的是何方神圣。
不出意外,今年双十一成交额再次刷新记录
上个月正好是第十一个双十一,从2009年仅27个品牌参加,0.52亿的销售额,到十年后的全天2684亿销售额,不计其数的品牌参与其中,而这仅仅是天猫的数据。根据央行统计,11月11日当天,网联、银联共处理网络支付金额达到惊人的14820.7亿元,光看数字可能没什么实感,举个例子就一目了然,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快消大亨可口可乐的市值。
历年天猫双十一当天成交额(数据来源:天猫)
双十一早已由1993年南京大学男生宿舍中流传出的“光棍节”转变为一场全民的消费狂欢,曾经在这一天筹划着如何告别单身的男男女女,早已同其他所有人一起被裹挟到这消费主义的洪流之中。至于双十二,原本是西安事变纪念日,与购物毫无关联,也许最初的设置只是为错过了双十一的人们提供再一次被消费主义“裹挟”的机会。消费主义只是购物狂欢现象背后的新兴意识形态之一,另一稍显隐秘却谈不上难以察觉的数据主义,它的时代,也正悄然降临。
消费主义——现代社会的三粒毒药之一消费主义是指一种毫无顾忌、毫无节制的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它是人类科学和生产技术高度发达的结果,同时又是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持续提高的推动力量之一。早在2007年《新周刊》主笔陈漠的一篇文章中,消费主义已同性自由和成功学一道,被定义为“现代社会的三粒毒药”,文中写道:“消费主义以品牌为噱头,以时尚为药效,将人卷入无休止的购买与淘汰的恶性循环中,恋物成瘾……”[1]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提高生活品质,财经作家吴晓波从2013年后方便面的销量大幅下滑中看到了消费升级[2],
提高生活品质自然是无可厚非,然而随着商家不断加强的宣传攻势、超前消费理念的不断渗透,消费升级渐渐超出了正常的范畴,向消费主义转化。
以双十一为代表的一众大型促销活动,无疑就是消费主义宣传模式的最佳示例。早在双十一前几周,各个购物应用的图标和交互界面都已经更新为双十一主题,不时弹窗出现的“红包雨”、随处可见的宣传广告,无不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
双十一前后几乎所有的电商APP图标都会重绘,
加入醒目的11.11字样即便没有亟需购买的物品,你也难免不受这气氛的影响,闲暇之余漫无目的地浏览打折的商品,而此时总能出现那么几款让你虽想不出具体使用场景但却想要拥有的宝贝,回过神的时候已经加入了血拼的队伍。
如果恰好有心仪已久的宝贝,在购物车、收藏夹等着你,购物狂欢节则是将他们收入囊中的绝佳时机,商家的轰炸式宣传、折扣优惠和花呗免息分期能将你之前的种种迟疑一扫而光:喜欢什么就买吧!
新华社对某些商家狂轰滥炸式的宣传进行批评
消费主义盛行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对人们反馈机制的破坏,原先攒钱、慎重决策的消费习惯被超前、随心所欲的习惯替代之后,反馈变得简单且快速,这些反馈所带来的满足感也较之前大幅降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更多的消费。
为了让这个循环不断进行下去,让每次推送到消费者首页的商品中总有他们需要或以为需要的,大数据算法不可或缺,那些被人们用来换取便利而付出的隐私数据,都以更多的消费作为代价,而这很可能仅仅是一个开始。
数据主义又是什么?数据主义当然不只是运用大数据算法这么简单,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对数据主义的观点做了如下阐述:
“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者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的贡献。世间的一切科学,无论是科技、文学、音乐还是经济,其背后的根本都是数学模型,从数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就可以把一个人、一个公司乃至是一个国家都看做是一个数据处理的系统。而每个人的行为,公司的运作,国家政策的制定,都是数据处理之后的结果。”
简单点说,数据主义把数据作为主体。2013年,第一个为了数据主义而自杀的殉道者出现了。晦涩的定义和惨烈的殉道似乎距离我们过于遥远,然而结合购物狂欢的现状,就不难从消费主义这一角度理解数据如何作为主体。
不单是注册网站时需要填写的个人信息,我们平日在互联网分享的一切,作为大数据的一部分,都可以也正被大型电商平台用作分析的对象,再将分析的结果出售给商家,因而消费者会不断收到精确的购买推荐,因为海量的数据可以准确推出他们的需求。
这样一来,我们在购买商品的同时也成了商品的一部分,或者更确切地说,成了数据洪流的一部分,而数据成为了真正做出决策的主体。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化作数据海洋中的苍茫一粟
由于得到了诸多便利,也充分契合消费主义的原则,当数据主义时代真正到来,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尚未意识到,就只是无声地接受;还有少部分人——那些利用大数据获取利益的互联网精英们——自以为可以掌控数据。
新兴意识形态的魔力诚如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勇所说:“(购物狂欢节)体现了整个全社会的一个大协作,我们把它称为全社会商业的共振,这个共振来自于线上和线下,来自于海内和海外。”
然而,张勇口中的“全社会商业的共振”,其背后涌动着的消费主义和数据主义,作为新兴意识形态的代表,它们已经超脱了政治的束缚,对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悄无声息地施加影响,而后者似乎坚信,前者不过是为它们所用而已。
写在最后写作本文,绝非是要输出抑或传递焦虑。不加限制的消费主义在个体层面的影响诚然是负面的,但是背后相信经济增长的逻辑却是现代人类社会所信奉的真理。至于数据主义,寥寥数语很难厘清。数据完全成为主体的那一天是否会到来,以及到来后对人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都还很难说,但是思考这些,对我们无疑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