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篇幅较长,内容比较干。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公元251年,最后一任征东大将军王凌与兖州刺史令狐愚推举曹操的儿子曹彪推举为帝,发动兵变,谁料计划早已被司马懿识破。
一番争夺下,司马懿成功夺取兵权,甚至将王凌及其三族残忍斩杀。可就在他准备安排自己心腹担任征东大将军的时候,意外发生了。这里就会有人问:为何司马懿权势滔天,始终无法染指曹魏东线兵权呢?
东线为何会成为战略要地?首先咱们来回顾司马懿一生,可以说是拍案叫绝。天时地利人和,司马懿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登上权力顶峰。但可惜的是,直到晚年他都未能成功染指曹魏东线兵权,叫人惋惜。
一方面,司马懿凭借活得久,成功熬死了精英对手。但不幸的是,司马懿还未来得及安排征东大将军,就因为病重奄奄一息,最终与世长辞,这临门一脚还是没有能够成功迈下去。
公元251年8月,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享年九十三岁。
至于东线兵权的事情,则顺势落在了他的后代身上。
公元258年,反对司马专权的诸葛诞撒手人寰,司马家族这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司马懿的遗愿。
由此可见,活得久也是一种能力。
自曹操时期以来,曹魏实力远胜蜀汉和东吴。按照战略地位总共有东西南北四条战线,根据地图显示,因为北线与其他两国并无多大交集,相比于其他三线,反而并不重要。到了曹丕时期,更是只关注重要的三线。
西线是雍凉前线,主要对手是蜀汉;南线是荆襄前线,负责对孙权交手,在219年襄樊之战前的主要对手是关羽;东线是淮南前线,对手也是东吴。
至于东线为何如此重要,主要就是其地理位置优越。
东吴北上讨伐曹魏的几条路线中,合肥略胜一筹。这主要是因为,合肥这条线以水路为主,而且路程最短。在战争中,短距离作战不但能蓄积兵力,更能满足后方及时补给的要求。
思来想去,因此合肥这条线路最为重要。当年赤壁之战刚结束不久,曹魏正处于恢复阶段。孙权趁此意图攻打合肥,结果惨败。
曹操也因此更加确认东线对于东吴的意义,大战之后,他也是立马任命刘馥为扬州刺史,打算在合肥建立起曹魏东线的超强防御体系。另外,曹操也是将自己手下的几名大将派来镇守合肥。
曹操的举动也进一步证明了东线的重要性,实际上尽管后来司马懿逐渐掌握政权,但曹魏的几代君主都不会放任其触碰这里。
而且,再加上,司马懿在河南本身就是宗室大族,执掌军权只会助长宗族势力,反而容易影响朝政,造成地方割据,中央失权的局面。
为了平衡权力,几代君主往往会派遣自己的亲信大臣或者是曹氏的宗族势力前往东线。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离司马懿的宗族所在地离得太近,这也是君王的一大忌讳点。
历任征东将军是司马懿的绊脚石当然除了上述原因,司马懿之所以后来难以啃下东线这块大骨头,历任镇守将军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这些将军在战场上骁勇作战,在本地的势力盘根错节,并不是一个外来人可以相比的,而且当时的司马懿还仅仅是无名小卒。另外,这些大将军们都是死心塌地忠于曹氏,政治立场明确,轻易不会动摇,这也暗示了司马懿的染指之路困难重重。
按照时间顺序,最先出场的就是五子良将之一:张辽。
公元215年,孙吴携十万将士来势汹汹。面对敌众我寡的弱势局面,张辽不负众望,率领八百将士成功杀至孙权主帅旗下。
一时之间,人心惶惶。孙权发现局势不对,立即离开,十万大军像是纸老虎般一吹即破,顷刻间变成无头的苍蝇到处乱飞。经此之战,张辽名震江东,就连小儿听到了他的名号都不敢啼哭。
实际上,张辽最先的东家并非曹操,他曾经在董卓、吕布等人的底下办事,最终向曹操投降。曹操一向是礼贤下士,面对如此贤才,更是不计前嫌地委以重任。
就像上面所提地合肥一战中,张辽并没有辜负曹操的期待,为曹魏政权的巩固立下汗马功劳。
或许也正因为曹操的既往不咎,张辽对曹操可以说是死心塌地,怎么可能会容忍司马懿的谋逆行为。
曹丕登基不久后,张辽因病去世,曹休成为下一任征东大将军。
曹休是曹操的侄子,但从未仗着身份胡作非为。相反,正是因为他在战场上浴血杀敌,曹操待他如亲生儿子,甚至称赞其为“千里驹”。
战场上,能者居之。曹休凭借自己的能力,掌管精锐部队“虎豹骑”。当初孙权在历阳屯兵时,曹休就派兵偷袭,一举烧毁东吴在芜湖的数千家军营。
曹丕临死前曾委托曹休、陈群、曹真、司马懿四人共同辅佐魏明帝曹叡,此时的朝政大权由四位大臣共同享有。
作为曹家宗亲,曹休对司马懿也是及其防备,绝对不会让其越过雷池。强大的曹氏宗亲前,司马懿只能暗中蛰伏,不断积蓄力量。
可惜的是,公元228年,魏吴爆发石亭之战,曹休因不敌孙吴大都督陆逊饮恨败北,最终毒疮发作而亡。
之后接替曹休的是满宠,相比于前两位,这一位很容易被忽视。
满宠在成为大将军之前,一直担任着地方司法官的职位。为人性格强硬,对待犯人绝不心慈手软,即便是土豪劣绅也不会轻易改变风格。
但因为过于强硬,甚至出现将犯人拷打致死的情况,因此遭受不少的非议。满宠也因此被迫辞官返乡,直至后来被曹操纳入麾下。
满宠办事一向独具一格,荀彧和孔融等人对他是连声称赞。
不久之后,满宠逐渐接触到军事领域,并且积累了多年的打仗经验。在荆州时期,他曾一直参与和东吴大军的战斗,并且屡立战功。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司马懿还是他的部下。
关羽攻打樊城之际,满宠可以说是大显身手。
面对关羽强烈的攻击和自然灾害,将士们士气低迷,甚至打算弃城逃跑。满宠二话不说,将自己的战马淹死,以一种“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态面对局面。
众将士为其视死如归的气概所折服,一时之间,士气大涨,最终成功化解危机。
公元230年,满宠出任征东大将军。曹叡去世后,满宠继续辅佐曹芳被称为四代元老,后来因为年纪大而退居一线。
等宠退下来之后,最后一位将军王凌则接替了他的职位。
王凌是大司徒王允的亲戚,早年曾因此受到牵连,生活过得贫困,幸得曹操慧眼识人,将其委以主簿之职。
曹休战败的石亭之战中,正是王凌冒着生命危险成功救下曹休。曹芳即位之后,王凌作为征东大将军出色完成了抵御孙吴进攻的任务。
谁料,不久之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芳成为司马家手中的棋子。此时,蛰伏多年的司马懿早已悄悄铲除了朝廷中的曹氏势力,转而培养自己的势力,朝廷要员几乎都被司马家所掌控。
王凌不愿大权旁落奸臣之后,毅然联合兖州刺史令狐愚推举曹操的儿子曹彪推举为帝,并计划在公元251年发动兵变。
但计划败露,为了避免黎民受到战火波及,王凌最终选择了妥协。谁知,没收兵权后的司马懿转头撕毁承诺,残忍地杀害王凌及其三族。
如此一来,军权彻底落入司马懿手中。但天有不测风云,司马懿正准备派遣新的征东大将军时,却一命呜呼。
总而言之,镇守东线的几位将军都是曹氏的心腹大臣,一方面对曹氏是忠心耿耿,另一方面多年的战功都是实打实地打下来的,在本地也享有赫赫声名。司马懿的争权之路,并不是件易事。
多年蛰伏之路事实上,因为帝王的忌惮,司马懿蛰伏多年才能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手握重权的大臣。与历任将军相比,他的实力还是太过薄弱。
司马懿几十年的隐忍换来了曹魏政权的颠覆,迎来了司马家族的壮大。
三国乱世之中,司马家族成功脱颖而出。司马炎建立的西晋王朝结束了长久的割据局面,实现了大一统局势。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后的胜利往往更多依靠的是前期的。可以说,司马懿在此期间,功不可没。
司马懿,胸怀大略,文武兼备,军事上可以统领万军,政治上老谋深算,有着“鹰视狼顾”的特点。在动物世界中,狼和鹰能够实现头部旋转180度的能力,而拥有此相的人往往有城府,甚至是帝王。
离奇的传说,更是为司马懿的故事增添几分传奇色彩。
三国时期,曹操爱才好士,但是对于司马懿他留了一些心眼。司马懿确有才能,但这种聪明可能会在不久之后颠覆朝政,甚至夺权称帝。显而易见,曹操的担忧在不久之后终成现实。
正因如此,司马懿尽管有通天的本事,但始终在不痛不痒的位置忙活着,甚至在丞相府长达11年做文学掾。
直到不久之后,司马懿以太子中庶子的身份辅佐曹丕,而这便是人生的转折点之一。辅佐期间,司马懿可谓是精明能干,曹丕对他也总是委以重任。
公元220年,曹操离去,曹丕顺理成章继任。无需面对曹操的揣测,司马懿终于能够利用各种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曹丕对这位看似忠心耿耿的大臣可以说是心满意足,视其为政治方面的得力助手,不断地给他封官加爵。
随后,司马懿开始接触军事。尽管是文职干部,但在对抗东吴时,司马懿奋勇杀敌。魏明帝曹叡肯定了司马懿的能力,并且委任骠骑将军等职。司马懿辗转在各战区,培养亲信,锻炼才能。在几代君王不断托孤中,成为曹魏重臣,名副其实地掌握实权。
司马懿生有两子,都有多年杀敌经验。司马懿离去时,两子从父亲手中接过权倾朝野的权柄,堂而皇之地控制魏国局面。
最终司马懿之孙、司马昭嫡长子——司马炎建立晋朝,统一全国,太康盛世。
群雄逐鹿,战乱四起,百姓民不聊生。宗室和士族的矛盾日渐突出,而曹魏统治江河日下,司马懿夺权看起来是必然结果。对此您又是怎么看待的呢?