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什么样的心,悟什么样的道,人心凭什么可以认知天道?

人之书 2023-08-28 12:08:23

心有十层,前三层就是天魂心、地魂心、人魂心。也可以叫做天心、地心、人心。

道也有十层,前三层分别是天道、地道、人道。天地人三大道,就代表了天地人三才。天地人三才往往是代指整个宇宙。天地人三道基本就代表了最广大的三种道。

为什么有的人能得道?有的人即使很聪明却也始终无法得道?因为人心不同所能承载的道就不同。

心如载道之器皿,道如水,心越大,能够包容承载的道才会越广大。

因此修什么样的心,悟什么样的道。

修天魂心,悟天道恒常;修地魂心,悟地道包容;修人魂心,悟人道公私有别。

修持什么样的心,才能领悟什么样的道。如果仅仅修持人魂心,能够领悟天道吗?答案是不能。

因为人心有限,己心能包容一己之私、能包容家人亲朋、能包容乡邻、能包容同族、能包容同人类,却未必能包容外族、能包容敌人、能包容万物、能包容天地。

人类的心灵空间是有限的,人心可以极广大,也可以极狭小。在没有修持的前提下,包容了这,就很难再包容那。

大道曲折,曲而全。大道常包含正、也包含反;常包含长、也包含短;常包含前、也包含后;常包含高、也包含下;常包含对、也包含错;常包含好、也包含坏;常包含美、也包含恶。

而人魂心往往是非分明、善恶分明,前后有序、高下立判。仅以此心很难承载天道之曲而全。要想承载天道,必须先修心,必须修持与天道相匹配的天魂心。

天魂心如星空般静谧、深邃、空灵,始终如一,唯有此心才能承载天道之广大无边。

宇宙之中,道超脱于万物之上,道生万物。认知大道,便是人类思想认知的最高境界。

要想认知大道,先不管需要用什么样的心去承载什么样的道,我们首先需要搞明白什么是道?道是什么东西?道与心有什么关联?

道如水,人心如盛水的器皿。

把己心修持成一只碗,就只能装一碗水;把己心修持成一条河,就能盛一江水;把己心修持成一片海,就能装载一海水;

把己心修持如天地,己道就能广大至天地。

己心便是己道。心之所往,便是未来将行之道。心本来就是道的一部分。心有多大,道就有多大。

什么是道?人心凭什么可以承载它?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老子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有一个物体,在天地诞生以前就存在了,天地也出自于它。它具体是什么呢?不清楚。它叫什么名字呢?不知道。应该怎么描述它呢?也不好描述。

于是老子就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做“道”。道也无法完美表达那个先天混成之物。于是老子又一口气给它取了四个描述其特性的别名:大、逝、远、反。

道很广大、很易逝、很高远、很难返。

道、大、逝、远、反,都是那个先天混成之物的特性。这五个字都可以算是那个先天混成之物的名字。

宇宙之中,有四个近似于先天混成之物的东西——那就是道、天、地、人。所以人也具有“道、大、逝、远、反”五种特性。

至于老子为什么认为人类是近似于先天混成之物的存在,他是怎么验证的?则不得而知。

域内有四大:道、天、地、人。道超脱于万物之上,人们常常用天地人三才,来代指整个宇宙。

天地人本身又近似于道、近似于先天混成之物,所以除了道本身之外,在宇宙之中就只剩下天道、地道、人道最广大最全面。

人道也属于四大道之一,其范围远远大于普通的道,仅仅低于常道、天道和地道。

人道可以成为四大道之一,可能就在于:人类可以用天魂心包容天道,用地魂心包容地道,用人魂心包容人道。

这就意味着,人道可以反过来包容四大道。可以把宇宙四大道全部纳入人道之中。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心有多大,人道就有多大。

人心能够无限包容的特性,使得人类能够跻身四大道之一。

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心就是道。

己心欢乐,就会走欢乐之道;己心忧愁,就会走忧愁之道;己心悲伤,就会走悲伤之道;己心恐惧,就会走恐惧之道;

己心包容,就会走包容之道;己心狭隘,就会走狭隘之道;

己心光明,就会走光明之道;己心黑暗,就会走黑暗之道;

修道就是修心。持道就是持心。心往哪儿想,人就往哪儿走。

人类可以发明飞机、发明手机、发明原子弹,猴子为什么不能?因为它们没有一颗像人类一样包容万物的心。

人类之伟大、高尚、聪慧,就在于其包容广大的心灵;而不在于其自私、狠辣、无情、丑恶的内心。

倘若人类把弱肉强食奉为圭臬,就会得到一颗贪婪、自私、狭隘的内心。这样的内心如何能够装载真正的大道?

大道之广大、久远,不是狭隘自私的心灵可以承载的。

大道无形、广大、易逝、久远、难返,唯有人心可以承载它。

所谓得道,其实就是以心合道、以心载道。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人心始如芥子,就像一花一叶般渺小。人只有学会以道修心,才能把自身犹如芥子般的心灵,修持得可以把须弥纳入其中。

纳须弥于芥子,便是纳须弥于己心。人心如芥子却可容纳天下之物。

儒道佛本是一回事,都是在讲述人与宇宙的奥秘。只是因为他们各自的用词不同,其说法、表达出来的内容,就大相径庭。

言语、说法、用词,不过是一种“名”罢了。名可名非常名,“名”并不能完全代表万物本身。所以自我理解起来的时候,就不能过于着相。正所谓:自是者不彰。

宇宙万物本身就已经存在,人只要开始“自以为是”、“自以为得见”,就会坠入自我设置的幻相中。从未听说谁曾经在幻相中得道。

人有三宝:身、魂、魄。

儒家,从身体与现实的角度,去讲述和阐明人与现实宇宙的关系;

佛家,从心魂与感知的角度,去讲述和阐明人与现实宇宙的关系;

道家,从识魄与思想的角度,去讲述和阐明人与现实宇宙的关系。

儒道佛无论哪一家,得道的路径是一样的,都必须修身、静心、凝魄。可惜人们大多只知有身,却不知心魂与识魄的内涵与外延。

人皆有心,有什么样的心,就只能有什么样的道。人之一道,魂想魄动,心为体,识为用。

2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