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源:毌字本义及产生场景

云鹤阁课程 2024-09-18 02:50:57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毌,读作guàn,wān,现代汉语三级汉字,读作guàn时为“贯”的古字。读作wān时古通“弯”。

毌字演变自编

  《说文解字》:“(毌)穿物持之也。从一橫貫,象寶貨之形。凡毌之屬皆从毌。讀若冠。”

  《字源》(P634):“(毌)象形字。春秋金文作‘(图片)’,像穿贝之形,为‘钱贝’之‘贯’的本字。也是‘贯穿’之‘贯’的本字。”

  《汉字源流字典》(谷衍奎P95):“(毌)象形字。甲骨文偈以绳、棍穿贝等物形……俗又分化出一个‘串’字。本义为贯穿。”

  《王力古汉语字典》(P553):“(毌)古贯字。[同源字]貫,毌,慣,關。”

远古人长头发挽成发髻后用树枝穿过固定便于劳作

  笔者认为,远古时期,人们没有理发工具,只能任由头发自然生长,但头发长长了会影响劳作。于是,人们就把长发挽成发髻盘在头顶,然后再折断树枝插入挽起的发髻加以固定,防止披散。后来,树枝进化为簪子。士大夫以上的贵族,还在发髻外围加上“冠”加上固定。

  毌字甲骨文字形,就是把这一动作用符号记录下来。有的字形像楷书“回”字加一竖更加原始,有的字形像楷书的“申”字是简化的,表示发髻盘了几圈的样子,一竖表示簪子穿过并固定发髻的样子。

  甲骨文“毌”字是方方正正的,或许最初写作圆形,就像“日”字,开始是圆形的,后来变成方形,便于刻刀契刻。“毌”字金文字形,或表示增加了固定发髻的布条或细绳。传抄古文和小篆字形都直接来自“毌”字甲骨文。隶变之后,楷书写作“毌”。

  “毌”字的两个读音guàn,wān,与把头发挽(弯wān)起来,在发髻上加上“冠[guān]”有关。冠字有两个读音,guān和guàn。读作guān时为名词,束发的物件,后泛指帽子。读作guàn时为动词,戴帽子。远古时期,普通人是不戴“冠”的,头发挽起来后直接用布条和树枝固定。贵族的“冠”根据等级不同而形制不同,士大夫和王侯的冠就不同。

商代玉冠

  比较:毌与贯。毌,表示把头发挽起来并用簪子穿过加以固定,会意插穿。贯,表示把钱币用绳子或树枝穿起来,便于携带使用。引申为穿透,如贯通。

  总结:毌,本为把长发挽成发髻,用树枝加以固定,会意穿透,插穿。

0 阅读:0

云鹤阁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