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故事:神奇的拴马桩

午后阳光茶语 2025-02-02 02:58:16
作者:郝明月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地处中原的延津县,也就成了各方势力的相争之地。延津县马庄乡姬庄村有一则流传千古的小故事儿就起源于那个时代。 相传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东征刘备,关羽兵败被俘,暂时投靠曹操。参加官渡之战,诛杀颜良,解白马之围,受封汉寿亭候。得知刘备(桃园三结义之老大)下落后,前往投奔,在投奔的路途之中,路过延津县马庄乡姬庄时,一时人困马乏,便把马拴在坑边的大柳树上,自己便躺下休息,可是马渴的直打响鼻,关羽想:如果这坑里有水多好,也好把马饮饮……,想着想着,由于实在太困,就慢慢的睡着了,他梦到了一条小白龙从他头上飞过,接着坑里就慢慢的长出水来,等他醒来一看,果然坑中长出了一汪清水,深度正好到马站立的位置,那战马自然就喝得饱饱的,非常温顺的站在那里。 这时,关羽才感到了腹中饥饿,摸了摸身上还有些许老钱(五珠钱),就到附近的村民家中换些吃食,村民们看到这一红脸大汉一身尘土,且疲惫不堪,就纷纷拿来食物给他吃,也无人收他的钱;有好事的人一面给他吃的,一面问他姓字名谁,结果才知道他叫关羽(河东郡解县人)。有细心的人们问他怎么来的,他才想到马也该好好喂喂了,这才向村民们又要了些草料,然而当村民们一同前往喂他的马时,才惊奇的发现,久干的荒坑中竟然长出了半坑清水,问及关羽,关羽才将那梦中之事说与人听,当即人们哗然,呼啦啦就全部跪了下去,将关羽还有他骑的马(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赤兔马)以及拴马的柳树奉为神人、神马、神树。从那时起,姬庄人有个大病小情,或遇到某种心结都会来到这个坑边祭拜;到后来越传越远、玄乎越、越离谱,以至于周边各村村民也来到这里祭拜。再后来,人们就在这里,坑的北边盖了一座小庙,当时也不叫"关公庙”,也不叫“关爷庙”,反正里边塑的像就是关羽的模样,这也许就是中国第一座敬关羽的庙吧! 若干年后,那棵拴赤兔马的柳树大限已到,叶枯枝干,最后只剩下了一个桩橛,这时人们大都习惯将其称之为“关羽拴马桩”,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关羽二字去掉了,在姬庄一带千百年来一提拴马桩,不言而喻,就是指的这柳坑边上的木橛子。 故事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该告一段落了。然而,后来发生在这个拴马桩上即真实又新奇特的故事儿,才刚刚开始。 话说清朝末年,延津大旱,姬庄一带人们求雨的方式依旧是“十二寡妇扫坑”;所谓“十二寡妇扫坑”,就是找十二个三十五岁以下的寡妇,一手扯着孩子,下到干涸的坑里让孩子在后边哭,不哭的话就用手拧,然后口中还得念念有词:“推的推,拥的拥,十二寡妇来扫坑;龙王三天您不下(雨),十二寡妇都改嫁”。这时屁股后的孩子要大声的哭,意思是想用哭声来取得老天和龙王之怜悯。就这样连续做了几次,寡妇们没有做到,老天和龙王也没有做到。眼看着庄稼颗粒难收,农夫们束手无策。 这时人们想起了老关爷,有人建议“咱去求求老关爷吧!兴许老关爷会显灵的,毕竟咱村人帮过他!”于是乎人们就一同去拜了老关爷,碰巧的是当天夜里就下了一场小雨,虽未解决根本问题,但起码庄稼苗一时半会儿死不了啦!可是好景不长,后来继续大旱,人们又结伙成队前去叩拜老关爷,结果是一无所获;当时村里有一个莽汉,回家里拿了个大铁锤,对着老关爷的头,大喊大叫:“三天以里你要不叫下雨,我就把你的头砸烂。”最后在许多人的劝告下,该男子才嘟嘟囔囔的走了,当时就有人看到老关爷头上出了一层大汗。神奇的一幕出现了,第三天夜里来了一片云彩,就把那莽汉的地下了二指雨,人们就纷纷议论开了:看起来神鬼真的怕恶人呀!可是,巧合的是,不久那莽汉就得了一场大病,躺在床上就再也没有起来。在那个人们相对愚昧的年代,这种事情将会传播百里之遥。 地,继续大旱,人们瓜棚柳下议论纷纷,说:“看起来老关爷是指望不上了。”又有人说:“老关爷指望不上了,不是说他的拴马桩也多少有点儿神气儿吗?不中喽求求老关爷的拴马桩咋样?”有人说:“头都磕了,不差作这个揖,试试呗。”人们就忙手忙脚地把拴马桩周边打扫了一下,还向下挖了几锨,不知是谁又弄了点漆把它油成了红色,自然少不了又是一通头磕。神奇的事情出现,当天夜里姬庄一带就雷雨大作、彻底解决了旱情。此事一出,一传十、十传百,后来居然有人开始为这个拴马桩上起了供飨,一时间人们对拴马桩的待遇甚至一度超过了老关爷。况且,每次天旱时候,人们往下一挖,那桩橛从头到脚都会全身湿透,甚至有水滴出现,随即不过三天就会下一场像样的雨。更让人们感到神奇的是,拴马桩本来就是一个木橛子, 而它却能百年而不朽。 相传清末民初时期,有个盗宝的南蛮子路过这里,在客栈里听说这个故事儿以后,就偷偷的来到这里一看究竟;而当他走到近前刚欲伸手触摸栓马桩时,忽然听到了战马嘶鸣之声,他的手就像触电一样的被麻了一下,而住得近的村民也同样听到了异常的马叫之声,大家纷纷跑了出来,那南蛮子见势不妙,便撒腿就跑,人们见拴马桩还在,关爷庙里也没少什么东西,就没再追赶,不过从那以后人们对马桩的保护意识就大大提高了。住得近的村民每天夜里都在留意马的叫声。又过了几天,一个大雾的早晨,有起得早的村民发现,栽着拴马桩的坑边上扎了一圈红头绳,四个角还扎着几个小黄旗,就喊来邻居一同查看究竟。结果发现:拴马桩周边被挖了很深的小圆坑,而此时的拴马桩也已沉陷的刚好露了个头顶,这时人们才感受到这拴马桩的自我保护能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后来有胆大的村民试探着将拴马桩周边的土回填到栓马桩周边,结果神奇的一幕又出现了:栓马桩会随着身边土的增高而慢慢上拱,土扔的快它就拱的快。一直拱到原来的高度,这时南蛮子挖出来的土也用完了,结果有村民去周边挖了些土过来贴到拴马桩周边,而拴马桩却没有了动静。 1938年新春伊始,日本人隆隆的火炮声使延律大地为之大震,有那么一天日伪军前往位于县城西北约四十多里地以外的(马庄乡)野厂村催粮,英勇的野厂村村民寨门紧闭,非但不让他们进村,还在寨墙上支起了土枪土炮,大有与他们同归于尽之势。嚣张跋扈惯了的日伪军,怎么会吃这一套,随集结周边日伪军,对野厂村进行围剿;说来也怪,一个小小的村寨怎么也打不开,日本指挥官气急败坏之际,忽然来了一个野厂南边邻村辛庄的人来找他们,一问才知道,这个人是开油房的,是一个很好的汉奸苗子;此人诡秘的告诉日本指挥官:“你们知道为什么打不开野厂吗?”翻译官说:“不知道。”来人说:“那我告诉你们吧!关键是野厂村里有一个金鸡在保佑着这个村嘞! ”翻译官说:“可有破法儿? ”来人说:“你们把大炮口上绑一个黄鼠狼皮,照着寨门一打,金鸡都被吓跑了,这样你们就可以攻进寨中。”果不其然,日本人照此法一炮打去,只见一只金鸡腾空而起,向东飞去,这时日本人早已作好了两手准备,一面攻寨,一面派摩托队去追金鸡.他们眼看着金鸡向东北飞去,就紧跟了过去,结果金鸡飞到了姬庄,就落在一个泛着红光的桩子上 (这时日本人并不知道拴马桩的神奇故事),日本人知道单凭人力去捉,肯定捉它不住,就直接用机枪扫射,结果也无济于事,这时有日本人拎着炸药包往里扔,随着爆炸声响,一股青烟直冲蓝天,等硝烟散去金鸡已不知所踪(后传言说是飞到了东北方向十来里地远的罗滩村,还有传言说:最终日本人还是把金鸡想法弄走了)。而唯独剩下那一发着红光的桩子还亭亭玉立的站在哪里。日本人感到非常疑惑,随让翻译官抓来几个上岁数的村民进行严刑审问,方知此桩亦乃一宝,立马抓来许多民工轮番下挖,结果与南蛮子盗时情景一样,怎么也挖不出来;日本人恼羞成怒,准备用炸药包再次炸炸试试,结果是野厂那边战事吃紧,让他们立即回去,就这样该栓马桩有惊无险,得以幸免。 千百年来,马庄乡姬庄一带的村民,尤其是上点儿年纪的老人,一谈起这则关公与拴马桩的故事儿,他们都会眉飞色舞,绘声绘色,就好像他们家的宝贝又拿出来让别人看了一次;甚至比喝老酒、品新茶还洋洋自得。 由于机井的出现,人们对于土地之大旱,已经没有了恐惧感,人们向天求雨的活动也一去不再复返,可是那些流传千古的故事儿,却不会因此而中断传播,尽管故事里有些不符合逻辑,更不符合科学的分析,甚至于荒谬的地方,然而这个口口相传的故事儿确实真真的存在。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村内宅基地的日益紧缺,这一神奇的拴马桩坑,现已被几乎填平,那神奇的栓马桩也已永远的离开了人们的视线。不过,让人们感到欣慰的是,当年的关公庙还在那个原来的位置伫立着,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见证着这一故事的起源。 作者简介:郝明月,延津县石婆固镇里士村人,教师,文学爱好者。
0 阅读:0
午后阳光茶语

午后阳光茶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